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4553|评论: 12

[原创·贴图] 营山白塔的前世今生 连载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2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谨以此文
献给白塔
献给我的小城
献给生命中唯一安身的地方
也献给它的主人
宁远杨上容!
以及所有白塔公园的建设者们!

从那个孟春开始
你就一直守在这里
与这条小河
这座县城一起
默默走过了近两百年的历史
多少岁月不再
多少人都已化为泥土
而你,依然如故
在我的小城
守望成一道古老的风景

在你的眼中
在我的眼中
白塔,依然还是那座白塔
其实它只是一座塔
没有眼睛
也没有耳朵
它看不见自己的模样
也听不到人们的呼唤
只有塔顶的风铃
不停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和小城的变迁

psc (12).jpg

在我住的小城,在营山县城东面。
最近几年才刚新建好的白塔公园内的最高处,当你的视线,从一片繁茂多姿的新绿枝头不经意掠向天空的时候,但见有一古塔,一袭白衣,于城市喧嚣之中,风姿绰绰,耸立高处,鹤立鸡群,气度不凡,尽得众人之远近观瞻仰望。
此塔状如一支白色的巨大倒竖文笔,指天望月,迎日触云,栉风沐雨,居高雄踞县城之东。它始建于1824年孟春之际,距今已历经了近两百年沧桑岁月,至今依然巍峨挺拔,原地笃定固守,默默凝视着人世间的时代变迁,天地日月之下的春夏秋冬,实在堪为营山县城最为亮丽的一道古韵奇景。
此塔为砖石结构,外观呈六方锥体形,九级楼阁式构造, 底层铁围栏内塔门右边的最新塔碑介绍数据为:通高32.7 米,塔身用 39x19x10 厘米的青砖砌成。

psc (1).jpg


psc (2).jpg


因在营山人的印象中塔身一直都是通体粉白,所以一直以来,人们都把这座塔叫做白塔,县志故也依照本地习俗,载文称之为白塔。现在特意围绕着塔而建成的公园,也依然沿袭着我们营山人一直以来的习惯叫法,将之命名为“白塔公园”。
营山人虽都叫它白塔,但塔门上却留刻有当时建塔的“廻龍塔”塔名,至今刻痕依旧,深入砖石。可见当初造塔之人,并没有给它取现在的“白塔”之名,而是给它取的刻在塔门之上的现在我们所看见的这个名字——“迴龍塔”。
可这个原本的塔名,不过只是造塔之人当时所留刻下的初衷之意,但他个人的一厢情愿,却改变不了我们本地营山人简单质朴的习惯,人们选用了最直接最直观也最直白的叫法,单从外观第一眼所看见的塔身颜色来叫住白塔。
现在已无从考证将最初的“迴龍塔”简称为“白塔”之名的第一人到底是谁了?也无法知道白塔之名到底是从何时开始流行叫开的了?在营山人心目中,白塔早就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了,所以还是白塔叫起来亲切,也最接地气。
所以后来营山县城要建公园的时候,人们首先就想到了这座古老的白塔,于是后来便有了围绕这座白塔,再建一个白塔公园的构想了。到修的时候,便特别新建了高大的公园牌坊,还将原来的老白塔,依照白塔之意,着重将原来古塔已被风雨岁月长久漫漶色衰的外观之色,再重新增白修葺,一番精心打扮之后,就好像给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彻底洗心革面之后,再特意换了一身新衣服,并且把它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封闭隔离保护,再不准人靠近抚摸攀爬,这样一来,白塔顿时又焕然一新,旧塔成新景,与旧城改造之后的营山新城一起携手联袂,不由又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又招惹得无数人引颈侧目,为之赞叹,其白塔之名,如今看起来就更显得实至名归与引人注目了。

