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学认为储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但该结论值得商榷。
在实物经济时代,储蓄的确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因为储蓄是消费剩余,它形成的库存即为财富,货币等同于实物,生产者没有货币带来的债务压力。
而在央行出现后的货币经济时代,储蓄却阻碍了经济增长,这要从储蓄的来龙去脉说起。
在源头上,储蓄使企业的初始投资亏损。在宏观上建立货币循环模型,大企业从银行获得初始投资贷款,然后形成居民收入,居民收入再形成消费支出与储蓄支出,结果大企业的收入只有消费支出,这就是现金流缺口。
在去向上,由于利润表分期计提折旧,故在投资初期利润表非常靓丽,因此企业借贷弥补现金流缺口,储蓄借贷在货币层面上给企业带来债务累积,在实物层面上给企业带来库存积压,如果储蓄不去购买库存,那么,商品过剩必然来临,即倒牛奶,炸楼房,于是去杠杆,形成资产负债表型衰退、负利率、流动性陷阱、资产泡沫崩溃,即明斯基时刻。储蓄借贷动力逐步减弱,于是脱实向虚,炒作股票、房地产、期货、债券、外汇、黄金等,其中尤以房地产最为典型。
房地产既是消费品,更是资本品,可以显著拉抬GDP,很多国家将其作为支柱产业,但是,炒作房地产有以下不良后果:
1、打击劳动热情,几十年辛勤工作不如几年的房产炒作。
劳动者寒来暑往,早起晚归,不时加班加点,月薪过万已属高薪,但所得税递进税率最高达45%,而房屋交易所得税税率只有20%,关键是,房价的暴涨淹没了劳动所得,炒房所得数倍于多数人一生劳动所得。
2、抑制了科技创新,全民炒房,赚快钱,没有人再去冒着极大的失败风险去搞创新创业。
一个德国人,2005年带了300万来到了上海,用100万买房付了首付,200万做红酒生意。十年后红酒生意巨亏,于是只好1725万卖掉房子回德国去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个德国人创业完全失败,但靠买房对冲了损失。
富二代的王思聪则完全创业,没有炒房对冲,结果不但5亿元全部亏完了,还欠别人1.5亿元,并被相关部门限制消费!
中国1998年开始房改,2003年被确定为支柱产业,2007年福布斯富豪榜房地产占据大部江山,过去的20年是中国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时代,房价同步飙升20倍,而科技创新使同期的家电、计算机、手机、汽车价格大幅下降,结果是科技创新收益落后于房地产收益。
3、楼房频繁拆迁爆破,导致无效GDP,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极大的社会财富损失。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仅1.34亿平方米。2008年以来,中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不断增加。到2015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高达7.18亿平方米,接近2007年一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
4、高房价酿成滞胀,它是经济癌症,传统宏观调控政策已然失效。
高房价推高了买房租房成本,员工被迫要求提高工资以支付房贷,而企业在成本推动与消费不足双重打击下,不得不减产保价,结果又加剧了消费不足,于是再次减产保价,这就是滞胀,它迫使企业外移,于是产业空心化;而劳动力在高生存成本压力下,开始减少晚婚少育,于是人口老龄化。
产业空心化与人口老龄化使经济由盛而衰,陷入高物价、高债务、低增长的新常态,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讲的新平庸,其实质即滞胀,这就是老牌市场经济国家英、美、欧、日的历史宿命。
经济学教科书认为滞胀源自凯恩斯主义,事实上,凯恩斯主义的政府投资只是使储蓄大于投资转变为储蓄等于投资,摆脱流动性陷阱与明斯基时刻,经济恢复常态。而储蓄等于投资属于融资,它占经济周期的绝大部分时间,结果带来债务累积,即明斯基的“稳定中蕴含着不稳定”,或者说,非明斯基时刻孕育着明斯基时刻。企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储蓄炒作房地产造成了滞胀,因此,滞胀是市场经济周期性的内在必然产物。
