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1000|评论: 49

[群众呼声] 延贡寨—古代的津关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7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延贡寨—古代的津关推论
                                                                                        凡丁
      (之一)
       延贡寨在邛窑之乡的四川邛崃市—现今称为:冉义镇延贡村。
       2020年7月10日,常常关注邛崃地名历史文化的大邑县网友泽诚同我QQ聊天:“冉义镇的延贡寨被破坏的很严重啊,那个寨子是为数不多平原地区的唐宋遗址,被当地搞龙虾养殖的挖得一塌糊涂,太可惜了。”
       因这类值得“可惜”的事情我听过很多,当时并未深入进行交谈。
       10月14日,网友泽诚又发给我一组图片,并且旧事重提,说是在延贡寺前的稻田养虾户开的排水沟内发现的,并讲了发现过程。
       他说他是大邑县唐场人,离延贡寨约十里路,因大邑人从史籍中了解到,宋代时《大邑八景》之一的《斜江晚渡》在当时属于大邑县的延贡寨。
       附:《斜江晚渡》诗 宋载  邑令
       临津风絮夕阳天,残照随流半系舡。却向斜江见图画,一帆人渡绿杨烟。
       经查
       民国《邛崃县志》亦有类似说法:“延贡寺,旧志明洪武时庙,今查在冉场,作延贡镇。供奉东岳,据云孟蜀送迎之驿站,大邑县东有延贡寨,(但是)未祥是一是二。”
       大邑人于是寻踪而至,原本是为寻觅《斜江晚渡》遗迹而来,恰好遇到2019年夏秋,延贡村的稻田养虾户用挖土机挖排水沟,沟深约两米,出露汉唐至唐宋地层中的许多遗物,震惊之余相互传说。

       网友泽诚闻讯后,于三个月以前到现场,虽然完整器物早被他人拾走后卖与文物贩子,但还是在现场拍到一些一般人瞧不上眼的瓷器残片和汉代空心砖以及筒瓦残片(参见篇后附图),他说:“我粗略看了一下堆积和遗物,这个遗迹估计延续时间很长,可能是津关遗址,汉到唐宋一直存在。”
       据他了解
       古代即有的黄沙堰,从安仁、唐场方向流经延贡寨的一段,过去修河挖渠时,曾出土过成摞成连的瓷碗和其它瓷器。
       另外
       现今方圆数平方里的延贡村范围内,过去村民在开地、开田、建房时,常常挖出密集的古代残砖断瓦,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瓦子田。其中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是延贡寺周围十余亩宽的范围。当地人见惯不惊,从未向文管部门报告过,因而未引起考古界的关注。
       他说,这个地盘现今属于邛崃市,他又是大邑县人,因而与我联系,他认为我应该“向省里报告,建议上报文化厅王毅厅长,请省里专搞唐宋时期研究专家下来进行系统调查与发掘。”
       (之二)
       我所了解的延贡镇和冉义镇之建置关系
       过去,我从相关史籍和传说中对“延贡”这个地名有过如下的认知:
     “由于此处历史上地处战略要地,可以:东通成都、西达蔡蒙(名山、雅安)、北控汶川、松潘之西羌夷,南扼川南和贵州的生獠,故汉初时,现今的冉义和羊安一带地方,是一处古战场。战乱平定后,把现今之冉义命名为:延贡;新津之西命名为:安西;泉水命名为:永安;高埂命名为:太平。既寄托战乱后人民对和平生活环境的渴望,也寄托统治者持久对此地人民征收赋税的欲望。
       按
       贡字释义:
       1、古代臣民或属国,把物品献给朝庭如:贡奉、贡米;
       2、贡品:进贡。(见《现汉语词典》)
       汉代建延贡寺。三国时,蜀汉大将魏延曾驻军此地设寨扼守,称为:延贡寨。五代前蜀时设为:延贡驿。因位于斜江河边,宋代改称为:斜江铺。
       清初曾设:延贡镇。民国时期起,交通干线发生变化,驿站和镇不存,如今此一带田间地头古建筑残渣随处可见。
       清末,由于冉姓人聚居斜江河边,逐渐形成集市称为:冉家。民国23年(1934)改冉家为:冉义场。设冉义乡,乡政府驻地冉义场,现称:冉义镇。下辖:延贡村。”
       说明:以上内容归纳在《关隘路桥水利合辑》之〈延贡驿〉
       待续
       敬请关注
                                                                                                                                               2020/10/17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6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疑似宋及以后的绿釉》拍摄:泽诚

