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午10时,由四川省川剧院、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主办,最美川剧承办的“川剧表演艺术家左清飞《川剧高腔经典唱段选》赏析会”在成都市盐市口商圈党群服务中心举行。四川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顾问、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致;原文化厅副厅长、四川剧协原主席严福昌;四川省川剧院院长刘嫈;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首届梅花奖获得者晓艇;著名川剧理论家王诚德;省文联副主席余开元;二度梅花奖获得者刘芸;四川师大音乐学院院长李亚梅;原四川省川剧学校校长、国家一级演奏员张庭秀;川理会音专会秘书长、音乐评论家彭潮溢等多位名家名角出席会议,四川省川剧院副书记余洪川主持了本次会议。
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川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左清飞,生于1943年,成名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川剧大师阳友鹤先生高足。左清飞因一段《桃花村》,被无数人追捧,称为“玉女”。如今年近八旬,依旧精神矍铄,嗓音清亮动听。“川剧在上世纪80年代很兴盛,那时候川剧艺术工作者是非常值得尊敬的,我很荣耀,很兴奋,愿意为川剧事业付出我的一切!”左清飞说,同时她希望“能够得到社会上各界人士的更多支持,支持川剧的发展,尤其是在声腔上。今天的作品是我的一番心意,是为了抛砖引玉,希望川剧能够再现过去的辉煌。”
左清飞曾在北京、成都举办个人演出专场,荣获多项大奖,其代表作《绣襦记》《三娘教子》《情探》《秋江》《桃花村》《困邢州》以及《双官诰》《文林座舟》,均出版发行唱片、磁带、VCD、CVD光碟,收入《中国川剧大观》等,出版川剧名家艺术专著《清言戏语》。
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娱乐方向的转变,川剧的市场规模一再缩减,特别是老一辈艺术家相继老去,受众群体也在快节奏的冲击下越来越少,后继乏力成了川剧的痛楚。左清飞说,她愿意在如此大的年纪,花费巨大的心血,只为做一块砖,铺垫未来,让川剧走上更高的台阶。
(左清飞的徒弟、梅花奖得主蒋淑梅,现场演唱川剧高腔《情探》。)
著名川剧理论家王诚德老师随身带着一张纸,上面印着老舍先生对川剧的的描写:“我的耳朵不十分笨,连昆曲——听过几次之后——都能哼出一句半句来。可是,已经听过许多次川剧,我依然一句也哼不出。它太复杂,在牌子上,在音域上,恐怕它比任何中国的歌剧都复杂的好多。我希望能用心的去学几句。假若我能哼上几句川剧来,我想,大概就可以不怕学不会任何别的歌唱了。”
(原文化厅副厅长、四川剧协原主席严福昌发言。)
首届梅花奖获得者晓艇老师在会上说起当下对后辈的培养,应该更加严格。他现场示范了几段声腔,那清朗悠长、底气十足的声音,很难想像出自一位82的老人之口。
今天到场的还有左清飞的几位弟子及中国川剧论坛的网友代表。其中一位来自德阳中江的资深网友“高家庄主”说,他早上五点半就起床,乘坐最早一班动车过来。他背着专业摄像机、沉重的脚架,早早选好机位,等待赏析会开始。“这样的赏析会,希望越多越好,哪怕再远,我都会赶来。”
据了解,中国川剧论坛是国内外川剧爱好者的集散地,大批的老戏迷们在上面分享戏剧,与剧团联动。像极了年轻人流行的粉丝文化,但他们更质朴,更纯粹。只是凭此,似乎不能够支撑川剧走向未来。“剧团越来越少了……年轻人又不喜欢这些。我们也只能尽自己的力量去宣传川剧。”川剧论坛网友代表苏大富说。
四川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顾问、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致对左清飞的学生们说:“你们,要坚持一辈子!”
此次出版的《川剧高腔经典唱段选》,是左清飞集多年艺术经验,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陆续整理、创作的。从声腔角度,共选取三类颇具代表性的高腔曲牌,各具特点。同属【红纳袄】类的传统经典:《绣襦记》是发展了的传统;《王三巧》则是为突显曲牌的“喜乐”功能而新创。同属【一枝花】类传统经典:《情探》新腔哀婉抒情;《刁窗》充分吸收原唱腔精华,经改编者重新创作后悲怆更著;《归舟》虽保留了高腔传统徒歌形式,亦对唱腔作了新的处理。【香罗带】类的传统经典《郗氏醋》则完全保留三十五年前演出的原汁原味,供听者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