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653|评论: 0

[群众呼声] 沈鶠菡与林一阳《大纸坊》的对话( 第十五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5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沈鶠菡与林一阳《大纸坊》的对话
沈鶠菡:242至245节,作者着重刻画了一是“金窝银窝不如我这狗窝窝”的李大鹏父亲李成辉形象。这种形象的情感是朴素的农村“恋旧”情结,是自然而普遍的典型,其中蕴含着千年的习惯于传承。二是“宁为英雄妾,不做庸汉妻”的荷花仙姑陈志蓉形象,陈志蓉“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长得眉清目秀,水色白净,个头较高,身材匀称,一头乌黑的头发披在肩后。在那男女授受不亲、思想十分封建的清朝,一个怀春少女能半夜三更自动坐到李大鹏的床上推心置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陈志蓉虽然不能正大光明嫁给你,但我可以跟鸡随鸡,跟狗随狗嘛”她“嫁人从不看男人的长像,只看重男人的本事”,看到李大鹏“这块能人,就越来越喜欢你了。不管你升官发财,还是讨口要饭,我都跟定你了!跟到你不管幸福还是受罪我都没得半句怨言,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都不会眨下眼睛!”“别人咋说我不管!人家都这么想你了,你究竟喜不喜欢我嘛?”……如此大胆的言谈举止,自然有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可效仿,但卓文君毕竟是过来人、是寡妇,而陈志蓉却是黄花大闺女,显然其思想的开放程度比卓文君还卓文君!卓文君是读过书的,有此举动能理解,但陈志蓉这个村姑读过书吗?她能说出“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样的话,显然也是读过书的。在那个社会能读上书的,家庭一定是比较殷实的,还遭“棒客抢过”。我觉得还是应该对陈志蓉的学识、家庭背景等做个必要的交代才好。
林一阳:已经交代了,王老师。当李大鹏问她为何懂得这么多时,她说小时候跟爹上街听评书说的,其实那些没有文化的人,没有天天在课堂听课,但他们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很容易记下来,甚至一辈子都记得。很多穷人家的孩子没读过书,但他们小时候随大人进茶馆,很多知识都是从评书中听来的。我小时候随爷爷上街进茶馆都听过评书,那种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表演真是精彩!
另外,这女子虽没有城里人那小鸟依人的感觉,却有一股山里姑娘飘逸泼爽的味道。已经交代了这姑娘敢爱敢恨、大胆泼辣的性格,其实在过去的山区,也不是每个女人都那么封建保守的,比如过去的女人要裹小脚,那农村的女人都裹吗,裹了怎么劳动,怎么生活?所以任何东西都不能从一而论,只是说时代要限制每个人的想法罢了,但不能说每个人都那么循规蹈矩,没有想法。
沈鶠菡:要这样说的话,陈志蓉和她的爷爷都属于另类。爷爷带孙儿进茶馆属“正常”,带孙女进茶馆就需要排除许多社会舆论的干扰才行了,陈志蓉的爷爷不错!
246节“督台解难”,叙述了因军官“喝兵血”造成前方一百号弟兄将士退下来修整,抢李大鹏纸铺的事件。李大鹏为了大清朝不失去民心,与这军官攀亲(认本家),去制台衙门找总督,就是他辞官时的那个巡抚,去年刚升任四川总督的大人。在“偌大一个天府之国仅无一粒(军)余粮可调”的情况下,又去找蜀都知府,最终解决了前方退下来修整军士的吃饭问题,退还了所抢商铺的钱财,皆大欢喜。体现了李大鹏虽不在官府,却仍怀一腔为国为民的情怀。 第247节“ 族规之威”,叙述了未婚光棍马光福与未嫁王姑娘,两人心甘情愿,海誓山盟,愿意结成夫妻,违反“马、王二姓本是一家,马、王二姓不得通婚”的《宗法》规定,要将马光福与王姑娘“押到这李河坎的深潭沉沱”的事。面对这一十分普遍的民风民俗,李大鹏会怎么处理呢?读者的口味调起来了,很想看下去。
接下来第248节至第255节,一是描述了机智的李大鹏,在无赖之时亮出大成公舵爷的身份,这江湖身份的威力,超过任何个人的能力,甚至能超过官府的势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救下了马光福。二是描述了知恩图报的马光福,他无父母,也非行凶作恶之人,被李大鹏救了性命后,拜在李大鹏名下,改名李嘉大。三是刻画了“宁作英雄妾,不为庸汉妻。面对南墙终不悔,甘苦总关情!满心都是怨,满眼总见郎。莫道相思了无益,惆怅也清狂”的陈志蓉,是个敢爱敢狠,情真意切,为了爱义无反顾地不做正室做‘外侧’也心甘情愿的姑娘。四是刻画了只认钱不认父母、兄弟姐妹的生意人李成祥形象。五是刻画了不卑不亢“穷得心甘,饿得志气,不偷不抢、不娼不盗、不做欺心挖肚的事,凭劳动吃饭”,孝敬父母的李成惠夫妇形象。这些细节带着土气,以现在的话来说叫接地气!深刻地反应了即时即景的民俗与社会矛盾,让今人震耳发聩!
