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万事只求半称心”?
浙江杭州灵隐寺有这么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一直以来,人们对这副朴素直白的对联,高度认同,感慨尤深,认为它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更是深谙此道。“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是他的处世格言。现实更是,他在平定太平天国洪扬之乱,功勋显赫,如日中天之时,手下官兵也想演一曲陈桥兵变的大戏,让他黄袍加身。他却以“依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毅然绝然地加以拒绝。还立即自裁湘军,急流勇退,功成身退。
我认为,万事只求半称心,是指一个人对于生活的态度。至于人们干事创业,是不能套用这句话的。人生一世,不应该庸庸碌碌、浑浑噩噩过一辈子;竭尽所能干出一番事业,应是每个人的追求。虽然事业有大小。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能人,乱世之中可能干出开天辟地的伟业,成为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如刘邦朱、元璋,张良、刘伯温之类。和平年代则或著书立说,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而成为大学者;中国历史上是大师巨擘辈出。或进入官场,经世济民,造福百姓,以丰功伟业名扬千秋,如杭州西湖之苏堤、白堤。或进入工商业,打造出自已的一片天地,建立起自已的商业帝国;不仅出人头地,更是利国利民之举。才情学识不足的弱者,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也是对人类生生不息、世代繁衍出绵帛之力,作一点点贡献。但无论一个人能力如何,能够干出怎样的事业,都是应当竭尽全力去干;而不能抱着“万事只求半称心”的态度。
况且,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前进的动力,则是人们对于干事创业坚忍不拔、努力奋斗的意志,孜孜不倦、竭尽全力的追求。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居然做了上千次试验才成功。如果没有孜孜不倦、竭尽全力的追求,而是抱着万事只求主半称心的态度,能够做上千次试验,而发明得了电灯?事实上,人们干事创业,无不在追求尽善尽美,事情做得越大越好,越完美越好。没有人只求半称心,事情做到一半就不做了的。
曾文正公真的“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吗?他读书不就官,为何要一而再地参加科举考试?本是丁忧在家,洪扬革命了,为何又要大炼湘军?而首战告败,就要投江自杀,这是何等地看重自已的功名事业。打败了洪扬,自已就是中兴名臣,会有“文正公”的谥号,可以名垂青史了。而如果战败了呢?自已就要湮灭在海滩上的细砂之中,什么功名富贵都是镜花水月了。曾文正公哪里不求官呢。而求官还不是为了自已能够大富大贵?曾文正公居然说他治生不求富,却一点也不脸红。可见他其实已是一个老精怪了。
而一个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则应该“万事只求半称心”的好。生活上凡事只求半称心,往往容易得到快乐和幸福。如果追求完美无缺,则可能会陷入无奈和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了。扬绛说得好:得到了爱情未必能够拥有金钱,获得了金钱未必能够拥有快乐,而拥有了快乐又未必能够享受到健康。上帝不会把所有幸福和快乐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正所谓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依。对于生活,还是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最好。适度为美,是做人的豁达与智慧。
衡阳柏读铜矿 唐铁云 2020年10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