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8299|评论: 4

[生活资讯] 老达县城东门上那些人和事(下)

[复制链接]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0-10-12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Q图片20201012100203.png
东门上黄龙寺原东华街口(大东街):
QQ图片20201012100234.png
东门上黄龙寺东华街(大东街)
       黄龙寺:位于东城门外原东华街,一条东向斜坡道路,至黄龙寺南向转弯到兴隆街。今天的东华街已成为大东街。达城曾有“九宫十八庙,四寺不入城”之说。“四寺”,东门城墙外黄龙寺、西门城墙外西圣寺、南门城墙外白马寺、北门城墙外北岩寺。黄龙寺为明朝洪武初年(1368)绅士德恕修建,正德十四年(1519)重修,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大量修补,后来历年都有修葺。虽然屡次遭到兵毁,而庙貌完好,远远超过其他寺庙。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小学校寺于内,开办经费由附近的士绅王庭友等人捐助。每个学期除收学费外,由校董会临时开会商量筹集,1933年下学期停办。解放初期仍然是小学校,1958年成为达县图书馆,二十世纪60年代改建为达县人民法院。
       小学时期我常来黄龙寺,特别喜欢观看院内空旷处放置的那个巨大鸿钟。两个大石柱由大条石彻成,一把方形柱铁铸大刀横置石柱上吊挂鸿钟。钟通高2.41米,重达4000公斤,于南宋庆元5年(1199年),由果州(南充市)炉户冯廷父子等铸造,悬挂于太平兴国禅院(北岩寺)为百姓祈福。清嘉庆十四年移至黄龙寺。1964年移人民公园,2011年移达州博物馆。那把方形柱大刀3米长,有小学同学说,那是大刀关羽使用的兵器,我半信半疑。只是,现在存放在博物馆的鸿钟,没有那把大刀了。
       兴隆街:珠市街东向终端,一条至州河居民挑水小巷,叫水巷子,途径达县税务局老砖墙房上行东城门口。兴隆街西端起始地即税务局侧水巷子,东向地主宫巷口止。清嘉庆初年与珠市街同时兴起。因人口稠密,铺号甚多:棉纱店、杂货店、纸店、墨笔书坊、皮箱店、药铺店、玻璃器具、客栈、银号等林立,生意兴隆达三江,故名兴隆街。原东华街与兴隆街垂直成丁字形。兴隆街解放前遭遇火灾,很多商铺一蹶不振,有的改建为民居,青瓦木板房相连,临河吊脚楼,木柱支撑,系排泄之处。
       邱鸿顺皮箱铺:清朝末年,兴隆街有家“邱鸿顺皮箱铺”,原铺名叫“张鸿顺皮箱铺”。老板姓张,因生意清淡,不免感叹,自言自语说:“谁给我一个铜钱,我把店“顶”给他”。“顶”明清时达州商业方言用语,即“转让”之意。他的一个学徒叫邱思让,耳朵上正夹着一个扫地捡来的铜钱,便取出交给老板玩笑说:“我顶”!
