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923|评论: 10

[相如·茶馆] 国家罕见“批评”房地产,白岩松也发声怒斥,这次房价能降吗?

[复制链接]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0-8-19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家罕见“批评”房地产,白岩松也发声怒斥,这次房价能降吗?

曾经拥有的美
2020-08-19
继地产大佬宋卫平说出“房价上涨大家都受益”的观点后,又有一位重量级专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被称为“房地产教父”的孟晓苏近日在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开腔直言不讳,“房价下跌会造成老百姓的家庭财产贬值,上涨可化解通胀压力。”言外之意,房价上涨才是真的对老百姓有好处,能带来财富尊严;而房价下跌,房地产无法吸纳多发的钞票,不仅会引发通胀,老百姓也会跟着“遭殃”。

有人殷勤为房地产站台,就有人正义直言,直戳房地产的要害。实体界大佬曹德旺抨击到,“房地产对消费的挤压有目共睹”。5.6亿人存款为0,真正“掏空”老百姓钱袋子的“罪魁祸首”就是不断高企的房价和总价越来越高的房子。而且经济的艰难,根源也在房地产上。房地产长期侵占信贷、劳动力等资源,很多真正具有影响力的行业却发展受阻,这都是房地产“惹得祸”。所以,他直言建议,国家应该适当削减对房地产等不必要的投资,加大对实体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因为这些行业才是经济发展的“命根子”。
房价到底高不高,继续大力度发展房地产到底还可不可取?国家终于有定论了:首先,去年底,官方机构社科院发布权威报告,挑明了“全国主要城市房价过高”的事实——按照国际通用的房价收入比标准计算,全国主要50城的数值基本都(90%)超过了国际9:1的临界点。而且,通过对2018年房地产对经济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对比发现,房地产对经济的挤压明显高于拉动,也就是说,经济靠房地产是“得不偿失”;

其次,7月中旬代表国家的党媒经济日报发文罕见“批评”了房地产:人人有房住,房价与老百姓工资挂钩,经济不依赖于房地产,完全靠实体、科技、新型服务业等产业支撑,这才是健康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看看现在很多城市的房地产,完全背离了民生产业的初衷——很多城市只会靠卖地敛财发展城市,把房价推高再推高,不仅让绝大多数人的买房梦泡汤,更让经济的发展陷入死循环,这是顾头不顾尾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很多城市房价已经和居民的收入脱钩,买房成为第一难题,高房价问题亟待解决。
不仅如此,文章还狠狠“批评反驳”了很多趋炎附势的专家的奇葩言论:
第一,房地产“万能论”就是一派胡言,历史证明,过度依赖房地产,终将付出惨痛代价。美、日的前车之鉴,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第二,农民进城接盘高房价,是专家们的一厢情愿。一方面,助农政策扶持下,农村生活不比城市差;另一方面,农民进城存在就业、就医、养老等诸多难解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意识到了这一尴尬事实,在这些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好之前,他们不愿意进城。更不会傻乎乎当开发商、炒房投资客的“接盘侠”;
第三,“别以为房地产是亲儿子”,房地产并非不可取代。从上半年的经济发展来看,房地产的支柱地位已经开始下滑,经济新的动能已经转移为新服务业、新实体制造业和新互联网经济等。

除此之外,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也不止一次发声怒斥了房地产的现状和高房价的危害。

好后悔,自如的房子竟然这么精美,早知道就来自如租房子了!广告
自如
查看详情
在他看来,高房价不但毁灭年轻人想象力,甚至毁掉无数年轻人的爱情。尤其是2016年后,伴随着房价不断攀升,国内各大城市的结婚率和生育率有明显下滑,有专家甚至直言“高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房价越来越高,工资收入却没怎么增加,买房越来越难,即便勉强贷款买了房,未来的二三十年也是在为开发商和银行打工。一点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正在进入“低欲望”社会,他们不敢恋爱、不敢结婚、不敢买房、更不敢生孩子。
我还是那句话,房地产作为解决亿万民众居住问题的民生产业,硬是被炒作成为奢侈品般的价格,更被当作是拉动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是本末倒置,更是亿万国人的不幸。
国家既然“批评”了房地产,也认为“高房价局面急需改变”,就意味着这一切都还不太晚。我们也一直强调,其实高房价问题并非不能解决,而是想与不想的问题。从当前时期国家主动出击做出的两大“降温”改变来看,我们认为未来的一切都是值得期待的:

