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亭是嫘祖故里,嫘祖祭祀已经成为当地弘扬嫘祖文化的一个大型品牌活动。怎样让嫘祖文化更好地服务地方旅游经济发展?8月8日上午,省级非遗项目蚕丝祖神传说代表性传承人何天富,与绵阳师范学院教授蒋志、地方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张尓君、著名作家王慧清等,就《建设盐亭嫘祖文旅小镇》的设想进行纯民间的交流与讨论。 ■记者 张登军 文/图 一位老人的文化情怀 在当天的交流现场,何天富向每一位前来参加活动的专家、学者散发有关嫘祖文化研究的成果,以及他创作完成的《关于建设盐亭嫘祖文旅小镇初探》文稿。 何天富今年已74岁高龄,作为土生土长的盐亭人,他在1982年由教师队伍转入当地广播电视局从事新闻工作,后来参与创办《盐亭报》并担任主编。一次下乡采访,偶然听到一首嫘祖的民间歌谣,引起他的注意。此后,他长期下乡收集与嫘祖有关的传说,实地走访嫘祖遗迹,开始成体系地研究嫘祖文化。2001年8月,他的第一部嫘祖文化研究著作《嫘祖传》出版。 “嫘祖故里在盐亭”的提法,一度引起不小的争议。为进一步传播、普及嫘祖文化,他将多年来收集、整理的嫘祖民间故事,汇集为《嫘祖传说》,于2006年1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著作在2009年获得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入围作品。 2007年,蚕丝祖神传说(嫘祖传说)被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嫘祖传说的收集、整理者和嫘祖文化研究者,何天富被公布为蚕丝祖神传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当年,已经退休的何天富,创办绵阳嫘祖研究中心。 退休后的何天富,依然没有中断与嫘祖文化的情缘。2018年,何天富编著的《嫘祖汇典》在巴蜀书社出版。他认为,这部著作的出版,“将尘封的嫘祖历史再现人间,是一件最有意义的事”。 文旅融合与特色支撑 “盐亭有独一无二的嫘祖文化资源,承载着嫘祖的记忆,见证了盐亭的历史风貌,应该唤醒嫘祖文化原本就存在的价值。”在当天的交流中,何天富就以嫘祖文化为支撑建设文旅小镇的设想,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何天富认为,盐亭对嫘祖文化挖掘、整理、研究很重视,取得了一定成绩,嫘祖陵景区初具规模,但并没有形成产业链,也没有释放出经济效益。因此,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合理开发嫘祖故里的文化资源,打造嫘祖文旅小镇,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新型产业,将最大可能地激活地方经济发展新动能。 最近几年,文旅小镇打造成风,很多都是昙花一现。绵阳地方民俗研究专家张尓君认为,没有形成自己特色的“千篇一律”,是文旅小镇失败的关键。打造盐亭嫘祖文化文旅小镇,应该“深化嫘祖文化这一本土特色”,分片打造、分期推进。同时,可以尝试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从学生开始,倡导“讲嫘祖故事,写与嫘祖有关的文章”,让嫘祖故事在本地形成影响力,进而辐射周边和外地。 绵阳师范学院教授蒋志也认为,地方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确保旅游文化资源的“特有性”。盐亭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在旅游的发展中,要突出以嫘祖文化为核心,兼顾其他特色文化资源,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这样的旅游发展才会有生命力。 合力发展与周边融合 到盐亭旅游,可以感受嫘祖文化。但是,在感受嫘祖文化之后,又可以看什么?张尓君认为,盐亭的旅游发展,在突出嫘祖文化的基础上,应该尝试“与周边融合互动合力发展”的思路。 对游客而言,驱车两个小时去县城或远离县城的乡村看单一的旅游景点,成本太高,也无法形成吸引力。张尓君认为,“嫘祖文化+旅游”模式下的盐亭文旅小镇打造,应该充分整合盐亭县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县内的合力效应,满足游客的多元消费需求。同时,要敢于尝试与周边的景点融合互动合力发展的思路,形成“连线成片”的旅游格局,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吸引游客。 蒋志认为,全域旅游是当前旅游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嫘祖文化是盐亭“文旅融合”中的核心支撑,但也不能忽略了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比如李白的老师赵蕤、诗书画大师文同等,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有效整合、串联,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这样打造出来的文旅小镇才有更活跃的生命力。 在当天的交流中,张尓君还建议,最近几年盐亭嫘祖文化研究成果丰硕,但要注意充分整合资源,形成更大的学术合力。著名作家王慧清则认为,学术研究的成果不能仅仅局限于静态呈现,应该通过舞台艺术、视听产品、文创作品等形式,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予以转化,形成更有效、更大范围的普及、传播,从而推动旅游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