       张老板无儿无女,平常喜欢徒弟心灵手巧嘴甜。此时,猛然醒悟,便把店赠送邱姓徒弟,将店铺招牌姓氏更改:邱鸿顺皮箱铺”。徒弟跪拜师父师母为义父义母,养老送终。由是,贫民学徒邱思让成为箱子铺老板。正是:运退黄金失色,时来铁也生辉。
       邱鸿顺皮箱铺老板的孙子邱坦是我中学同学,现居住北京,喜欢写打油诗,才思敏捷,作诗神速,古有“七步诗人”曹植,大家便叫邱坦“三步诗人”。电话采访他时,70余岁邱坦微信送来打油诗:《忆兴隆街》:“当观第一兴隆街,黄龙寺南行莫猜。繁华民国失火焚,偷工减料房西歪。改革变身达州市,化闹热会仙桥街。比较成都春熙路,滨河园旁錢多揣。”
       前世纪五六十年代,兴隆街木板房屋顷斜,疑似倒塌。因穿斗结构相互拉扯,税务局砖墙房抵住,就是不倒,成为奇特景观。前世纪80年代兴隆街危房改造,合并更名会仙桥街。
       修钢笔的师傅:前世纪五十年代前,拥有一支钢笔是一种时尚和身份的象征,更是知识份子标志。不少大人上身衣兜插着二支钢笔。东华街与兴隆街丁字形街口,有一位修钢笔的小摊,师傅是一位年近40多岁的中年妇女,浓浓书卷气息。身体瘦削,齐耳短发,略显斑白,戴着一副白色眼镜,说话外地口音,声音细小,彬彬有礼,仿佛怕吓着地面上的蚂蚁。她面带微笑,给顾客换笔尖,换笔肠,或清洗笔舌。她的手油光发亮,蓝黢黢的,衣服上随处可见斑斑墨渍。钢笔修好后,她会在纸张上试写,龙飞凤舞,异常漂亮。有一位穿着毛呢中山装的外地人,修钢笔时,见字写得好,要求书写唐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位外地人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写得这样好的钢笔字,我一定会好好保存”。
       原来,这位修钢笔师傅,苏州人,大学毕业后教书,1937年日寇侵略中华,她与先生从苏州拖家携口碾转逃难,随人流经株州、柳州到重庆,最后流落达州。因喜欢写钢笔字,常自己修理钢笔,便在达县城以手工劳作修钢笔谋生。
       在她半生不熟夾生的达县话中,分明透露出“阿拉”、“侬”等吴侬软语,她的外貌形象气质,勾勒出江南大家闺秀端莊贤淑。
我没有钢笔,期盼自己有一支钢笔,常常来到小摊前,望着玻璃摊内各种各样的钢笔。这位修钢笔的师傅,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有一天,送我一支钢笔,并嘱咐我好好学习。我兴奋极了,将钢笔插入上衣兜,用手紧紧地捂住,生怕它飞跑离我而去。我走在大街上,有些得意,神气十足,哼唱着达城那时流行顺口溜:干绷洋绷,别着钢笔考达二中。
       薛大为:多少年来,我一直关注着这位外乡女师傅,也常去她钢笔摊上修笔什么的。后来我又得知,她的子女中竟然出了个大知识份子,叫薛大为,中国著名力学专家。曾在达一中读过书,钱伟长教授得意门生,北京理工大学一级教授,中国人民解放軍多所科研所顾问,全世界力学界赫赫有名人物,创立了一条力学定理,其极限分析的计祘方法,解决了我囯很多超大型工程、坦克履带车辆、兵器工业发展上的难题。《达州市志》为这位科学家专门列了人物传记。《达州日报》,《四川日报》曾有介绍他的文章。薛大为退休后去牛津大学、开普敦大学讲学多年,现为澳门大学终生教授,今88岁,健在。
       钢笔师傅1995逝世,享年84岁,我在达城张家湾参加她的追悼会,购买了一支新钢笔,放在她的遗象前,默默祷告:魂归苏州吴侬,一路走好!
