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0.12]https://m.gmw.cn/baijia/logo.png10-16 07:32
[size=0.19]当前,成都一环路功能提升——打造市井生活圈行动如火如荼,了解这条城市“主动脉”的“前世今生”,记者今日带来解读。
[size=0.19]全力激活老街区
[size=0.19]重拾市井“烟火气”
[size=0.19]一环路上,玉林西路作为成都最早的艺术繁华的时尚潮流之地广受关注。一首《成都》唱红了小酒馆,更让玉林西路走进了很多人的心中。
[size=0.19]曾经的玉林西路,也面临着生命力、承载力不足,缺乏持续吸引力的发展瓶颈,亟需重整功能、提升品质,更具历史内涵、商业氛围、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随着一环路改造提升的深入推进,如今的玉林西路以更成都的文化味、更市井的生活范儿惊艳亮相。
[size=0.19]白天走进玉林西路,布满了以“茶、鸟、书、主编艺术”等老成都元素的雕塑、墙绘映入眼帘,连井盖上都是玉林西路的专属LOGO,融合了人情味的书法和鲜艳轻快的色彩。
[size=0.19]晚上,小酒馆为代表的酒吧文化营造出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让游客沉醉其中,夜间氛围灯光下或行走在红色塑胶道上,或坐在高迪风格马赛克长椅上休息,或在街边小店品尝特色美食,感受着成都的“烟火气”。如果是周末,还能在把周末闲置的芳草小学停车场打造而成的FUN市集上体验市井日常的鲜活面貌。
[size=0.19]玉林西路片区的墙绘
[size=0.19]全力打造“市井生活圈”,成都高新区芳草街街道在改造中以“当代艺术发源地、独立音乐摇篮、地道成都味”三张名片为基底,打造火烧堰巷文创街区,引入法式刺绣、手工陶瓷店等手作公司、工作室,通过周末微型手工创意市集、街头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孵化玉林西路文创品牌。同时,引入散花书院丰富居民精神家园,除提供读书、文创、学堂、轻食等功能外,每周定期无偿面向居民开展电影日、脱口秀、树下艺坛等文化活动。在翠苑广场,还能看到古戏台翻新后融入了川剧和剪纸元素,为居民拓展活动空间,不断激发社区活力。
[size=0.19]此外,在引入市场主体培育社区新业态的同时,芳草街街道按照“我们共同的玉林西路”街巷治理理念,积极搭建共建共治平台,通过业界共治协调商家、居民、消费者多方关系,最终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size=0.19]透过玉林西路另一个网红打卡地“老酒吧”的特色橱窗,不同角度呈现出不同表达,但都代表着高新芳草居民幸福生活的状态、和谐宜居的环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创新创造、优雅市场、乐观包容、友善公益天府文化浸润下的城市表达。从形态、业态、文态三个维度推进“市井生活圈”功能改造提升的玉林西路,正在变得更有历史内涵、更有商业氛围、更有生活气息、更有文化故事,真正让市井“烟火气”的原生淳朴气质,回归到弯曲的街巷,活跃在邻里、商家、游客之间。
[size=0.19]追踪溯源到1952
[size=0.19]5个关键时间节点交替实现“蝶变”
[size=0.19]如今车水马龙,商业繁荣的成都一环路,在百年前,是成都的郊区。
[size=0.19]1952年,为迎接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成通车而拓建的梁家巷道路,连接人民北路与簸箕街。
[size=0.19]差不多就在那个时候,道路两侧密布成都铁路局机关、医院、学校等涉铁单位,占据了当时一环路北部大半区域,由此得名——铁半城,形成了成都一环路的雏形。随后的1954年至1956年,一环路东一、二、三、四段,北二、四段相继建成,东北方向路段贯通。
[size=0.19]这是成都一环路最早的印记,也是最早可循的记忆。成都一环路的“蝶变史”,有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镌刻在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中。
[size=0.19]1969年,成都一环路雏形初现之时,双向两车道,人车混行;
[size=0.19]1986年,成都一环路扩建完成,变为双向四车道,并首次开始主辅分离,当时并无现在的中央隔离带;