第一,重申“房住不炒”,十余城调控再升级,力度空前绝后
上半年房地产走出了深V路径,且到6月份楼市回暖指数一度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尤其是深圳、杭州、成都、南京、银川等地,楼市由大冷彻底转为大热,房价不仅涨幅惊人,还出现了罕见的“万人摇”、“万人抢”现象。
至此国家终于坐不住了,调控和监管的大锤一起砸下来——7月份有十余城加码了调控,且主要都围绕这三点:1、打击炒房行为;2、提高购房门槛;3、对无房刚需给予一定支持。不仅如此,国家还多次强调要“坚持房住不炒”、“不拿房地产刺激经济”。种种信号显示,房地产的投资时代正在落幕,属于刚需的时代正在加速来临;


第二,融资或再收紧,未来几个月开发商降价卖房是大概率事件
房产平台米宅报道,未来几个月对开发商的融资监管和政策收紧也会再度加码——某些房企的融资大门会关闭,而且“借新还旧”的范围也会缩小,有些开发商的日子会更难过了。未来4个月融不到一分钱也不足为奇。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很简单,上半年各行各业都没有太高的利润,在这种背景下房地产还能快速恢复甚至有大火的趋势,这显然与大势不符。资金要想顺利进入工业、服务业、科创产业,进入实体经济,对房地产的监管就不得不严格起来。
此举很大程度上会倒逼开发商降价销售促进回款,事实证明,他们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了。对于刚需购房者来说,未来几个月或有不错的买入机会;

这次房价能降下来吗?
首先,还是想摆正一个事实,调控的最终目的并非是为了“降房价”。国家提出房住不炒,旨在打击的是房地产的投机炒作,整顿秩序,净化空气,促进楼市走向平稳健康。所以,期待调控“让房价大跌”是不现实的;
其次,房价不涨其实就是下降。对于投资炒房客是如此,对于开发商也是如此。房地产是有金融属性的,不管是开发商贷款拿地,还是投资炒房客借银行杠杆买房,都是有资金成本和杠杆压力的,房价疯涨的年份,这些成本是小头,房价稳定的年份,这些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从投资收益来看,即使房价保持了稳定,很多人还是亏了,预期扭转,投资的观念改变,达到了和房价下跌一样的效果;

再者,我们说过很多次了,未来楼市走向存在巨大分化,总结就是八个字: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翻译过来就是,有人口增量优势、有产业托底、有资源支撑等特征的城市,未来核心地段的好房子仍然炙手可热,房价继续上涨也不奇怪;而“三无”城市,虽然经历了过去几年的棚改拉动,房价暂时涨上来了。但是我们也多次摊牌过,这些城市的人口、产业和区位优势配不上当前虚高的房价。所以,不出意外,未来几年这些城市的房价都会慢慢消化,回调个10%-20%才是最合理的。结论就是,这些城市的房价下跌越来越近了。如果购房需求不急,完全可以再等等看。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通过国家罕见“批评”房地产这一点来看,未来很大概率上,房地产不会再被高高捧起,它的支柱地位会越来越弱化,取而代之的很大可能是高科技产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未来但凡是高科技产业云集的城市,才最有机遇,不管是买房、工作、生活,选择这样的城市总不会错。其实从今年财富500强入榜的企业分布也不难看出一个规律:高科技产业聚集越多的城市,对应的房地产的发展也最有潜力,房价也更高。所以未来买房,对于高科技产业这个指标也应该给予高度关注。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0-8-20 04:0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多了,房价不可能下跌的。房价下跌,开发商跑路或者拖欠降低农民工工资,社会不稳定,政府会允许?
发表于 2020-8-20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看得透,他們會搞槓桿平衡(富人)。他們的房子賣不出,是吧!沒關係!房子抵押撒,貸款去實現城鄉平衡,你的負債有可能成資產了哦!
发表于 2020-8-20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能降的,专家都说了,高房价才有利于年轻人奋斗

2016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0-8-20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郎在流浪 发表于 2020-8-20 08:09
哈哈,看得透,他們會搞槓桿平衡(富人)。他們的房子賣不出,是吧!沒關係!房子抵押撒,貸款去實現城鄉平 ...

目前房价是:
没买房的希望降
买了房的害怕降,
开发商不想降,
银行不敢降,
上面不让降,
理论上需要降,
经济上不能降,
说实话真降了你不敢买,
涨了你又没钱买,
不涨不降你又不着急买。

发表于 2020-8-21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鱼泪153 发表于 2020-8-20 18:08
目前房价是:
没买房的希望降
买了房的害怕降,

确实是这样

2016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0-8-22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有道理。

2016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0-8-22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米兰铺的小铁匠 发表于 2020-8-20 15:32
不可能降的,专家都说了,高房价才有利于年轻人奋斗

这样的专家就是找骂的。

2016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0-8-23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监管红线来了!下半年,楼市或将迎来降价潮……