psc (3).jpg
无论夜色下,还是透过花丛树荫的缝隙,人们所看到的白塔都是那样充满古韵魅力。春天的花开得艳艳的,如红云一般衬托着白塔的美景。


psc (4).jpg
营山人的心目中,营山白塔,算是营山目前保存较为完整、最为醒目的标志性历史文物了。
据营山县志记载:此塔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距今196年历史),为当时邑令杨尚容修建(县志载为杨尚容,但根据查阅有关古籍考证名字和白塔上当时修建所留刻的文字来看,应为“杨上容”,县志所载的“尚”字应该是音同的字误。当时白塔上刻的为上而非尚,那么就一定是杨上尚了,所以县志所记载的那个杨尚容是有明显字误存在的。)
塔建在县城东里许的梅家桥侧山梁上,占地面积 10 平方米。为砖石结构,六方锥体形,九级楼阁式, 通高31.2米(但现在有关白塔高度数据为32.7米,两个高度数据存在1.5米误差,估计是现今维修加固之后将原来塔基四周泥土挖走了一部分,特别加固突出所造成的),底座1.27米,边长3.3米。(边长好理解,应该是指塔下边的六面吧!这些数据我都没有时间去亲自量过。不过对于1.27米的底座我就一时有些疑惑了,难道是指现在的塔基与水平地面的高度吗?总之,对于这个数据的底座,我一时还没有弄清楚到底是指哪里?或许是下面老塔没有改造之前下面的那部分塔基底座的高度吧。)


psc (5).jpg


塔身用 39x19x10 公分的青砖砌成,砖上有模铸“三星塔”三字,逐层减缩。顶层边长2米。每层6门,有敞有闭。塔级均出檐,层层开窗。每级塔檐均以5层砖叠砌而成,高0.54米。塔内为实心柱,柱上共开有8个佛龛,原设有佛像,现浮雕神像被毁,只剩一二层模糊壁画犹可辨,但今已不知毁于何时?当初那8个佛龛里所设佛像到底都是什么也无任何资料介绍。总之,我小的时候进到白塔里面去看的时候,好像就已经不见那些佛像了。
塔顶为葫芦状,施“二龙戏珠”雕刻(关于这点记载,我还现在还不敢苟同,最近我特意也用无人机拍了一下这里的照片,从目前获得的照片来看,感觉不像是二龙戏珠,但我也不敢贸然下此结论,还需后面再进一步考证确认)。塔内有石梯踏道 88级,螺旋状盘旋直通顶层,过去塔至于荒郊野岭,人可随意进入,拾级而上,凭窗远眺全城风光。

自从2012年开始修建白塔公园之后,将白塔重新修葺之后,列为公园内重点文物保护,底层塔门锁闭,四周更设有围栏阻隔,禁令公告,游人再不得靠近,进入登临了。
这座塔,我前后应该有过五六次进去爬到顶层去俯瞰远眺的经历。但那时对这些古迹历史一点兴趣也没有,所以登临塔顶也不过是平时很少看到塔,也难以有机会如此登塔望远,所以仅仅也只是对塔的一份好奇而已。
所以,那时进去都没有细心去观看它的内部构造特点,不过倒是见到很多青砖上真的烧刻了一模一样的“三星塔”三个字,那时初见这些字,还觉得有些好奇不解。现在看来,应该是当时为了修建这座塔,而特意烧制的建塔砖料。
所以这“三星塔”三字,也应该算白塔所留刻的文字了。既然杨上容当时将这座要建的塔刻名为“迴龍塔”,可他为什么又会在建造的这些青砖上特意留下字模烧制出三星塔这样三个字样来呢?既然如此用心在每一块砖上都留下了“三星塔”三字,那么一定有他的用心良苦的。
只是当时建塔之人都早已归于地下尘埃之中,自然也就无法知道其中所包含的含义了。如果仅从字面来理解的话,很容易让人想起我们中国人最易想到的“三星高照”的说法来,人们常说的三星高照,其实是有吉祥祝福之意。
我国有句民谚:“三星高照,新年来到”。是指除夕夜,在迎春的鞭炮声中,从朝着南面的窗户向夜空望去,就会看到“三星”发着闪亮的蓝光直入眼帘。迎接新年的“三星”是猎户星座中由左向右的参宿一、参宿二和参宿三。民间称这“三星”为福星、禄星、寿星三个神仙或福、禄、寿。这三颗亮星高照,象征吉祥幸福、健康长寿和富裕。除夕之夜,“三星”升入正南方的天空,也是这一夜最高的位置,这就是“三星高照”的准确时刻。其实,这三颗星每天晚上都会出现,只是在除夕夜,人们吃年夜饭合家团聚的时候,它们在空中升至最高,人们也借三星高照来寓意享受福、禄、寿的好运。于是,中国传统“三星高照,新年来到”就这样一直流传至今。
难道这塔上青砖所烧刻的“三星塔”三字便是取意于此吗?