38277727D7FE7A29051A50BC0737F00C_看图王.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疑似唐代的剔花》拍摄:泽城

6fdb46da13e1259cb888e37ccce2c9c.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代空心砖》拍照:泽城

52d30820a44a630f30794578a02e804.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元明时期的淡青色釉》拍摄:泽城

114439kg2vszrhzslznaj9.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年代的筒瓦》拍摄:泽城

08ad7191f607e21a6dd3c6db864ee56.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怀疑是古代瓷砖背面》拍摄:泽城

61cec977d272ed121d89d729988943d_看图王(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文
                                                        梁英梅. 汉代空心砖画像初步研究[D]. 四川大学.
       摘要:
       空心砖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建筑材料,早在西周时期,就在地面建筑中局部使用,至少在战国晚期开始,空心砖就用于地下墓葬的构建.墓葬建筑中的空心砖画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文章以现有的考古资料为基础,运用类型学和图像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组成空心砖画像的基本元素入手,将其分为装饰性图案和画像两类,又将这两类基本元素的组合分为五种,最后将组合具体到典型的墓葬的各个构成部分,对空心砖画像进行综合分析。
       早期的画像图案单一,主要是装饰性花纹,具有明显的装饰功能.大约从西汉中期开始,空心砖画像的题材,内容增多,装饰不再是其主要的功能,多幅模印的画像被运用于墓葬的门砖,壁砖,甚至顶砖上,组合起来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或者反映墓主生前的社会生活,如狩猎,轺车出行,宴乐等;或反映驱邪镇鬼的方橡实氏,铺首衔环等,或者反映神仙世界——主要是西王母神话系统,表达死后升仙的愿望。
       空心砖墓和空心砖画像的制作技法,题材内容的组合等方面因地区,时代不同而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将空心砖画像分为四个地区,即河南郑州地区,河南洛阳地区,河南南阳地区和陕西咸阳地区;结合画像题材,内容的功能和所反映的社会意义,分为早,晚两期三段. 空心砖画像的产生,发展和最终被实心小砖画像取代,这一过程,同时也是空心砖墓发展,演变的过程,小砖取代空心砖后,墓葬形制发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器物断代,由民间邛窑瓷器、瓷片收藏者—董伟老师根据图片鉴定,仅供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8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三
       关于逩江
       一个大邑县人,如此关心邛崃市的历史文化让我深受感动,于是我决定到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延贡寺去实地调查。
       2020年10月16日,我只身一人打的前往,经观测延贡寨的地理位置后,加深了我对延贡寨古代可能是一处津关的认识:
       古延贡寨紧靠“黄沙堰”,现称:延贡村。以东约2公里即斜江河,河边有民国时期所建的:冉义场。今称冉义镇。
       延贡寺前的“黄沙堰”之名,是当地人现在的叫法,说水源引自斜江河上游。
       但是
       根据此水南流经妙杲寺(在原太平乡三大队)后,经高桥(原太平场)、高埂(今高埂镇)入南河;同时分一条支流进入泉水地界。
       此水古籍记载为:逩江。水源出自大邑县灌口。由于大南河第一堰—南江堰的南江和逩江皆在同一处地方与南河汇合,故清代以前,现之高埂镇名:二江镇。清乾隆六十年(1795)改二江镇为:高埂镇;民国29年(1940)建乡,名为:高埂乡。1979年,太平乡并入高埂乡。
       原先太平段的逩江上,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有一座水电站,现名:高埂水电站。
       而1975年前后,县委书记李克耻组织相关公社数万社员开挖的东河,系导引旧时东河水系入冉义段的斜江河。此条东河刚好在延贡寺前将古代的逩江截断,之后再次劈出一条支流,仍从逩江的旧河道经过高桥合南河,造成古代的逩江时断时续,并使逩江之名消亡。
       现代延贡寺前的东河岸宽约30米,水势滔滔,不难想象历史上的逩江景象。所以大邑县网友认为:“历史上的延贡寨是一处津关”有一定道理。毕竟,延贡寨从唐宋时期开始,分别属于安仁县和大邑县直至清末,故当今的大邑人,更比邛崃人了解延贡寨那段史实。
       因为
       延贡寨前的古道,亦南通古代的二江镇;北至唐武德三年(620)建置的安仁县 及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建置的大邑县以远。故三国时期蜀将魏延,选择此地设寨扼守,可北控汶川、松潘之西羌夷,南扼川南和贵州的生獠,留下“延贡寨”地名至今。
       分析
       和平时期,商人们把此条重要的水路和陆路作为商道,将古临邛包括陶瓷制品在内的各种物资,在延贡寨这个水陆交汇的地方进行中转后,分流向南北西东,乃至长江下游各地。
       故
       延贡寺山门前,原先四通古碑石质细腻,永不风化,系采用著名的雅石。据当地人讲,石料来自雅安地区,只有通过水路方能运达。即便是其它地方建桥的红砂石料,亦从松安桥经南河运达。
       未完待续
                                                                                                                                           2020/10/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8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延贡寺前残留的“黄沙堰”》

