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远去的牛儿灯
邛崃古代美
牛灯又叫春牛,俗称“牛儿灯”。牛灯的牛头用竹篾编织(也可用农用的撮箕)糊纸着色,安装牛角、牛耳,再用黑布缝制牛身、牛尾。迎春日或春节时节,二人扮牛,一人扮牧童(看牛娃儿),头戴草帽,腰横竹笛,手执细竹条鞭。在街头和农村表演时鼓乐齐鸣,表演诙谐,滑稽,采用方言演唱通俗易懂,以夸张的形式展演在人们面前,为营造节日喜庆气氛推波助澜;同时,牛灯还作为一种吉祥物,在走村串户中给老百姓拜年祝寿,为老百姓送新年美好的祝福。
如今,见过牛灯表演的人越来越少,这里不妨简单介绍一二。
先说牛灯的演员和道具 组成情况:
如果是单牛,演员由四人组成,两人装扮成牛身(一人扮牛头,一人扮牛尾),一人在前牵牛、一人在后整理。
锣鼓队演员共四人,即大鼓两人、响旗两人。
牛儿灯的道具由牛鞭、牛绳、背篼、钉耙、刮子、锣鼓、响旗组成。
再说牛儿灯的表演动作有哪些:
牵牛人的动作有:喂水、喂草、刮背、捉虱子、打蚊子、洗蹄子等;
捡粪人的动作有:爬牛背、吹牧笛、捡牛粪、耍牛尾等调皮动作。
耍灯人的动作有:摆牛头、卧下、点头、提脚、相斗、打滚、吃草、喝水、打人、奔跑、戏耍等夸张的动作。
再说牛儿灯的唱词,牛灯歌的主题是歌颂牛儿辛苦,农民种田不易,祝贺农人喜获丰收,祝福主人身体健康、财源广进、全家幸福、万事如意之类。唱词内容还可以即兴创作演唱,见啥唱啥,好像春官,总之离不开祝福话、歌颂语。看看下面几则新式牛灯歌就会略知一二了:
(一)
牛儿角角尖又尖,
一天要拉几匹山。
党的政策真正好,
牛出来嘛牛献宝。
中国有了党领导,
日新月异大变样。
不愁吃来不愁穿,
住进新居闹得欢。
民大变来是政府,
街村跳起广场舞。
现今街道宽又平,
奥迪过了宝马行。
十八大精神硬是 ,
吓得贪官无处跑。
如今生活真快乐,
只因中央好策略。
九义教育得民心,
孩子上学不操心。
有了廉洁父母官,
人民群众好喜欢。
(二)
金杯银杯靠口碑,
牛灯拜年喜迎春。
主家勤劳百万财,
灯哥听说拜年来。
一拜主家智慧眼,
二拜主家发大财。
三拜主家仁义德,
灯哥同志送财来。
养猪养牛无人比,
还把技术献乡里。
共同脱贫来致富,
方圆百里就数你。
今日灯哥来拜年,
望你指导发红钱。
恭贺你来贺喜你,
明年今天来拜你。
(三)
喜鹊门前叫喳喳,
灯哥来到富东家。
来到你家道个喜,
黄道吉日来贺你。
灯哥望你把门开,
金银财宝滚进来。
门开主家快走起,
灯哥同志行三礼。
(四)
不要追来不要赛,
看我牛儿跳起来。
牛儿跳起三个礼,
发财就从今天起。
主家令郎读得书,
读完大学早登科。
金科状元就是你,
请把红包来封起。
天上下雨我不愁,
打起雨伞去看牛。
牛儿不吃露水草,
唱支山歌来逗牛。
(五)
四月里来种田忙,
太阳出来晒田庄。
头顶太阳脚踩水,
口唱山歌手插秧。
插秧一行又一行,
身似弯弓汗似江。
秋来收了黄金谷,
茶也甜来饭也香。
(六)
正月雨水栽树子,
二月春分割苕子。
三月清明撒谷子,
四月小满栽秧子。
五月除草草帽子,
六月大暑干田子。
七月立秋打谷子,
八月秋分播菜子。
九月交粮背背子,
十月立冬点麦子。
冬月耕牛草莲子,
腊月管理菜子和麦子。
(七)
放牛之人起得早,
揹起背篼拿镰刀。
牛儿放在南山坳,
躬背弯腰割牛草。
牧歌声声冲云宵,
割背牛草五尺高。
牛儿水草吃得饱,
体大肥壮长満膘。
牛气冲天不得了,
拉犁翻土来回跑。
放歌神州变今朝,
攺革开放搞承包。
(八)
千年农稅被除掉,
农民生产劲头高。
良种良法技术巧,
粮油丰产超指标。
种粮补贴政策好,
农民拥护又欢笑。
报国为民立功劳,
喜看小康新面貌。
虽然牛歌曲儿小,
盛世高歌褔来到。
大家共同作宣传,
歌颂党的好领导。
这些唱词用方言演唱,说唱结合,语言通俗,诙谐风趣。其曲调质朴明快,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且表演形式简单,灵活多样,为群众所喜爱。
最后说说牛儿灯的制作材料和制作过程:
制作材料:大篾条撮箕一个,像牛角的弯木条一截, 3米长,2米宽黄布一幅,棕榈树叶子一张,白色、黑色纸各一张,缝纫线3米,大针2-3根,颜料一些。
制作过程:用一个大篾条撮箕做牛头,用白纸制成两只牛耳贴在大篾条撮箕上,用木头制作成牛角,用白纸粘在撮箕底部当牛脸,然后用颜料涂抹牛头,并勾画出牛鼻、牛嘴、牛眼等;牛身用黄布缝成,长三米,宽二米,前接牛头。尾部绑上一些棕榈树叶子当牛尾。
解放前牛灯在邛崃地区就独具特色,基本形成了村村有牛灯,户户看观灯的景象,并在丰收后,曾出现百牛共舞的宏大场面。新中国成立时,当时的各级政府也组织狮子灯、牛灯上街表演庆贺,场面非常热闹。改革开放初期,牛灯又一度繁荣一时。
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耕社会的消失,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娱乐越来越多元化,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不断优化,人们的欣赏水平大大提高,人们对传统的戏剧、舞蹈不再追捧了,多数年轻人不愿接过老演员的牛鞭,随着这些演员的变老离去,牛灯就即将远去了。
前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邛崃平乐镇、夹关镇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高质量包装走高跷、狮子灯,在保留古风古韵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都市气息,在表演上融入了灯光,音乐,在动作上加上了武术、戏剧等高难动作,以增加看点,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据说夹关镇也准备打造牛灯表演,不知现在情况如何。
如今,大邑新场古镇还有表演牛儿灯的,不过,这些演员岁数都不小了,如今牛灯表演面临后继乏人。
前些年,每个学校在“一校一品”活动中,我们学校曾经尝试过牛儿灯非遗传承,经过了解后才知道很不轻松,于是放弃了。不过,从中积累了一些牛灯资料,于是借此机会分享给大家。
2020/9/22
说明:
1、本文根据原水口镇退休老师蒋明福提供的牛灯资料改编;
2、牛灯图片多数由邛崃南小王晓华老师提供,少数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