这座塔到底一共使用了多少块这样的青砖,并未资料数据显示。不过塔至今完好如初,如果真要想知道到底一共用了多少块青砖,用了多少条石石料的话,只要从上至下,一一清点,便能够获得准确数据的。只是现在谁又会对这些数据的细节感兴趣呢?

psc (1).png




psc (6).jpg




这里面原来应该是供奉有佛像的,如今只剩

空空的拱形佛龛原来的佛像早已不在
只剩墙壁上曾经紧嵌在佛龛内壁的佛像痕迹了
从“三星砖”



psc (7).jpg



psc (2).png



在白塔公园没有修建之前,这座白塔还孤零零地独立在县城东边一条公路上边的小山梁上。那时的白塔,就这样自然敞开着的。可以任人随意进入爬到塔里去。小时,我也有好几次特意到白塔上面去看。那时,下面的佛像没有注意过。只是想一心好奇爬到白塔顶上去,登高远眺营山老县城。那时的白塔顶上还有风铃,
但没有好好去看过那风铃到底是怎样大小形状。也许那时爬到塔顶,听到耳畔的风铃声响,还是好奇去看过那塔尖的铜铃的,只是那已是很久的过去了,很多记忆早就模糊遗忘了,自然心里也就一片模糊虚空,再也想不起来了。

psc (8).jpg



那时站在塔顶所看见的营山老县城,不过只是一条歪歪斜斜的老旧长街而已。
营山老县城,几乎就是一条从西街到流二桥为止的一条从西到东的长街而已。
那时的白塔,还在县城之外。如果我要想去看白塔,还得早早起来,走大概两个小时左右的路程,穿过营山县城才能走到这里,爬上冷冷清清的白塔上面去看营山县城。






塔,还是这座白塔
但它的过去和现在,好像又变得不一样了
至少它现在所看见的营山县城已经完全和过去不一样了
psc (9).jpg
在白塔公园刚刚修好,还没有封堵下面塔门的时候,我曾经又爬进塔内登高俯瞰过一次现在的营山新城。没有想到,那竟然是我最后一次爬到白塔之上去了。估计,以后的白塔一直都会这样封闭隔离保护下去,所以,我就再也无缘爬上白塔塔顶去了。
psc (10).jpg
古老的塔窗,看见外面新城的变化,就好像是在看
用一幅充满清代历史韵味的古色镜框装饰出的一幅新画图画一样

psc (11).jpg
塔身全是用这样一样大小的青砖砌成的,虽然简单朴素,但却又坚固结实,久经自然岁月的风雨考验,于平凡之中,默默绽放着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与智慧


psc (14).jpg
现在,在古塔的内部多了人为的现代电缆,这些电缆黑线的进入,无外乎是为了夜晚十分为塔身装饰闪烁彩灯,以满足造景的虚荣之心而已,对古塔今后的保护,自然也就埋下了意想不到的隐患,也许哪一天线路老化或者必不可少的定期更换维修自然会增加很多人为的破损机率,最可怕的就是漏电失火!好在塔是砖石结构,如果是木塔的话,那就后果不堪设想了。
psc (15).jpg


从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塔内的材料结构,塔内的梯步应该是条石砌成的,所以这座白塔就是典型的砖石混合结构,塔身和中间的塔柱砌的是青砖,盘旋而上的承重梯步是粗厚结实的条石。  


psc (16).jpg


psc (17).jpg


psc (18).jpg
塔内建有八处佛龛,当年最初里面供奉的是什么佛像,现在已不得而知了
估计这些佛像都是解放前后才被人为毁掉的吧!可惜这些古代的佛雕造像
因为被视为宗教,封建迷信之崇拜物而被破坏,为什么就不能将它们视为
古代文物保护,世代流传呢?
所以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是不能容忍有损政权统治的意识形态的,
可是往往毁掉的宗教佛像造像,而人心的信仰总是无法彻底抹杀的!
与其这样,倒不如顺其民心的自然,还其信仰的自由。