美国早在1893年GDP为-5.8%、CPI为0.1%,1896年GDP为-1.7%、CPI为1%,1904年GDP为-3.5%、CPI为2.7%,就出现了明显的滞胀特征;大萧条前夕的1914年GDP为-7.7%、CPI为0.9%,1917年GDP为-2.5%、CPI为23.3%,1920年GDP为-0.9%、CPI为13.9%,同样为滞胀表现;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GDP为-1%、CPI为2.6%,1946年GDP为-11.6%、CPI为12.9%,1947年GDP为-1.1%、CPI为10.9%,更是陷入3年期的持续滞胀。而所谓的凯恩斯主义以后的滞胀,即1974年GDP为-0.5%、CPI为9%,1975年GDP为-0.2%、CPI为9.3%,1980年GDP为-0.2%、CPI为9%,1982年GDP为-1.9%、CPI为6.2%,其滞胀幅度并不比凯恩斯主义之前的大。这里的GDP为实际GDP,它等价于产量,CPI为价格。
凯恩斯主义只是替代了企业亏损,并没有改变宏观投资必然亏损的规律,结果是社会债务转嫁至政府,即转杠杆,造成市场国家国债普遍高企。
美联储与日本央行的量化宽松制造了美股、日股高位悬河,鼓吹房地产泡沫,加剧滞胀,于是不得不货币紧缩,这又使弱不禁风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大企业债务危机爆发,现金流断裂破产倒闭不绝于耳。发端于实物经济的供给主义结构性改革忽视货币、需求、债务,以此解决滞胀无异于缘木求鱼。
5、滞胀属于债务长周期,债务长周期使市场经济体衰落。
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尽管划分为复苏期、繁荣期、衰退期与萧条期四大阶段,但是,它的维度却只是时间与产量,缺乏市场经济的关键变量——价格,这是货币中性论在周期理论上反映,显然它已经不适合于以价格与利润为导向,辅之以负债率监测,决生死于现金流的现代市场经济,新宏观加入了价格变量,这样周期路径可以用时间、产量、价格三维度加以量化,即:
价格上涨、产出增加、负债率逐步上升的复苏期,如1906年GDP为4.1%、CPI为3.6%;
价格下跌、产出增加、负债率上升到顶的繁荣期,如1911年GDP为3.2%、CPI为-0.5%;
价格上涨、产出减少、负债率由顶转降的滞胀期,如1917年GDP为-2.5%、CPI为23.3%;
价格下跌、产出减少、负债率下滑至底的萧条期,如1932年GDP为-12.9%、CPI为-11.7%。
这是规则的经济路径,如果有其它因素冲击,则其先后顺序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在复苏期末控制通胀不力,直接跳向滞胀;或者控制通胀过度,则直接转为萧条,它即典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可见,菲利普斯曲线只包含复苏与萧条路径,缺失了繁荣与滞胀路径,无法解释滞胀是必然的。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即长周期,传统上认为它是由技术冲击所致,实际原因为债务累积,经济之癌——滞胀就是它的组成部分,债务长周期阻碍了经济增长,市场经济体周期性倒退,国家由盛而衰。
综上所述,储蓄在货币经济时代之所以阻碍了经济增长,一是使企业生产者尽管实物财富增长,但发生货币性亏损,具体表现为商品普遍过剩与通货紧缩。二是使其债务累积,以及炒作房地产推高工资成本,形成滞胀,而滞胀是债务长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给储蓄新的制度安排,才能化阻力为动力,为扩大内需做贡献。
房住不炒,论断朴素但蕴含真理,要将其落到实处,核心是将房产去资本化,回归消费品,为此,要提高房地产交易所得税税率,降低工资所得税累进税率,以此抑制不劳而获,鼓励辛勤劳动。
一方面要坚决堵住储蓄炒作房地产,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储蓄流向,促进居民转变储蓄观念。网购、快递业态本质是新一代企业家对高房租高房价的反抗,大城市居民对自住的房子价格节节攀升不应沾沾自喜,而应从机会成本角度出发,认识到它是居住的高消费,对于退休养老人员而言,理性的选择是退出大城市,走向郊区养老,这样既保证了自身的身心健康与经济自由,又保持了大城市的产业活力。
宏观系统层面的解决方案要立足于央行货币发行对接储蓄回报,储蓄投资转向公共品供给,由此改造成为真正的经济助推力,这就是新宏观在顺差拉动改进后的储备需求方案,限于篇幅,另文再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