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殉难传(译文) (明朝营山知县)严杰 作 鹤鸣于野 译
王源,字渊之,山西五台县人。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担任刑部主事员外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秋天擢升为四川按察使佥事。孟冬(十月)入川上任。这时刚好鄢本恕、蓝廷瑞二贼起事作乱。他的长官是四川都御史兼四川、湖广巡抚林俊。林俊当时收到了王源的书信。书信里说,由于事起仓促,他只得将同行的家室暂时安排在阆中住下,然后日夜兼程到达四川的通江,巴中,去会见参议公勉仁,参加会剿鄢蓝二贼的川北地区的军事布署。 完毕之后,他在军营见到上司林俊,接受林俊的工作安排。十一月初七日。按照部署驻守营山,初九驻守蓬安。初十谍报传来,二贼要进攻营山,(遂急回营)。于十一日,王源挑选了400名乡勇,以及义民费道宏等,驻守营山到十二日夜晚三更之后。此时他召集典史邓俊、医官马仁,以及守城士民开会训话,声泪俱下地说:“我们世受国恩,怀有忠义之心。现在国家有难,我作为一方大员,自然应该与百姓、城池共存亡。你们也都有父母妻子,难道可以逃避吗?”遂命令大家更换军服,各自拿着器械,修建木栅栏,准备以死抗敌。他又扩招了1000多城中老百姓为兵,并传下军令:如有退缩畏敌的,必将军法重处!众人都愿齐心协力对敌,士气非常高昂。十三日,仪陇告急。十四日夜四更过后,贼军有几十骑前锋驰马来到了营山东关。王源命令典史率领精锐力量对敌,打败了敌军。贼军前锋部队溃败后回去向贼首报告。贼首率领全部人马向东关发起攻击,并于东关纵火,贼军气势很锐,令人难以抵挡。十五日王源仍手持短刀督战,亲手斩杀二名贼兵。但是由于敌我悬殊,他手下人马全部溃散。他令手下背上印信,逃往蓬安。自己则独自与贼战斗于鲁公祠。久战不支,被贼兵抓住。身中一刀六枪,昏死过去。后来又苏醒了,一个刘万秀的民众救了他,这个刘万秀也受了伤。王源说:“我守城,是忠义。现在城陷,我死了也算死得其所。”于是向刘万秀要水喝,喝了之后又向刘万秀要纸笔,然后在纸上题诗几首。夜晚,刘万秀找来毛毡盖在王源的身上。 十六日,贼军路过鲁公祠,看到王源还微微动弹,遂用长矛猛扎他的身体,王源英勇就义。后来亭午生员罗钏看到王源全身血污,躺在血泊之中,鲜血浸透了内衣。就叫同行的民众张善帮王源的尸身换了新的衣服,然后两人将王源抬到学堂门口,一直守护在旁,直至十七日。听说王源战死,州里的通判孟仁派来官吏过来了解详细情况,官吏到实地了解后回报。十九日州里送来棺材对王源进行装殓。第二月他的儿子从阆中奔赴营山,抚棺痛哭,见人就就流泪。第二年(即1511年)棺椁被送回到他的老家山西五台山安葬。 有营山人当时收藏了王源的诗作,但是几经变故,部份丢失,只留下绝句一首,以及词几句。由于诗词满含忠诚爱国之心,至今读来仍令人景仰不已。可以与文天祥的《正气歌》、《过伶仃洋》等名作相媲美。 鄢蓝二贼被剿灭之后,皇上听闻此事之后,深为感动,追封王源为副使,并封赏其儿子。同意在蓬安、营山二地修建王源的祠堂,春秋二季供民众祭祀。 感叹王公之死堪重于泰山,王公之名可昭于日月。如果王公地下有知,我想他也是没有什么遗憾的吧。
——译自《营山县志第二十八卷–艺文志》
营山全县历代户籍人数 明朝末年:2273人 清康熙61年:819人, 143户。 清雍正6年:22533人, 3897户。 清嘉庆17年:22669人,3914户。 清同治年间:147742人, 26436户。
——摘自《营山县志第十二卷–户口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