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龙文集·序》
余友漢陽張禹木始試令於鄜延,再佐郡於南陽、於邵武、今又將逞紹興為太守益,禹木公昔以文章成進士,材敷為政。
既有成自名曰《癡龍文集》屬余序。余思古所謂文者,道德雲爾、政治教化雲爾,非宜辭也。
使其辭之巧且華而,無適於道德政治教化之,用君子不以為文然而無文者,或又藉口於道德政治教化之,是務無暇於文章。
威儀已耳,薄書已耳,究之文章不殖,將落而於道德政治教化一無所補,此其弊不在文章,在不知道漢或似莊列,或似唐宋大家必有能辯之者奚俟,余言而余獨嘉。其能合政治教化與文章而一之而以上追乎道德之源也,至於癡龍雲者,太平廣記所載,張華博物之說,而禹木有,取於此非彼之謂也。
蓋龍靈物也,靈不可用故易曰潛龍、曰見龍、曰惕若、曰在淵五陽之後,即戒曰亢、曰群,皆天德不可為首之義,禹木之龍即己躍於淵,見於田,猶不敢自用。其靈而有則於古人,伏龍臥龍愚谿愚穀之意,豈浅者哉所用,愈大所藏,愈深会。
天子方重良牧異日或行漢法,召良二千石入贊大政,禹木公起善養之或升而為雲,行雨施以,佐飛龍之上治,使其政治教化與文章之被於天下者更廣且大。而道德之修於身者,更高且深不可茂歟。
余又聞禹木公有三子,長已薦賢書,次試於有司稱異材,幼六岐嶷特出,其文章必皆有父風,然一龍、八龍之譽可將再見於張氏六在, 禹木之有以成之也。禹木雅與餘接故於序其文也,而浭勉之。
康熙七年孟夏日年眷弟方孝標拜手序
译文:
《痴龙文集·序》
我汉阳的朋友张禹木,初赴任延长县县令,再佐郡南阳府府丞、又调邵武府、现擢升绍兴府太守。禹木公以文章殿试获取进士出身,凭自己的才干和严于律己的品格,从政以来仕途通畅,所任之处均有令名。
前不久所著《痴呆纹理集》让我作序。我想,古代所谓文章,多半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吗,禹木公则不然,在哲理上独树一帜,新颖但极有说服力。摆脱八股文中,那些为了说教而说教的冗词赘句,这样的好文章我是没法拒绝的!
论文章技巧,并非华而不实,没有传统上繁琐的说教之句,一般者认为,文章有好有次,不是通篇用得着,文章的好次看内容,不在乎跌宕起伏的情节、华丽辞藻。毕生中能借用一字或一句,那就是一篇极佳的文章。
一味追求威严的礼仪,而薄书鞅掌去读那些及一般的书,那样做是不值得可取的。其这些愚昧的读书方法,不在于文章的本身,而是你的学习方法。在不知道汉书或像庄子、列子和疑似唐宋大家之类(书),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对不?
我说,这只是我独家的见解。能与道德政治说教相媲的文章,那是在道德政治上的追根追根溯源;至于《痴龙文集》的作者,《太平广记》所载:“张华学识渊博”,而禹木公在此方面能与之媲美,绝非有恭维之嫌。
龙神乃灵异之物,其灵不可取而代之,称谓:“潜龙”、“见龙”、需提防、在高不可测的五阳变通之后。要告诫说亢、说群,天意道德绝对是首要标准。古语说:“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即品德、道德。概括地说,德的内涵是指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品德以及遵纪守法、廉洁奉公、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情况。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标准,但不论哪个阶级都把“德”作为考核和用人的首要标准。
义薄云天的禹树木公《痴龙文集》是跳出深渊入龙门的条龙,它腾飞于神州文山书海间;虽初出茅庐不太敢自信,其哲理灵性可超古人。伏龙、卧龙、愚溪、愚蠢谷的意味着,超凡脱俗,孕育着无限的生命力。
自天子重用良臣以来效仿汉法,广招贤德人才辅佐社稷。禹木公厚德如云雨济天下,在辅佐社稷上下功夫,他的他的政治教化与文章将普及天下的万民心际。贤德的佛家修养不光展现在文字间,而且开枝散叶,绿盖如阴。
我又听说禹木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已被举荐为贤能的文书,次子被有关学者称为异材,三子六岁聪慧过人,其文章略带父亲的风采,这样一龙、八龙之誉,可耀张氏门庭。禹木公的令名、雅和、及成就,促使我为其做序,写其文要细斟酌,惜字如金倍努力才行。
康熙七年四月天年眷的弟弟正孝标拜手序
注:方孝标(1617一1697年),本名玄成,避康熙帝玄烨讳,以字行,别号楼冈,安徽桐城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官至内弘文院侍读学士,充经筵讲官。其父方拱乾在明朝天启年间就颇具文才,崇祯元年中得进士。清朝入关后,剪了辫子,入宫做了少詹事。(就是辅导太子的官,俗称东宫官,明朝洪武年间设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废立皇太子后罢官署。其父方拱乾在明朝天启年间就颇具文才,崇祯元年中得进士。清朝入关后,剪了辫子,入宫做了少詹事。(就是辅导太子的官,俗称东宫官,明朝洪武年间设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废立皇太子后罢官署。乾隆十八年(1753年)谕:“詹事府东宫僚佐,储贰未建,其官原可不设,第以翰林叙进之阶,姑留以备词臣迁转地耳”,自此以后,詹事府官员专备翰林院迁转之资。)但之后不久,方拱乾因江南科场舞弊案被劾纳贿作弊,曾一度发配宁古塔。方孝标因父之罪亦遭流放,此前他已是弘文院侍读学士,两年后方孝标获释,有一说法是说在康熙二年(1663年)方孝标大概是受朝廷委派到云南受吴三桂翰林职衔而滞留云南。吴三桂叛乱败露,他率先投降,得免于死,之后因其文采被康熙的哥哥大将军裕亲王福全授以国书龙牌,回到了南京。在南京,方孝标遁迹为僧,法名方空。他根据在滇、黔时所见所闻明末清初事,写了《滇黔纪闻》一书。另一说法是方孝标到云南访亲探友、游山玩水,吴三桂知晓方孝标文才卓著因而将其强制留在属下为官。方孝标根据在滇、黔时所见所闻明末清初事,写了《滇黔纪闻》一书。方孝标另著有《纯斋文集》、《纯斋诗集》、《光启堂文集》等。《纯斋诗集》,论者有以诗补史之誉,其《论事诗》、《交水驿遇折臂翁》两诗是南明覆灭的惨烈历史画卷,其《空村》诗则真实生动地描述了连年战祸的荒村景象。方孝标一生,出塞外,游滇黔,人湘闽,奔吴越,因此《纯斋诗集》中,也有许多篇描述了美好的山川景物与淳厚的民俗风情,清词丽句,色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