吹毛求疵:在一些细节上,“过去”和“现在”混用,值得背景考究,比如:“拿一文钱给大人都要心口板板粘!”“把几块钱一斤的‘三角锋’当成‘黄辣丁’卖八十块钱一斤”“买成几块钱一斤的鱼,可加工出来当然要卖几十块一斤”“挞烂你一块瓷盘,你硬说那是唐朝的古董,硬要人家赔你一两银子,不然就要赔原货”等中的“几块钱”“八十块钱”“几十块”与“一两银子”,同时用在一个时代就有些不妥。
林一阳:谢谢王老师的点评,至于几块钱、几十块钱是指当时的铜饯,与一两银子的差别很大。上点年纪的人应该清楚,封建社会的最小钱就是孔方兄(外圆中间有方孔的铜小钱,用带子串起来叫一串线),清朝时有名的五帝钱:顺康乾嘉道。然后就是大铜元,一个铜元要值十个孔方兄,最后才是银两。每两银子值多少铜钱,随时代不同而不等。据相关资料介绍:清光绪的一个铜板等于圆形方孔的20文铜钱,而一两银子等于1000文钱。当然在不同时代都有变化,而且变化还相当大,要受经济危机或通涨的影响。
沈鶠菡:248节至第255节,叙述了三件事:一是李成惠与李成祥两兄妹赡养父母的态度,李大鹏用智慧使“铁公鸡”李成祥在赡养父母方面“出血”,“由他付姑母五十两银子”“把父母接到水月堂住下治病”。二是李大鹏与多情的陈志蓉“终于遂愿”:陈志蓉“先到民乐纸铺去煮饭,以一个女人住在铺子不便为由,找一家好点的客栈住下,我(李大鹏)上街好跟你同住。”李大鹏这个“当过官的人就是不一样”,使发妻、家庭与“外侧”陈志蓉都照顾得没有怨言,社会评价还这么好:“李东家那么忙,还把一家老小照顾得这么周到”。三是当李大鹏在蜀都,看见夹江“王家纸业”的生意比“李氏纸业”红火时,醒悟到必须把“创新”作为“李氏纸业”的灵魂,决定派夹江人到“王家纸业”“务工”。这些描述与风俗、民俗、生意经十分吻合,值得点赞!吹毛求疵:李成惠是李成祥的妹妹,李大鹏只能称姑姑或幺姑,不能称姑母:“姑母照管你这些年,我看就算幺爸儿请人照顾你,由他付姑母五十两银子”。
林一阳:各地的称呼都不一样,有的地方称姑母为姑姑,有的地方称姑妈,也有的地方称姑母,我们当地称孃孃,无论姑妈、姨妈都统称孃孃,因怕其他地方的人看不懂,所以才以姑母来表示。
沈鶠菡:我以为你“怕其他地方的人看不懂”而失去“你或邛崃或川西”的个性,值不得。姑妈、姑母都是“外面进来的”,你这样称呼把孃孃、姑姑都称作姑母,剥去了“同父或同母”这层亲情,实在划不来啊。
林一阳:那就称呼小姑孃如何?
沈鶠菡:称小姑姑,小姑孃、孃孃都可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