微圈小喇叭
2020-08-23

来源:远方青木
最近多家房企收到了通知,于8月20日前往北京开会,和央妈、住建部等监管部门进行面谈。
而面谈的内容,之前就已经有记者曝光了出来,就是金融方面的三道红线。

这三道红线分别是:
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 70%;
净负债率不得大于 100%;
现金短债比不得小于1 倍。
如果有房企触犯了其中一条,则会被划为黄色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0%;
如果有房企触犯了其中两条,则会被划为橙色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
如果有房企触犯了其中三条,则会被划为红色档,有息负债规模不得增加。
这条规定非常严格,就算是财务状况非常良好的百强房企,完全不触犯红线的也没几家。
在百强房企中,三条红线全部触犯的,有9家公司。
触犯一条及以上的,合计48家公司。
恒大、融创、绿地、华夏、富力、泰禾,这些你耳熟能详的大型房企,其财务状态已经进入了监管层的红色警报挡位。

这还只是百强房企,那些融资更困难的小型房企,触犯红线的数不胜数,以后还想找银行借钱,难喽。
监管层突然出手,这是有原因的。
众所周知,房企是一个高负债的行业,老板们特别喜欢融资,向银行借一大笔钱赌一把。
赌赢了,那是房企老板的英明神武。
赌输了,国家出来收拾烂摊子,企业最多破产了事。
但只要房企老板能不断的借到钱,负债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公司就永远不会有事,一直负债一直爽。
借新还旧的核心奥义,就是利用新的借债,把旧借债的本金和利息全还了,所以负债规模必须越来越大,必须要覆盖之前的利息。
这几年,中国房企大规模发行海外债券,甚至愿意以10%的年利率对外借钱,就是这个原因。

但这么做有个问题,只要某一年融资规模出了问题,没有实现借债规模不断增加的这个目标,整个资金链就有直接断裂的可能性。
泰禾集团,就成了百强房企中第一个倒下的巨无霸,为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
泰禾的倒下
2020年上半年,泰禾集团实现营收24.63亿元,同比减少83.02%;
截至2020年6月30日,泰禾集团已到期未归还的借款金额,达到了225.25亿元之巨。
按上半年的卖房速度,泰禾集团得卖5年的房子,才够把这225亿的贷款给还了。
因为到期贷款不偿还,泰禾集团的信用遭到了极大的打击,没有金融机构敢再对泰禾放款了。

对于极度依赖贷款维持资金链的房企来说,这基本就等于破产了。
泰禾北京院子二期,1150万元/套起,项目规划建设了520户,主力户型为312平米的6居。
如此豪宅,泰禾在如今已停工半年之久,极有可能烂尾,业主们欲哭无泪。

这几个月,为了挽救泰禾,多方人士都在努力,但收效甚微。
实际上,截至2020年5月底,泰禾集团房地产项目的剩余可售货值达到了3650亿元之巨。
手里捏了这么多房子,居然还不起225亿的到期贷款。
唯一的原因,是因为2020年上半年泰禾只卖了24.63亿元,回款速度慢,手里真的没钱了,直接击破了整个资金链。

