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哲木
中国从来不缺“以死明鉴”之士,上至殿堂之上的高官,下至寻常百姓。都留下了青史之上最令人荡气回肠的篇章。"死谏"则是文人追求自我价值和理想世界的一种极端表现,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死谏之士就是屈原。屈原看朝中高官贵胄滥用职权,朝中无忠良之臣,完全成为奸佞小人的天下。内忧外患之下,屈原数次谏言,却终因被谗言陷害而流放。报国无门的屈原选择以死觐见,想要唤醒国人,最终成为世代流传的绝唱。
中国一代又一代有气节的文人,于他们而言,“生死”永远小于“忠义”,在历史长河之中,他们追求的不过是一个“问心无愧”而又无可奈何罢了。
但是,想不到“以死求谏”竟然发生在现在这个法律高度透明的社会,据10月16日报道,之前失踪的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的遗体在其当地住家附近的江安河畔找到。前一天,年近50岁的毛洪涛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出“绝笔信”,大吐自己这些年的苦闷,“以死明鉴”的揭露该校校长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并在文中最后流露出轻生的内容。
一位校党委书记绝非泛泛之辈,一定是经常深思熟虑后才悍然以死谏言,但是,笔者为这位校党委书记深感可惜,既然敢公开揭露,连死都可无畏,何不活着好好的活着和该校校长放手一搏?当然,可能在错综复杂的语境下或许“以死相搏”更能凸显斗争之惨烈,通过公开的信息能够逼走3任校党委书记的校长绝对是高手,最具战斗力的人精。两任校党委书记都败走麦城,毛洪涛此次“死谏”应该是别无选择的最后一招,不知这一招能否斗过久经沙场的校长层层设下的防护网,哲木观察始终感觉,毛洪涛有些过于书生意气,“死谏”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中国自古就有“文死谏,武死战”之说,文死谏,就得搭上一条命,谁又愿意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呢?自古死谏的人,都是因为没有办法去改变,才会出此下策。毛洪涛在朋友圈发布的绝笔透露了自己投河自尽的原因,主要是书记与校长的矛盾。毛洪涛指出成都大学校长王清远“在成都大学建立起的利益集团和独立王国,强力防御着全面从严治党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政策要求,连续挤压三任党委书记,而我是被害最深当然也是斗争最强烈的。”
毛洪涛表达了自己感到无助到以死抗争的缘由:“用阴招,泄私愤,拉山头,无底线,表面上是校长与书记的意气之争……确实没有想到的,是制度机制建设、治理体系建设如此艰难,甚至无助到付出生命的代价”。他的朋友圈绝笔信,一身书生气,让人心感悲凉,竟无言以对,他以死明志的死讯,一死拒浊世,却浑身无力。成都大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王国,外人无从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成都大学校长王清远是否是“一手遮天”让成都大学成为针扎不进透,水泼不进的“铁桶”,成为一个“政治山头”?这真的需要相关部门进行一场全方位的,自上而下的“破冰行动”看看王清远到底是有什么三头六臂气走两任校党委书记,气死一位毛洪涛,这还真是一位拥有超级智慧的校长。
死谏背后,到底有多绝望? 绝望背后,到底有多么惊人的腐败?腐败背后,到底是什么强大的能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校园里的腐败和阴暗,已经到了急需刮骨疗伤的时候,无论历史,还是当下,总有人以一己之死,推动社会进步,微小的个体在某处发出光,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自我纠错与完善。毛洪涛“死谏”之路,在我看来,无非是;活着讨不回公道,那只能我“死给你们看”,以死呼唤成都相关部门的关注,这是”以死明志“发出的呐喊——我坚决不和那些卑劣的人同流合污,蝇营狗苟,其实,真正的勇士,都是这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哪怕是自己的血也愿汇成人间星河,用众人之力,继续照亮阴暗的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