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拳出击治腐败,从“打老虎”纷纷落马到高官“面壁铁窗”,从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防线到扎紧不敢腐的制度笼子,我党防腐治腐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在光大的基层、镇村,又应如何防治“微腐败”呢? 其实微腐败问题古已有之,古人的经验、教训也为当下微腐败防治工作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一是抓好细节,严守“规矩关”。基层干部要从小事做起,约束好自己的行为和权力,不放任任何一丝的懈怠和错误,“勿以恶小而为之”。宋朝时期,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发现小吏从府库中偷出一文钱。于是把小吏带回大堂审问,那小吏不服气地说:“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你不能杀了我!”张乖崖听到这样的话大怒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乖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不可否认,当下依然存在崇阳小吏一样的干部,这类干部在规矩和作风上存在问题,在小事上放任自己,在言行、态度上不加约束,最终铸成大错。针对这种现象,应“细致入微”,从干部的生活纪律、工作纪律等方面加强监督、教育、惩戒,从而防范于未然。 二是心系群众,筑起“情怀关”。基层干部是离群众最近的,要时刻牵挂群众,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自己工作的初衷和落脚点郑板桥是清代近士,他为官期间多次捐出官俸解决群众生计。对于百姓的疾苦,他时时刻刻都挂在心上。他一生善于画竹,尤其善于据竹写诗。在潍县任县令时,他的顶头上司、山东巡抚包括向他索求书画,他画了拿手的竹子,并在上面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心系群众、为民谋利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广大基层干部应永葆为民服务、为民谋利的为官本色,牢记“不能腐”不仅是干部的底线,更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群众,永不“变质”方为心系群众的点滴情怀。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沈沦。”基层干部面临的环境看似平淡,确实更加需要坚守内心的。读史使人明智。纵观古今,“微腐败”的防治之路已有前人的典型和经验,充分吸取经验,立足当下的反腐大环境,切实守好规矩关口和为民情怀关口,净化基层政治生态,是做好反腐工作的重点,更是推动基层工作的重要保障。 (最美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