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泸州清末民国时期,老茶馆如何呢?有哪些比较有名气,请给我看官让沽酒客慢慢为你道来:
当时,泸州城内街道,开设茶馆很多,可以说是服务行业中较发达的行业。但其中场面较大,规模宏敞,又有突出特点,较有名气的茶馆只有几家,而且各有各的作用特点。
第一种是谈革命的茶馆。泸州小市有家,哥老会佘(有的资料上说是余不知道是不佘字误写,留存。因为余庆公感觉更合适,但是佘英又不是姓余,希望有知道的指点一下)庆公的堂口就设在这里,佘庆公的舵把子佘英是辛亥革命同盟会领袖,以这茶铺为掩护,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川南各县约同志会都要来找佘大爷联系,请示革命行动,商议革命军起义进行的步骤和部署,即在此茶馆进行。
1911(此处我认为资料有误,不应该是1911年,只能,1909之前估计老一辈资料上记录时间有误所造成,要么就是没有佘英参加,因为历史记载佘英1910年二月已经就义了。特此说明)年四川保路同志会,熊克武来泸会同佘英密谋起义召集川南各县的同志军来泸。
当时会津门馆驿嘴沿河靠满了木船,都是同志军,因口粮不济,先往江津朱家沱筹粮乘船东下,浮到了朱家沱已是夜晚,知该地团练已有准备。筹粮未成,同志军解散,熊克武返泸,但朱家的团练速报泸州知州衙门、声称抢劫朱家沱的米粮是熊克武,报请缉拿归案。
第二天早晨泸州衙门的差役,前来小市竟成茶社逮捕熊克武。熊克武口称:“未到过朱家沱。”査问茶馆“幺师”、“幺师”说:“熊大爷昨夜起更时还在茶馆吃茶,今晨天刚亮、我才开铺门,发火烧水、他就来吃茶来了。朱家沱距泸州三百余里,哪有这样跑得快的人。
差役酌情夺理,信以为真就无言而去。后来人们就呼称熊克武是熊大脚板。于是熊大脚板之名传扬全川,泸州小市这家茶社成为闹革命的茶馆。
而在泸州知州衙门,后来改为泸县知事公署,衙门对面照壁下,有一家茶馆,名“得胜茶馆”,老板姓刘,“幺师”姓阮。每天一开门,来吃茶的是衙门里的三班太房的衙役及司爷。
在此吃茶候传办案,等待州大老爷坐堂问案。所以这里进出都是衙门里的人,对衙门里的事情非常清楚。因此在清光绪年间,农民起义领袖刘昆阳,人称刘昏王,在火烧大渡口天主教堂以后,来此馆,探听消息,泸州知州得知,指示立即捉拿刘犯。
谁知与刘暗通的差役、通风报信,叫刘逃。“幺师”阮大爷请刘到茶馆里灶房内,给以旧衣服,滥斗笠,破草鞋,将灶心土黄泥巴糊脚上,化装成赶场的乡下农民,混出茶馆,扬长而去。
衙门的差人来时,问“幺师”:“刘到哪里去了?”
答:“不识此人。”衙役无可奈何而去。
这间茶馆设有哥老会的公口码头,衙役与“幺师”都是哥老会的人,与刘相通。因此掩护了刘昆阳。
当时哥老会以各公社堂口所在地划分码头,开设茶馆为迎宾接待处所,每天轮流派人值日当差接待。所以这间茶馆因为掩护革命而闻名社会,袍哥语言叫:“嗨响了的”即誉其出了名。
繁荣工商业交易市场的茶馆是水神庙茶馆。位于泸州会津门外水神庙。是当时泸州商业的交易场所。商业各行帮虽然各设有固定地址,但是接洽生意仍在茶馆进行,故茶馆有明显的商业行帮的特色。
水神庙地址很宽,进山门戏楼下面就开设一间大茶馆,是庙里的主持和尚开设的,作为庙里的经费收入。茶客拥挤。
每天泸州各大商号的采购人员,都来此吃茶,接洽生意,采访行情,交流信息,横向联系,搞活生意,进行商战。壁上贴有横幅一幅“商战宏开”。诱人注目。茶馆里经常生着商业交易约介绍人。各行各业部有人们呼为经纪,他们非常活跃,掌握行情,联系买卖双方达成协议。凡是外地来泸州买卖的各商,船一靠岸,就来茶馆寻找经纪人留买主。
生意旺盛时,沿馆驿嘴直至东门的河岸,都靠满了商船,售货客商来水神庙茶馆很方便。因此每天茶馆里拥挤不通,人声嘈杂,这就是以前泸州“拥挤不通会津门”的说法。
真是你来我往,络绎不绝,经纪人介绍双方,定成交后,即运货到商店。至于付款定每月底三日,称为比期。仍在此茶馆交付。
每逢比期,这间茶馆更是热闹,如果发生纠纷,茶馆后面进去就是泸县商会,请求商会调解,也很方便,以制止许多事故发生祸端。
如果要纳税缴款,还是在茶馆后面设有泸县‘税捐’总局,即可就近完税。有此种种方便,对买卖双方都有利,所以当年水神庙茶馆可以说是泸州最闹热的商业交易场所。那个时候的大河街跟今天简直天差地别啊。
第二个商业交易市场是南极子街开设的龙泉居茶馆。在泸州北城方面商场交易有水神庙茶馆,但南城方面就是龙泉居茶馆。都是泸州有名的商业交易场所。
