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琴街和文君巷
凡丁
抚琴街和文君巷,是现代人为纪念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凤求凰》故事而新取的街巷名称。此两条街巷,皆位于唐代所建的“司马琴台”处。此处琴台,原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家,史称:司马长卿宅。而卓文君的娘家则在今称的:瓮亭公园。但笼统地说,皆属于史称的:卓王孙宅。
因《史记》载:“卓王孙宅基方十里。”《史记》又载:“卓王孙将铜官山麓买为陶铸之所。”总体范围包括明清临邛城 和 今十方堂一带。
抚琴街原为东街菜市,21世纪初开辟为街道,辟建时在今菜市场处发掘出汉、唐、宋、明、清代地层关系中的城市建筑遗迹(包括下水道),并将有代表性的地层,整体移至兴贤街北段,以钢化玻璃掩盖展示。
现之菜市场处原是城关面粉厂,属于西汉“文君当垆”的地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城市改造施工时掘得窑藏之酒瓮,瓮中液体酒香醇厚,此事当时盛传得沸沸扬扬。
抚琴街西约30米有一巷,原名火巷,21世纪初更名为文君巷,巷子后段的西边原有一口大塘,塘水可游泳,乃唐代筑“司马琴台”时取土后形成的池塘,位置在粮食局 和 改革发展局背后。司马琴台位置,即在这一段。
现今文君巷内除保留有旧院落、泰山石敢当和土地神外,还有一株老干虬枝的古槐,树龄数百乃至上千年,应是清代以前的“司马琴台”古园林孑遗至今的。
由于文君井与司马琴台仅隔一巷,故“落魄西川泥酒杯”的陆游,曾经“酒酣几度上琴台。”还“青鞋自笑无羁束,又向文君井畔来。”(见陆游《文君井》诗)
历代的文人墨客在司马琴台留下过许多诗画,几经沧桑后,而今还可找寻蛛丝马迹供人追忆。
以上历史和现象说明
在《史记》所载“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范围内,西汉时期便形成商埠和城市的雏形,故文君曾经在此当垆,相如在此涤器,后来又在此处建居宅,相如常在居宅中抚琴,于是,唐代人在“司马长卿宅”处筑“司马琴台”。
又于是
宋代人称此处为:古城;明初朱元璋将公孙述城夷为平地后,在“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建起新的临邛城;清代人称此城为:临邛旧县。
清康熙《邛州志》42p如此记述:“临邛旧县,州治南五里,秦时制,元并入邛州。”
此处的“州治”,指南北朝以后方始建制邛州的西汉“公孙述城”。“秦时制”指秦始皇时期从河北赵地迁徙至临邛县的卓氏先祖,因先秦时期所筑张若城仅基方二里,被安置到城郊五里地方,西汉时被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计“基方十里”,元代将“秦时制”的“临邛旧县”并入邛州城范围。
总体说
明筑临邛城仅是西汉时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的一部分,基方十里,即10平方里。
按
《现代汉语词典》对“陶铸”释义:“烧制陶器和铸造金属器物。”
很好的例证是
清康熙《邛州志》载:“州南旧县中有卓氏钱瓮。明初城中掘出,大可容五石,色如漆,小口,宏腹,脚有籀文(注1),明时掘地得二瓮,皆贮五铢钱(注2),乃卓氏宅址。州人因建亭以藏之,名瓮亭。”
又据明人杨俊说:“瓮制浑雅而坚,身高三尺五寸,口阔四尺八寸,腹阔九尺五寸,足阔四尺,下有汉篆。”
以上记载中,不仅有“脚有籀文”的陶瓮,还装有卓王孙铸造的五铢钱,是对“陶铸”一词的极好诠释,并且将邛窑烧造历史绑定在西汉时期!
故
在南河两岸的十方堂和原铁花村、善恶坝一带地方,包括机关幼儿园、谢巷子、酱品厂以及东街、文君街,乃至钱江凤凰城等处,在建国以来的城市基建中,常常发掘出古代的“陶铸”遗迹。
2018/4/8
2020/8/28重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