全新BMW X5 插电式混合动力广告
上海众国宝泓
查看详情
手里还有3650亿元的房子,泰禾是不是很有钱?
并不是,因为泰禾集团的净负债率达到了243.8%,负债规模远远超过其净资产。
如果正常运行,不一定会出什么事,但如果资金链断了,要走破产流程拍卖其持有的所有资产。
那泰禾集团会立刻归零,因为哪怕是归零了都不足以偿还其所欠负债。
这些年,泰禾集团利用高杠杆实现了自身规模的几何级膨胀。
2013年,泰禾的销售规模仅124亿元。
2017年,泰禾的销售规模达到了1007亿元,泰禾甚至在当年底喊出了2000亿元的销售目标。
上了高杠杆的泰禾集团,恰逢地产大牛市,一下子实现了阶级飞跃。
地产周期到了高位后,泰禾集团依然按老办法做事,继续激进的上杠杆,到处拿地,频频刷新全国单价“地王”的记录。
最后泰禾成了接盘侠,站在了中国房价的历史高点。
成也高杠杆,败也高杠杆。
2019年,泰禾集团猛然醒悟,认清了现实,开始紧急转向,全力回款。
北京西三环的西府大院,泰禾集团曾计划以18万元/平米的价格出售,因为被调控政策所限制,泰禾坚持不卖,捂盘数年。
2019年一季度,泰禾以11万元/平米的价格,清仓甩卖了西府大院。
在不断的努力下,泰禾集团的净负债率从400%+,降低到了243%,但这还是太高了。
最终,泰禾集团轰然倒下,在资金链断裂后留下了一屁股麻烦,形成了巨大的坏账和窟窿。
威胁金融安全的“灰犀牛”
2020年8月16日,郭主席在《求是》杂志刊发文章,称房地产是目前威胁金融安全最大的“灰犀牛”。
如果房地产企业是用自有资金去开发,那房企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赚了是你自己有本事,亏了你也自己认。
但目前是现状是,整个中国的房地产企业,从银行系统借了几万亿的巨款出来,绑着银行一起玩这个房价游戏。
如果房价一直涨,涨速永远超过贷款利息,比如说每年10%,那这个游戏就可以顺顺利利的一直玩下去,所有人都眉开眼笑。
但只要房价停止上涨,问题马上就来了。
杠杆率较低的房企,还能多撑几年,杠杆率较高的很快就撑不住了。
如何在房企洗牌的过程中撑到最后,是赶快把银行贷款都还清么?
错!
谁能拿到最多的贷款,谁撑的最久。
房价不涨了,然后你让我去拿更多的贷款?
首先我不懂为什么要这么做,然后我不懂怎样才能让银行给我钱。
刚才说,一直借钱一直爽,只要你能不断的借到更大规模的钱,你的资金链永远不会有事,你永远不会还不起钱。
如果银行愿意无脑闭着眼借你钱,那你根本就不用盖房子了,你可以把这个资金游戏玩上一百年。
但银行放款是要有审查的,如果你被银行查到你拿了他的钱是直接去堵其他银行的借款窟窿,那你会立刻被银行拉入黑名单。
拆东墙补西墙的企业,哪个银行敢贷款,活腻了么?
但钱入了企业公账,是混在一起的,银行根本分不清你是怎么用的,也不可能限定专款专用的条款,写了这样的条款也没啥意义。
所以银行评估房企的指标,就是营收。
负债规模放大后,如果你的营收也跟着放大,那你就是确实把钱投入了生产,你是安全的。
反之,如果你的营收规模没有扩大,那就可以直接证明你的经济状况很有问题,银行不可能给你批贷款。
制造更大的营收,就需要更多的新土地。
有了新地,你就可以顺利的拿下更多的新贷款。
所以疫情之后,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明明房企在疫情期间销售额很差,资金链压力也很大,明明疫情之后全国各地的房价和销售量都没有异动,甚至还略有下滑。
但全国各地,地王频频出现,房企不顾一切的在抢地。
萎靡的楼市和疯狂的地王同时存在,形成了奇异的景观。
面包没人买,面粉却成了抢手货。
中央已经说了严禁房价上涨,房企也没指望短期内放开禁令,但他们还是要拍地王。
因为谁拿到了地,谁就拿到了新贷款,而且是更大规模的贷款,而新贷款几年后才会到期。
有土地,还能搏一搏,把同行都给拖死。
没土地,您走好不送。
而且房企从过去20年的经验去推断,无论多么离谱的地王,只要熬个六七年,都会解套。
这个经验屡试不爽,大型房企都是按这个经验操作发财的,无一例外。
不赌立刻死,赌了未必死,所以脑子不傻的人都愿意赌一赌。
但这本质上,是把风险转嫁给了银行,拿银行的钱去赌大小。
地王妖风刚刮起来,监管层就立刻敏锐的察觉到了。
不对劲,太邪门了。
这么高层级的监管层啊,我消息不比你们房企灵通?我这得到的消息是明确要求房价不准涨,但你们居然敢拿这么多地王?
事出反常必有妖。
于是,三大红线出来了,给了一个很高的标准,强行限制房企的融资规模。
我不管你拍多少地,你的融资规模就只能那么大。
犯三条红线的,融资规模一分钱都不准加,最多维持原规模。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行政禁令好像一点用都没有,不就是不准增加借钱规模么?去年借1000亿今年还允许我借1000亿,又不是要抽贷,有啥大不了的。
但是对于房企来说,这条禁令堵住了最后一个漏洞,那就是通过抢地王来扩大自己融资规模,以新债强行续命。
这个禁令很温柔,但效果很好,非常符合中央对房价稳中带降的预期。
至于如何偿还到期债务,那是房企自己的事情,只要别继续大规模借钱来堵这个窟窿就行。
在三大红线的约束下,必然有一批房企熬不下去,在资金链断裂之前,以降价来加快回款。
今天的楼市确实不是牛市,但总销售额并不低,只不过高价盘卖不掉而已。
你降价,我就买!
不愿降价的话,那就耗着呗,反正我不受三大红线的约束。
发表于 2020-8-27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地   地产立置换,加快立法,给那些有实际需求的人们,实现城乡平衡,盘活城乡经济。
未来的趋势:现在年轻人想买房,未来就是怎么想把手里的房子卖掉(因为父母的房子都是你的,不处理你就交税,你不交税,别人就为你交税,房子就是别人的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