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不了解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巴比伦、印度的文字,无法做出比较。仅就我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作一交流。我在20#说了,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字为何只有汉字用到今天? 汉字没有消亡是汉字本身先进。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丰富的内涵,博大精深,秦始皇就统一了文字,所以其他文字在中国无法代替汉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汉字是书写汉语的符号体系。世界上通用的文字,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英文为代表的拼音文字——字母文字,字母只有几十个,音和字母是统一的,人们掌握了字母的读音和拼写规则就能够读出来,写出来。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出的汉字音节只有401个。
另一类是以汉字为代表的非拼音文字——音节文字,用大量的表意符号来记录汉语的词和语素(词素),这样,汉字的形体复杂,数目繁多,不是有限的几十个,而是数以万计,《康熙字典》就收集了47035个汉字。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就收集了54678个汉字,2010年第二版《汉语大字典》共收楷书单字56000多个。
表意文字的最大优势是文字与语义密切联系。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方法不是在造字之前就有的,而是后代的文字学家归纳和概括出来的。有的文字学家认为汉字主要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楼主的主贴中举的例子绝大多数是会意字,使老夫很受启发,增强了对会意字的了解,受益匪浅。
楼主先分析了“昙”这个会意字,接着比较: 隻(只)、雙(双)、獲(获)、羅(罗)、奮(奋)、進(进)、隼、雀、集、霍、凖(准)这一组会意字(注: 可惜老夫不会截图,只好叙述,不如主贴那样生动形象。括号里的是已经简化了的汉字),这些字都是有字根“ 隹(zhuī)”的会意字。“隹”是短尾小鸟的象形字,楼主还把“隹”字古代的写法作了介绍,这样又介绍了象形字的知识。用现代楷书形体来看,加上简化字的推广,许多会意字在今天已经不能分辨了,比如简化后“隻(只)、雙(双)、獲(获)、羅(罗)、奮(奋)、進(进)”就没有字根“ 隹”了,所以楼主把会意字作为重点介绍。楼主还简单介绍说,“95%的汉字是形声字,但是95%的形声字里面的95%都是有意义的。”但是没有举例说明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后面的“突然”的“突”与“忽然”的“忽”同样是会意字。至于指事字,就根本没有介绍。
主贴的标题是《 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字为何只有汉字用到今天?》“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方法都是汉字表意文字的体现,楼主应该全面介绍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突出了会意字的重点,也应该适当介绍指事、象形、形声等在汉字表意方面的作用,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以上仅仅是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不妥之处,尚望教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