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北名山~太蓬山 太蓬山古称绥山,位于四川省营山县东北部,距县城五十余公里,因山状若海中蓬莱而得名。“何处飞来海上山,两蓬高峙白云间”,太蓬山幅员面积15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5%,最高峰海拔731.7米 。早在隋唐时期,太蓬山就与峨眉齐名,有“蜀北名山”的美誉,隋朝的中国地图上已有“太蓬山”的标识。太蓬绵延十二峰,方圆四十里,群山环抱,拥翠叠绿,山势陡峭,地貌险绝,云雾缭绕,如梦似幻,状若“蓬壶”飞渡,宛如海上仙山,故又有“太蓬仙境”之美誉。极目远眺,太蓬山十二峰历历在目,苍松翠柏,山下有清澈见底的消水河蜿蜒曲折向南而去,河面可行小船。从东拾级而上,“紫气东来”四个大字苍劲雄浑,这里可闻松涛壑风,可览松影岚光,使游人仿佛置身缥缈的仙境之中。四周陡壁如削,回廊曲径,洞府迭出。旅游区内有大太蓬和小太蓬,共三个游览区、60多个景点,以朝阳洞、透明岩和天子读书台最为有名。山中有岩,岩上有洞,岩壁上还有造像、碑记、佛教经典、诗词、游记等石刻群,山上遗有古刹五座和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造像,与古刹和题龛造像相辉映的有飞仙桥、朝阳洞等34处胜迹。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昭宗年间,即建有“太蓬寺”三重大殿,气势宏伟,香火鼎盛。誉为“太蓬仙迹”,列营山县十景之首。 太蓬山有美丽动听的民间传说。《列仙传》载:“葛由者,蜀之人。周成王时,刻木羊卖之一旦乘木羊入蜀,蜀中王候宾之,追上绥山,承受之者皆得仙术。”《营山县志》也有类似记载。穿岩洞即透明岩,因唐代尔朱真人栖身此处修道炼丹,亦称“栖真岩”。 这里有东晋流民起义领袖李特幼时读书的地方,西晋永康二年(公元301年)天水等六郡(今甘肃东部)汉、氐各民族的农民十余万人流亡入蜀。西晋政府强令他们还乡,并掠夺其财物,流民奋起反抗,推营山籍巴氐族賨人李特为首领,李特在四川绵竹率流民起义,占广汉、围益州(成都),屡败晋军。公元303年晋军乘机偷袭,李特战死。李特的儿子李雄率领流民继续战斗,公元304年攻占益州自称成都王,公元306年李雄在益州称帝,定国号为大成,还追封其父李特为景皇帝,天子读书台由此而得名。 据文献载:“诗圣杜甫的后代,在唐宋之际,因离乱曾有一支迁过来在这里定居。陆游的《剑南诗稿》卷五《野饭》原注说“杜氏自谱,以为子美下峡,留一子守浣花旧业,其后避成都难,徙眉山人垭,或徒大蓬(大蓬即太蓬)“。这里传说杨贵妃马嵬缢死后,又还魂于太蓬,因迷恋情夫安禄山并为安祈福,立下题龛,至今尚在。 太蓬山现存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物。这里有唐至民国七个朝代的石刻题记六十余幅,石刻面积达两百余平方米。内容有佛教经典、造像碑记,游客题记、史实辨误碑类等,其中最珍贵的是唐代的《安禄山石刻》,此石刻成为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研究贵妃终老之地的唯一史证,具有极其重要的史学意义和研究价值。位于太蓬山西面的刺沟湾内,有一座舍利塔,为景福寺方丈慧智之墓。塔高9.5米,底径1.3米,建于清咸丰四年。 太蓬山森林公园是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朝山观景者络绎不绝。尤其是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朝山观景者数以万计,山上香火缭绕、通宵不息。 太蓬山也因山势险峻、悬崖绝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嘉庆年间,“白莲教”与清兵在此打过仗;1933年,红九军副军长许世友在此设立司令部,指挥“营渠战役”。 2017年7月,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四川太蓬山国家森林公园。新批准的太蓬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达4988.36公顷,由太蓬山、望龙湖、安化三个片区组成。 如今的太蓬山是川北一流的宗教圣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四川旅游景点、风景名胜地和森林植物保护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