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恨父亲
她是独生子女。上世纪六、七十年年代,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这一方面在于科技发达起来,医疗水平迅速提高,生病了有药可医,婴幼儿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当时没有建立起养老保障制度,人们只能延续养儿防老的传统;因此多子多福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人会自觉节制生育了。于是,政府不得不强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还把计划生育当成了一项基本国策。她出生在这样的年代,独生子女就是她的宿命了。
独生子女不好。没有兄弟姊妹,一个人孤孤单单的。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人活在世上,各种困难、挫折在所难免。没有兄弟姊妹,谁会为你两肋插刀,舍死相救?人们常说打架还要亲兄弟,兄弟如手足,再好的朋友也是无法相比的。朋友如同一只缸,容易打烂,而且烂了就烂了;一旦翻脸,就会割席断交,割袍断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不归了。兄弟则如同一只桶,很难打烂,烂了也能修补好,还是一只桶。
但她看到身边那些同是独生子女的伙伴们,一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们本在一起玩耍,跳跳蹦蹦有如猛虎下山。有人看到树上有个鸟窝,还会立即奔过去。而张三看到李四跑到了树边,就一把拖住他,再往旁边一推,让自已抱着树往上爬,脸上笑成一朵花,可以捉到小鸟了。可看到父母路过时,立即玩也不玩了。走到父母身边,或是要钱,热天,要买冰棒、绿豆沙吃;冷天,奶油蛋糕香甜可口,好吃极了。或是小鸟依人一般,要父母抱他回家了。父母则是有求必应,或掏出腰包,还生怕一元钱不够,找不到5元的,就会拿出一张10元的钞票来。或蹲下身子,让他(她)爬到自已背上。都五六岁上学读书的人了,还要父母背着,也太娇气了。但如果不是父母平时娇惯惯了,他(她)好意思这么做吗?
可她别说不敢叫父亲背她回家,父亲平时还不允许她乱花钱买零食吃。说吃零食是个坏习惯,何况现在五毛食品多了去了,吃零食对身体发育是有影响的。她不仅很难从父亲身上拿到钱,父亲还不允许母亲给她钱用。别人手里经常有钱;她只能是个穷光蛋,平时手里根本没有钱。跟那些同伴们相比,人家想吃什么,父母就买什么;她想吃什么,只能想着想着,眼泪就流出来了。要父亲给她买东西吃,那完全是痴心妄想。尤其父亲对她读书要求特严,每天放学回家,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完成。一旦检查发现没有做好,就不仅要骂,还会动手打她。父亲脾气火暴,让他生起气来,就会打她。她根本感觉不到自已是父亲的什么掌上明珠。只觉得好像父亲跟她是前世有冤,今生有仇;怎么就想不出哪个伙伴被父亲打过呢?
于是,她对父亲的怨恨逐渐加深,到了十二岁那年的一天,来了个总爆发。起因是暑假快过完了,她的暑假作业还没有做到一半。父亲出差回来一看,火气来了,又要打她。她反抗起来,用自已的小拳头对付父亲的大拳头;父亲是假打,她是真干。父亲从没见她这样,头虽然晕了,但还是要打她。她又选择了逃跑,从屋里冲了出去。到了傍晚时分,父母见她还没回来,就着急起来,立即打起电筒到处找。她家虽不是单门独院,人口居住还是比较集中的,但由于是沿公路两边建房,找一个人并不困难。可左邻右舍到处一问,就是不见人;只能怀疑她跑到山里去了。于是,父母只好上山去找。上山找人就困难多了,别说树木、就是杂草长得比人都高;且山还陡峭;又是漆黑的夜晚。父母只能高一脚低一脚,一边往山上走,一边呼唤她的名字。找了个多钟头找不到人,又折回来,看她是否回来了。家里没人,又只得继续上山去找。这样来来回回地走,加之没吃晚饭,更加之心急,母亲几乎抬不起脚了。到了后半夜,母亲昏昏沉沉之下,终于一失足摔下了山崖。好在山崖不高,没有摔成重伤。父亲急急忙忙连滚带爬走到山崖下,见母亲一脸是血,又只好将母亲搀扶回家。
她其实并没有走多远,就在房前屋后躲着。只因天黑了,父母看不到她,她却可以看到父母的手电筒光;于是,她跟父母作起迷藏来。父母到了家门口,她就往山边跑;父母到山上去找她了,她又回到家门口。黑夜让她来去自由,父母根本发现不了她。这时,她看到父亲搀扶着满脸是血的母亲,“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是伤心过度;还是十多个小时没吃东西,饿坏了?母亲躺到床上时,她却晕倒在了地上。这可急坏了父亲,抱起她立即往镇卫生院跑去。
第二天,她醒来时看到父亲坐在床边,一脸的憔悴,简直像变了一个人。再看地上,到处是血迹。她疑心是自已吐血了,立即问医生。医生告诉她,是她父亲背着她往卫生院跑,脚上的鞋子又在山上找她时掉了,光着脚被路上的石子或玻璃什么的划伤了。可她父亲心急,只想着尽快将她送往医院,根本感觉不到痛,不知道自已的脚流血了。而晚上又难以发现地上的血迹,于是卫生院、尤其是病房里,就到处留下了她父亲的血迹。
这时,她终于明白,自已何尝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亲哪里不爱自已呢?只是父亲的爱,深沉、务实。希望她健健康康地成长;希望她读好书,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干事业。天底下是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已儿女的。
衡阳柏坊铜矿 唐铁云 2020年10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