113218d3luz1q11u66l1v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8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延贡寺前残留的“黄沙堰”》

5fd16d5193cd88fda0b55cc320a1fbe.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8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与“黄沙堰”紧挨的东河桥》

708b022eafedace0eee1f38fc99c293.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8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河流水深又急》

a0ea4e06bc5e142557b125da76b04f8.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8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与“黄沙堰”紧挨的东河桥》

c3f52175a68e369b8ad83fcaca36f02.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9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四
       延贡寺山门前的四道碑
       今年83岁的江巷子人康玉柳说:“延贡寺山门前,原先有四通雅石碑,碑座高约50公分。两面的碑座上可分别容一人躺下,碑顶圆冠形,有耳朵,通高约两米,两边的碑柱素面,两面皆有楹联。”可惜他不识字,不知碑文内容。
       1950年后,有三通石碑用于搭桥,还有一通,公社化时期,大队在黄沙堰上安装水轮机用于碾米磨面,安装时将其安在“龙窝子”上放置水轮机,位置在延贡寺西北角的黄沙堰上,地名:龙窝子。对面即:冉义猪场。
       残存的黄沙堰(古逩江)岸宽约十米,尚有小股水流,而现代东河亦在此处交汇,间接说明:此处乃古代水陆道路交汇之处。也就不难理解:仅一埂之隔的延贡寺周边地面,如今仍然随处可见一些各时代的陶瓷砖瓦碎片。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9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就是龙窝子》

084626vc4htri5n7nphypg.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9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冉义猪场对面即龙窝子》

e83b8f331695e3dbbd0faae4a8cef09.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9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五
       消失的延贡寺
       当地人说
       清代的延贡镇范围,除延贡寺以外还有:开元寺、妙杲寺、龚王寺、华伟寺,共五座大庙,都由延贡寺僧人管理。其中,妙杲寺在原太平公社三大队。
       延贡寺原本位于一处高地,建筑面积加庙中的地产,估计近万平方米。
       寺庙坐东面西,分前、中、后三殿,按当地人说法,以粗大的“马桑”为柱,主要贡奉东岳神。菩萨中有木雕、石雕和泥塑的,风格各不相同。
       山门前除四通石碑以外,还有一株古榕树。村民形容此树过去:“树冠浓密高大,状似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人在七八里之外的高桥,一眼就能望见。”
       2019年夏的一场风雨中,由于古榕树树干中空,轰然拦腰断下。今年在直径约两米的断桩上新发出一些树枝。
       寺后,有一株粗大的檬子树,并有一个盗宝《金娃娃》的传说(略)。
       山门之南有一座戏台座西向东,解放前常有川戏班子来此上演,有的戏班来自丹棱、洪雅,观众场场爆满。另外还搞一些活动,为农户祈祷家畜平安。
       1950年,解放军曾驻庙中收购豌豆、谷草作为马料,解放军离开时,寺庙和菩萨完好。
       1951年,毁掉部分菩萨后办学校;
       1956年拆毁戏楼和部分寺庙用于建冉义信用社;
       1958年公社化时,拆毁剩余寺庙并砍伐檬子树,用于建公社礼堂。
       集体化时期,将大部分庙址开垦为农田。
       近年来由农户流转出的土地,由承租人改为养虾,原本位于一处高地的延贡寺,变成一片凸凹不平的虾田,虾农在开挖排水沟时,出露了汉唐以来的地层遗物,以至惊动了大邑人,而邛崃人不是熟视无睹,便是见惯不惊!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9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延贡寺山门前未扰动的一块土地》

094413n0igh83v1psv3vss.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