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16)日,在《狼头长啸李树身日记(16)》中, 笔者认为《第一财经》杂志记者 Yi 采访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L(刘瑜)的对话实录,其中刘瑜答记者问中最精彩的话是:“我后来远离微博,除了不经骂以外,就是我怕我被自己的姿态绑架。”“这种匿名性加上人多势众感,会释放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不会展现出来的恶意和残忍。”“当聚众的规模淹没个体的审慎感,它又可能是很可怕的。”
之所以认为精彩,主要是因为笔者现在正面临着,是否也将会效仿刘瑜的选择将不再“自己绑架自己”,并如同刘瑜那样的“远离”微信、微博和那些缺乏正义感与担当勇气的所谓权威网站论坛,不再被他们继续长期利用当枪使卖命,然后又把我当作破袜子般地抛弃。
网友们有目共睹:当笔者在自己的某些著名网站发言平台,被网络豪霸们强加莫须有罪名并被横加封号、禁言的痛苦愤懑之际,他们不仅乐于作壁上观,甚至也追随网络豪霸们对我施加禁言,其小人或伪君子的丑恶嘴脸便充分暴露无遗。因为笔者未忘先贤训示:“道不同,不相与谋。”
但刘瑜对年轻人作出的“风往这儿刮,他们就往这边跑,风往那边刮,他们就往那边跑”定论,笔者表示不能完全认同。因为笔者认为年轻人充当“墙头草两边倒”角色,主要是因为他们阅历太浅,分不清真假、美丑和是与非,可以充分谅解他们。可是真正在现实社会中充当“墙头草两边倒”的角以者,中老年人却不在少数。所从这些不在少数的“墙头草”中老年人,才是刘瑜所应痛加斥责的丑陋群体!
今(17)日,在《狼头长啸李树身日记(16)》中, 要推荐《第一财经》杂志记者 Yi 采访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L(刘瑜)对话实录重点是:
一、“遏制中国”,这会是一个即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主题的事情吗?普通人将会面临什么?我们是否生活在失控的风险中?二、养育孩子这件事跟你预想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五】
Yi(记者):CNN的扎卡利亚今年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有关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真相是:从来不存在某些人描述的一个黄金时代,同样的,这一秩序也从来没有被毁坏到某些人宣扬的那种程度。在他看来,相比俄罗斯,中国远远构不成威胁,而且也是现有秩序的维护者。但威胁论已经成为华盛顿两党的共识。傅高义在最新的一篇采访文章中也说,“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危险是,美中两国的超级民族主义者们试图分道扬镳的声音太大,愤怒的情绪过于高涨。”“遏制中国”,这会是一个即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主题的事情吗?普通人将会面临什么?我们是否生活在失控的风险中? L(刘瑜):中美冲突甚至是热战的风险在增加,大家都有这种感觉,事实上这个风险简直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加,因为每天都在冒出新的相关新闻。
哈佛大学的艾利森教授讲修昔底德陷阱,讲大国的崛起过程中新老势力容易发生冲突,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这个观点本身,而是他说,最后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并不是因为双方真的想打架,而常常是被一些不起眼的偶然性因素或者第三方力量绑架,骑虎难下,最后硬着头皮打了起来。这个观点我觉得还是比较惊悚的,因为大家可能明明不想打,最后却可能为了面子不得不打,这样的战争就真的是防不胜防了。扎卡利亚自己的Podcast也讲到过“一战”的一个细节。
我们都知道,“一战”是因为奥匈帝国王储被一个塞尔维亚人刺杀引起的,扎卡利亚说,当时奥匈王储的这个司机其实是走错了路,多拐了还是少拐了一个弯儿,导致他正好就走到了那个刺杀者的路线上。如果当时他没有走错路,那整个世界的历史可能都会改写。就算还是会打仗,战争的规模或形式可能很不同。所以,战争是有很多偶然性因素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还是相信现在的人应该比100年前更聪明了。毕竟打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也发明出了更多的刹车机制去缓冲冲突,更重要的是,以前打仗炮灰是没有发言权的,现在呢?
我看过盖洛普2017年的一个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是否愿意为国家而参战”,发达国家普遍只有20%至30%的人愿意,日本是全球最低的,只有11%。一旦炮灰“不想当炮灰”,而炮灰又可以用选票约束政府,发生战争的概率就可能下降。
Yi(记者):聊一个私人的问题,养育孩子这件事跟你预想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L(刘瑜):比我想象的还要浪漫。那种人与人之间毫无保留的深情,真的是无与伦比的体验。我有时候看到一些育儿公众号的文章,控诉养孩子多难多累,经常被气得暴跳如雷,我就觉得,真的吗?为什么我觉得养孩子这事挺简单啊,反正比写书容易多了。
可能我太佛系了,孩子不愿练琴就不练了,孩子学习中不溜儿就可以了,除了在待人接物要礼貌这件事上我有点要求,其他方面都是得过且过。这种不思进取的家长观决定了我家的和谐气氛。
所以我女儿写英语小作文“我的妈妈”,用的第一个形容词就是funny,她觉得妈妈就是那个天天讲笑话的人,我真是太有成就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