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山河漫游记【长卷诗集】
文:金龙施雨
第十二章 渝地圣境千古谜
* 西 陵 峡
接上
清岫重重春水绿 却疑春在武陵溪
欧阳修作夷陵令 更作下牢溪律诗
一曰隔谷闻溪声 二曰桑溪渡横岭
三曰清流涵白石 四曰静见千峰景
五曰崖花无时歇 六曰翠柏郁何整
七曰安能恋潺湲 八曰俯仰弄云影
(5) 督 邮 争 界 石
东汉建平宜都郡 交界之处崆岭顶
巫山女神瑶姬见 江中滩多船难行
就向北极仙翁处 借来璀璨大金星
抛到崆岭山顶上 为了船工导航程
建平宜都两督邮 见珍珠落郡界顶
都想独吞大金星 打得头破血流红
瑶姬一气抛石砂 砂落督邮石头成
落到金星变石头 至今石头犹在岭
形似二人扭臂打 督邮争界世代称
(6) 名人遗迹留西陵
风景奇绝西陵峡 吸引众多名家来
历代文人都留迹 西陵奇景放光彩
兵书宝剑峡壁上 有一巨石似粮仓
下有漏斗形豁口 人呼米仓口在上
古时天旱无收成 巫山神女送吉祥
在此点石成粮仓 指沙为米抗灾荒
此仓放米给百姓 百姓平安度饥荒
传说屈原小时候 十分同情人民苦
常从家中背米粮 放到峡壁米仓处
经常救济穷苦人 三峡到处都传说
神女下凡来送福 屈原父亲知道后
鼓励屈原更刻苦 勤奋拼搏苦读书
学习治国安邦道 解救天下众劳苦
屈原果后不负望 辅佐襄王兴大楚
三峡人民至今日 每年都到米仓口
怀念屈原愤求索 痛悼屈原祭端午
西峡东口南津关 附近擂鼓台下边
奇幽洞府有一处 十米高二十米宽
洞深足有三十米 唐代诗人白居易
弟白行简与元稹 三人发现同游此
因此名曰三游洞 江州司马白居易
后徙忠州作刺史 偕弟舟至夷陵地
遇通州司马元稹 被授虢州作长史
三人载酒泛舟游 发现此洞深幽奇
初见洞石如叠削 怪者垂幢似引臂
次见甘泉如泄洒 奇者悬练下击石
水石相搏溅珠玉 引人注目动心扉
各赋古调二十韵 潇洒书于洞石壁
居易作三游洞序 并以此称洞名字
后来宋代有三苏 父子赴京途径此
慕名游洞赋五绝 苏澈亲自题石壁
一曰昔年有迁客 二曰携手过嵌台
三曰去我岁已百 四曰游人忽复三
人们谓之后三游 文人故事连成串
洞奇景美三游洞 摩崖壁刻更璀璨
历代名家刘墨迹 史载壁刻百余件
前后三游六人外 还有陆游黄庭坚
明代诗人刘一儒 清代王士祯等贤
都曾在此题诗词 今存珍品四十篇
相传此洞无水饮 陆游贬夔州通判
流连忘返游此洞 不觉肚里饥渴难
随手地上抓把土 地上立刻涌清泉
潺潺流到洞口外 汇成一个小清潭
苔径芒鞋滑不妨 潭边聊得据胡床
岩峰倒看峰峦影 洞远中含稻草香
汲取满瓶牛乳白 分流触石珮声长
囊中日铸传天下 不是名泉不合尝
陆游高兴题诗刻 至今泉水依旧淌
注入崖下小潭中 水珠如玉闪银光
人称神水陆游泉 题诗刻在石壁上
长江南岸灯影峡 绝壁之下有巨石
形状酷似大蛤蟆 人们爱呼蛤蟆碚
數股清泉石下出 味美色清人称奇
誉为天下第四泉 陆游曾经写诗赞
巴东峡里最初峡 天下泉中第四泉
欧阳修写蛤蟆碚 形象传神诗五言
一曰石溜吐阴岩 二曰泉声沟空谷
三曰能邀美泉客 四曰系客留崖腹
五曰阴精分月窟 六曰水味褾茶绿
相传月宫小蛤蟆 偷跑到此变成石
黄庭坚访蛤蟆碚 紫毫笔失落泉里
后来他到苦竹寺 题墨小僧捧出笔
正是失落紫毫笔 黄庭坚看极惊喜
急问方知是日前 后园井中捞出笔
从此民间就流传 蛤蟆泉与苦竹寺
井水相同连一起 后黄庭坚复访时
兴致依然言前事 慷慨挥笔又题诗
云生草履踏芒鞋 双手摩擦醉眼开
行苦鸣柯招野趣 泉甘濡笔写诗才
燕声高处云鸦唱 塔影空中落雁回
通慧老僧能记我 当年山谷又重来
10 秋 风 亭
秋风亭在巴东县 巴东旧名峡谷县
古时属于夔子国 秦代始属巫山县
梁武帝时独置县 名叫归乡乐乡县
隋朝开皇十八年 改名巴东至今天
它在香溪宽谷中 巫峡西陵峡之间
滨江大街一整体 县城据守江南岸
所有建筑底层空 高柱擎举吊楼悬
居高临江有风情 正东背后依大山
宋代建起秋风亭 当朝名将寇准建
亭高二十有余米 背后稳依金字山
面朝长江有气派 游览观景为首选
双层飞檐阁式亭 四根红柱高高擎
飞檐四角翅雄踞 金龙造型极生动
色彩斑斓琉璃瓦 熠熠生辉耀亭顶
寇准巴东任职时 努力减赋奋助农
贫瘠山区大改观 到处都有兴旺景
无旷土又无游民 他还带头美环境
亲植柏树一大片 修建白云秋风亭
勤政之余还常来 赏景赋诗秋风亭
写下诗歌百余首 编为巴东集传诵
后来寇准升宰相 人们常到秋风亭
追念寇准勤政地 历代名人更钦敬
陆游赴职夔州时 路过巴东登此亭
就在寇准遗像前 缅怀前贤赋诗颂
豪杰何心后世名 材高瑜世即峥嵘
巴东诗句澶中策 信手拈来尽可惊
宋代风格秋风亭 明清多次来修整
著名古迹誉三峡 古今中外传美名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