高挂一架牌灯在茶馆门口,是木料大灯笼,长方形四面,前后两面宽的是招牌名称,写有“龙泉居”三个大字,左右两面的是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此茶馆来泸州西南两方场镇的农民卖农村产品。宜民乡、忠信乡的货物,大都在此茶馆接洽交易。是百日场,意思就是每天都赶场很闹热。当时兴隆街,南极子都开设有酒店、饭馆、栈房,方便来往客商食宿,所以这间茶馆就成了农贸交易场所。今天南极子都还有些农贸感觉,不过已经被彻底打散了。
另外还有如重江南茶园,位于泸州卸甲桥十字路口(今邮电大楼前),亦是旧社会一家非热闹的茶馆,门口挂一长方形的形招牌灯,正面书“江南茶园”四字,侧面对联为“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进入茶堂内又有一联“卢同品名茶七碗,太白斗酒诗百篇”,因为茶馆内还兼营餐馆。这家茶馆是给当时泸州十大乡的人进城打官司而设的。
每天吃茶早的是代书老师、就是后来的律师,懂得清朝《大清律例》,民国的民法等刑法法律,代替帮助民众诉讼的人写诉讼状纸,告状到衙门里。因为清末民初,司法还未独主,未设地方法院,所有民众诉讼都由州县官审理。
泸州十大乡的被压迫农民含冤莫白,只有进城告状伸冤。但自己不识字不能诉讼状纸。故在此茶馆请代书老师代写,并且乡下的人不知法律。来此请老师依法起诉所以这间茶馆在当时众人皆知,有事オ找得到地方办理。人们都认为这间蒸馆里的老师是依法保障人权,为穷背受难的人民排忧解难,伸冤诉屈,这是为诉讼服务的茶馆。
还有,群众交际场所的茶馆最突出,最热闹的算是‘钮’子街的“正风茶社”。老板姓余,经常前来品茗的都是知识份子及知名人士,经常满座。
夏宜楼茶馆,在泸州童家山是泸城较高的地方即现在的童家路。很远就望见了“夏宜楼”的茶招,即布旗招牌,迎风招展在此楼上饮,清风徐来,凉爽宜人故名夏宜楼,大众乘凉的地方。茶楼上有副对联:“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当时众多文人学士闲暇无事在些乘凉,谈古论今讲文吟诗,与其他茶馆的风趣不同。
德记茶馆,位于三牌坊,老板姓李。这间茶馆距当时泸县中学校很近,教师们课余之暇就在此品茗闲聊。因此每天吃茶的人,除交易商业者外,以教育界人士最多,成为教育人员聚会之所。逐渐形成当时教育界的六腊战争的战场茶馆。(旧社会的教师,既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好的待遇,但要谋求一个教师的职务以糊口,却又是很不容易的事。每年六月和腊月,如果没有得到聘书,就表明失业了。要求得教师的职务,一个是凭真才实学,但更重要的是寻求各种关系,或者亲朋好友,或者师生同窗,在每年的六月和腊月匆忙奔走,被辛酸地戏称为“六腊战争”。)
绿茵茶园泸州南郊永丰桥到小关门的马路修通以后,南北交通方便了。在南岸与西路各乡场的农民及城区的商贩来往必经此地,就在马路旁边开设了一间茶馆。布旗招牌,迎风飘扬;上书“绿菌”二字,招引来往客商前来歇脚。经过门前一股浓郁茶香,飘溢门外,走进茶堂,听着喧哗的谈笑声,茶香扑鼻。
壁上对联,引人注目。联云:“旅中劳顿、吃碗茶去。忙里偷闲,倒杯酒来。”充分表达了慰问和欢迎之情。因为还设有餐馆,墙上除贴满广告外,最注目的是“休谈国事”的字条。
该茶馆最佳的是服务态度,堪称优质。风尘仆仆的过路茶客,落坐饮茶外,还要借用白铜水烟袋,吸水烟以消除疲劳。茶馆免费供应水烟和纸捻,便可以安静的品茗,吸烟,聊天谈笑,悠然自得。绿茵茶园,风景幽美,山清水秀,赏心悦目,怡乐性情,游人甚多。特别是在星期日或寒暑假,城中学校教师,约集郊游,就在“绿菌”品茗聚餐,以消长夏。而在寒暑假中,此处又是一处六腊战争的场所。倒是泸州后期农家乐的一种雏形。
最后是一些娱乐活动的茶馆,金泰栈茶馆,位于三牌坊。它是金泰栈为供应旅客休息吃茶开设的茶馆,作为旅客娱乐的场所,本街坊的群众闲时亦来此娱乐,茶馆还设有茶座,请唱川剧人称“打玩友”,笙筲鼓乐,引吭高歌,令人玩味。在护国之役的时候,朱德在泸州时,经常来此吃茶听玩友,与民同乐,平易近人。朱旅长善吹筲笛,是川剧的知音。这间茶馆因此出名。
今天泸州也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茶馆,要说到装修精美,消费高的也有,低端平民也有,却再也没有以前那种各具特色,风格突出的老茶馆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