达城早已不见修钢笔的摊位,现在,我不使用钢笔,用电脑键盘、手机写字,但我依然保留着那支钢笔。每当我有不顺心事时,便会将钢笔拿出来凝望,当回想起那位和蔼可亲的钢笔师傅时,一切便会释然。
       国画艺术家刘伯骏:男,1921年生于四川宣汉,今年99岁。小学、中学时期读书于达县,因家境贫穷,在兴隆街临河吊脚楼下简易搭棚居住,那时,临河吊脚楼下是叫化子生活地方,以拾垃圾或讨口谋生。刘1942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杭州),开创花鸟画新天地,继高其佩、潘天寿之后又一“指画”造诣精深者巨匠 。
       1948年春刘伯骏与徐悲鸿、李可染、潘天寿、陈之佛等同列在南京举办《现代名人书画展》。解放后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国家军事博物馆、四川美术馆等举办个展,作品被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出版了荣宝斋画谱、十指禅机画册、伯骏画庐作品集等多本画册。
        2014年,93岁刘伯骏,创作大幅彩墨画《贫民花中四君子》作品,捐赠家乡达州美术馆。
        儒医魏宗山:(1884—1974):东华街黄龙寺下行街口对面兴隆街有家中药铺号“儒医魏宗山”,中医师魏宗山坐堂就诊。他是清末秀才,生员资格,朝廷给予免除赋税待遇,见了县官不用下跪,只作揖即可。他的书法博采诸家之长,自成一体,常常献艺街坊,被视为珍宝进行收藏。其父魏天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常给乡里人诊病,手到病除,为乡里名医。魏宗山勤奋好学,得其父亲精传医术,能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被治愈者成百上千。患者多赠以锦旗表示感谢:“华佗再世”“妙手回春”“杏林高手”等挂满了药铺。他对患者无论贫富,皆一视同仁,诊费不计多少,对贫穷患者常义务救治,不收分文,故其门庭若市,就诊者络绎不绝,甚至邻县患者都慕名前来求医问药。
       魏宗山早年加入同盟会,积极参加“四川保路运动”。先后在绥定联合县立中学校、翠屏师范、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执教。后秉承祖训,弃教从医。
解放后,魏宗山出任达县政协委员。1956年,他将先父《魏氏石室秘抄》《保婴幼著》等遗著作认真校正,并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进行补充,编纂成册,献给四川省卫生厅收存。
       名医李有弟(1942—1998):系魏宗山徒弟。清朝时期,李有弟开江外爷外婆参加白莲教起义,清庭镇压,母亲8岁逃难达城亲戚家定居,成人时嫁入李家。开初,生有多个子女均过早夭亡。后来,李家生子女以“和尚”称呼,求佛祖保佑。于是,李家养有四个和尚儿子,大和尚李有孝,二和尚李有悌,三和尚李有忠,四和尚李有信。取自孔子“孝、悌、忠、信。”后来,李有悌将悌改为弟。
       李母在女子师范小学读书时,系魏宗山学生。李有弟16岁时在宣汉胡家学医,1962年,李母请魏宗老师山收徒自己儿子李有弟,成为关门弟子,在兴隆街魏家中药铺学医10多年,直至魏宗山1974年去世时离开,在公园大门口大众旅馆侧开设“李有弟中医诊所”。
       名师出高徒,李有弟不仅继承发杨魏宗山精湛医术,还继承了魏宗山的医德,对贫穷患者常义务救治,不收分文。声名鹊起,疑难杂症,药到病除。一传十,十传百,万源、宣汉以及山那边生病的农民背着背篼来到李有弟诊所看病抓药。前世纪90年代,80多岁魏传统重病住院,达州委派李有弟专程赴京治疗。
      圣阳春药酒:前世纪80年代末,李有弟根据“肾乃先天之本”这一中医理论,配方酿造药酒“圣阳春”,补肾填精、益气健脾,风靡达城,满城人争说。重庆商家经考证,愿意购买一万瓶(斤)。1998年李有弟因意外事故不幸逝世,花圈摆满小北街水车楼巷,花圈重花圈。人们敬佩他的医学和医德,纷纷前來悼念。圣阳春药酒因李有弟离世,后继无人,香消玉殒。
       今天,东门上成为过去,老达县城已成为现代化达州市中心城市。我小时候在东门上附近帝主宫巷内一民办小学读书,多么熟悉东门上那些人那些事,今天回想起来,不胜依恋,感叹唏嘘!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2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6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10-12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好文,谢谢老师发帖分享。

2023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鼓励
大乔(匿名发布)
大乔(匿名发布)  发表于 2021-6-13 15:39
花木兰(匿名发布)
花木兰(匿名发布)  发表于 2021-6-16 09:12
达州亮 发表于 2020-10-12 15:46
精彩好文,谢谢老师发帖分享。

文化人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