psc (19).jpg


psc (20).jpg


如今的白塔,只能这样隔栏旁观了,这也是这座白塔近两百年存在以来,所享受最为安稳的保护了。既被县邑视为古宝,众星捧月的宠爱保护。又高高在上,默默俯瞰着营山县城的古今变迁。
但见底层塔门有横额,镌刻“廻龙塔”三字,左右有楹联:“砥柱回澜波澄朗水,奇峰拔地秀启绥山”。上款书“道光甲申孟春”,下款署“署邑令宁远杨上容题”。三层刻有“威震山河”,五层刻有“小鹰塔”,六层刻有“光耀紫极”,九层刻有“文运出震”,均为正书。二层塔身塑有一蟠龙,民国初年被雷击毁,今尚存残痕。塔刹呈葫芦状,铜铸饰:“二龙戏珠”图案。塔身四周檐牙原系有铜铃,今无存。
1982年10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单位,1986 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这塔上所留刻的几处文字,我特别详细看过很多遍。
从这些文字,可以知道这座塔是何时又谁人所造。
清道光甲申孟春,邑令宁远杨上容。
迴龙塔为塔名。
为什么叫回龙塔呢?中国建塔至少从明代起就要建“廻澜塔”的历史了,主要是镇压妖邪,降治水患的。古之廻字,就是今之回字。廻,本有河水回旋之意,回龙也有围龙之意。
一般龙都是水中之王,潜龙深渊,孽龙作怪,兴风作浪,自古中国人都认为水患都是龙在作怪,所以建塔压龙,降服水患,也是自古民间的传统习惯了,后来不少地方又慢慢演化为回龙塔。
营山一直就有叫回龙的地方,从白塔下流过的那条营山河,其实其源头就是发源于回龙地界的现清水乡红岩子沟。据说古时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建营山古城,主要是其山脉来龙,主要源于川峡交界之米仓山,入营后经回龙镇石牛山、丰产乡木樨山和衮山(衮山这个山名在有关营山古籍介绍着多有记载,只是不知道古籍中所说的衮山具体是指哪一座山)、朗池镇张家山后,最终落脉太白山(县武装部所在地),所以后来就在那里建了朗池县,也就是现在营山县城最早的雏形。潜龙无形,一般古人都爱将山势水流视为龙脉。来龙去脉,是古人风水舆地最为看重的要旨,所以建塔于此,并特别取名“廻龙塔”。
难道营山回龙镇的名字由来和眼前这座白塔命名为廻龙塔的所有由来都是源自于此吗?
威震山河是希望此塔可以压邪镇妖,保一方平安。
光耀紫极的光耀就是光辉照耀或耀眼的光之意,紫极则有星名、道教所指的天上仙人所居的地方或者天空之意。总体可以理解为光辉照耀的吉祥福地。
文运出震是希望此塔可以庇佑营山这地方可以多出读书之人。震字,在中国易经中属八卦中的“震”卦,位在东方。出震,即是出于东方。
如此看来,当时白塔的修建,是极为讲究风水地理的,白塔建于县城的正东向,也就是八卦的震位,其建塔之意也就是要营山“文运出震”,多出人才。
其他的留刻文字,基本上都可以去明白理解。
但唯独五层的“小鹰塔”三字,久久凝望,苦想冥思也不得其解。
为什么杨上容会在五层留下这三个字呢?
到底寓意何在?
至今,我都没有找到答案。希望懂的朋友可以告诉给我。
我最后唯一的猜想就是,此塔杨上容命为迴龙塔,就一定有用塔镇邪压妖之意。既然此塔与龙有关,那多半镇邪压妖也就是想压住地下的猛蛇孽龙了,而鹰素来都是蛇莽的致命克星了。鹰啄蛇眼,致命无敌。所以特意在居高临下的五层便刻下了“小鹰塔”三字,就是说此塔有凶猛锐利之鹰时刻镇守。
但既然如此,为何又不叫更为强壮、力量更大的“大鹰塔”、“老鹰塔”呢?


psc (21).jpg


psc (22).jpg


今塔与过去的老塔相比,虽然绿树成荫,游人如织,多了花园牌坊的陪伴,但却失去了原来最初的清代古韵之色,新的涂料白色可以让旧塔瞬间变得更为光鲜洁白,但也却将好不容易保存近两百多年的岁月沧桑之色、厚重历史味道一下子荡然无存、消失无痕了。两相对照,还是更喜欢原来的塔门楹联字体的成色,充满浓浓古味,虽陈旧不新,但却更显底蕴。你看原来那颜色看起来多舒服啊!怎么看,都舒服。
看来当初那些好心修葺保护之人,在这方面还是显得有些肤浅,考虑欠妥了。

psc (23).jpg



psc (13).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1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参与人数 1 小米椒 +30 收起 理由
我and你 + 30

查看全部评分

2018年优秀网友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8-12 12:2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味推荐官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8-12 15:3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的归纳的很全面,涨知识了,谢谢发帖分享,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8-13 22:3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8-14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营山论坛不可多得的才子!

发表于 2020-8-14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楼主的全面剖析和美图献上。

年味推荐官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8-14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海一孝 发表于 2020-8-14 07:54
营山论坛不可多得的才子!

的确是论坛难得的才子

发表于 2020-8-15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谢谢朋友详实的介绍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6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营山,欢迎朋友们提供线索史料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