[size=0.19]2004年,成都一环路迎来通畅阶段,并首次新建6座跨线桥及隧道;
[size=0.19]2008年至2011年,伴随着城市发展,成都一环路迎来了又一次“变身”,开始启用公交专用道,并新建3座跨线桥,拓宽为双向六车道,并增设中央绿化隔离带;
[size=0.19]2018年至今,配合地铁5号线和6号线建设,成都正式启动至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一环路改造工程,实施包括管线、道路、风貌等内容的综合整治工程。
[size=0.19]成都一环路,现为成都内城城市交通主干道全长19.38公里,沿线各区均为成都市中心城区。其中:高新区段:全长约1.5公里;锦江区段:全长约1.1公里;青羊区段:全长约1.6公;金牛区段:全长约6.9公里;武侯区段:全长约6.08公里 ;成华区段:全长约4.1公里。
[size=0.19]成都一环路在成都城市发展的进程史中,是有着绝对的“江湖地位”。史学家和城市规划专家都认为,成都一环路是成都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化城市演变的起点。
[size=0.19]打造“市井生活圈”
[size=0.19]成都一环路让人值得期待
[size=0.19]经过近70年发展演变,成都一环路周边逐渐成为居住人口高度聚集的区域。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成都一环路内居住人口总数近105万,街道总数量15个,社区总数量66个。此外,成都一环路也成为成都城市交通网的重要部分,共有放射性交通干道24条,仅垂直于一环路的中小街道就有大大小小220条。
[size=0.19]如今如火如荼“变身”的成都一环路,将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彰显成都独特的市井生活气质,自信展示蓉城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体现成都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记;承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品质宜居地、“中优”等城市发展战略。
[size=0.19]玉林西路片区举行的国际音乐节
[size=0.19]伴随于此,一环路功能提升——打造市井生活圈项目已经悄然启动。成都将以一环路为轴,左右各延伸一到两个街区,进行整体梳理策划,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有历史内涵、有商业氛围、有生活气息、有文化故事的市井生活圈,联动天府锦城、锦江公园,整体提升中优区域城市空间品质和生活品质。
[size=0.19]“市井生活圈”是基于何种考量与思考?参与项目规划编制的戴德梁行有关负责人介绍,“市井生活”是成都的城市肌理,也是一种自然化、公共化的生活形态。它产生于街区小巷、往往带有商业倾向、反应市民生活百态随时代变迁,如今市井生活已脱离传统粗鄙的形象,反之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纯真、地道、 特色领略下的生活方式。
[size=0.19]玉林西路沙子堰巷提升改造后
[size=0.19]一环路西半环和东半环标准段(除跨线桥区和地铁影响区域)道路综合整治已完成,正在加快建设东半环跨线桥辅道和受地铁建设影响区域,预计今年内基本完成。
[size=0.19]风貌整治提升方面,一环路周边建筑风貌提升工程正在实施中,现已开展整治点位285处,其中195处已完成,16个与地铁交叉施工区域在地铁开通后3个月内完成,其余点位年内完工。
[size=0.19]成都还在加强大运会场馆和连接线路周边既有建筑风貌提升,已确定第一批次54个整治片区,今年将完成既有建筑风貌提升不少于200栋。
[size=0.19]此外,在一环路周边城市更新方面,以城市更新“留改建”为理念,成都正以成片有机更新来提升一环路周边的功能业态,对一环路周边校区、社区、街区实施联动打造。将借助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文化资源优势,一体化建设四川大学博物馆群、枣子巷、音乐坊、寻香道等天府锦城项目。
[size=0.19]这些,都让人对改造提升后的一环路充满期待!
[size=0.19]成都日报·锦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