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1月,孙中山写了一篇长达八千多字的《上李鸿章书》,建议清政府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兴办学校,培养人才;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发展农业生产;开矿山,修铁路,开办近代工业;实行保护近代工商业的政策等。
 中国的士兵和外国教练
1894年的6月,他到达天津,通过关系找到李鸿章的幕僚盛宣怀。盛宣怀读过,对孙中山很有好感,就带他去会晤李鸿章。当时,中日战争即将爆发,李鸿章正忙于练兵,当他听说孙中山是个二十多岁的医生时,便说:“这样年轻的医生,也懂治国?真是天大的笑话!”。虽经盛宣怀竭力推荐,李鸿章还是拒不接见,也不看孙中山写的是什么,就交待手下:“这事先搁着,等打完仗以后再说吧。”
这次求见李鸿章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使孙中山对改良救国不再抱有任何幻想,而从此踏上了资产阶级救国的道路。
————————
孙文生于1865年。1894年,不到30岁。
孙文的进言,不乏幼稚之处。
若
李中堂,能够让孙文,“入吾彀中”。后来孙文在李中堂门下,有可能晋至二、三品大员。
若,没有孙文后来跟大清顶着干,大清在1911年未必被推翻;九年立宪,如果成功,大清像日本国主(即所谓天皇)存在至今,也未可知。
————————
虾子任正非对待某大学生员工,难保不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