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祠记 (鹤鸣于野 译)
所谓的三公祠,供奉的是历任三位营山知县,即刘毓旷、刘英选、濮文昇,三位先后任营山知县,都有恩惠于民,做了不少实事。民众不能忘怀,所以修了祠堂,将三位一起供奉。
刘毓旷就任营山知县是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事,那时白莲教之乱刚刚平定,饥民哀号求食正值迫切之际,刘公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领导民众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生产。当时的粮库分散贮存于乡里各处,有法无人遵循,往往被奸人所贪污、侵占。刘公深深知道其中的弊端,于是他在县城里修了粮库,将所有公粮全部贮存到这里,统一管理。遇上灾年,则出粮赈救饥民;遇到兵灾,则依托这些粮食组织人员进行抵抗。刘公的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民众很多都不理解,不能了解其中的好处。
咸丰初年,云南烟帮李永和起事,侵扰川南,一路攻城掠地,民众惶恐不安。刘毓旷调走,刘英选走马上任。刘英选遍查民情,了解到城中的粮食是非常充足的,但是城墙破旧不堪,靠此是无法有效地抵御贼军入侵的。所以刘英选开始召集民众增修城墙,力图尽快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但是还没有修成,就卸任了,新来的知县是濮文昇。
濮文昇刚到营山,其他工作先不管,一下车就首先赶往城墙上进行实地考察。他增加民工人数,督促民众加紧修城,工程刚刚竣工,李永和贼军就几万人气势汹汹地来到了境内,昼夜不息地攻击营山城。贼军围困了营山城40多天,有几次都差一点就被攻陷了,但都依靠民众的团结一心,使敌军没有能够取得成功。这都是濮公的功劳啊!当时,蜀中大乱,贼军分成多股侵扰各个州县,官府的正规部队根本无法去进行分股支援。当时营山没有一个兵一个勇,形势非常危急,孤城奋战,朝不保夕。但是尽管如此,城都没有破,满城民众也没有遭受贼军大规模的屠戮,这都是全赖濮公指挥有方啊。
当然,也全靠刘毓旷公屯集存粮、刘英选公提出重修城墙,他们两人在太平之时就敏锐地预感了后面的危机,提前作了万全的预防措施。濮公在大乱之时上任,正好依托前二位知县打下的基础,得以保全营山县。自此,受到实惠的民众们才深刻地领会到几任知县的深谋远虑。
后来国家开始清理、整饬官场,有专员下来调查各州县的地方长官,看他们是否遵纪守法,严以律己。民众对三位知县深切思念、念念不忘,都感念他们三位的好政策给大家带的实惠。纷纷说,三人的功劳又好又大,给民众带来的恩惠又深又远。他们对民众是有功德的,应该修祠堂去纪念他们。
光绪十年(1884年),新的知县传公乘船来到县里,说县里以后凡是培养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拖,完全都以三公为榜样。民众奔走相告,恳请传公将这件好事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并于城东设立城工局。成立之后大家又说:自从云南烟帮起事之后,四川很多县城都被贼军攻陷,唯独只有营山能够得以保全,都是因为三公的功劳。现在城工局建成,何不就利用这个地方修个祠堂来祭祀三公,使负责局里事务的人来负责祭祀?这也是功德一件,也不会增添更多人力物力。大家都说这种办法很好。于是立了三位知县的牌位,供人祭祀。并在祠堂的右边镌刻铭文,讲清楚为什么要将三人一起进行合祭的原因。他们对百姓的好政策,民众莫不感恩,铭记于内心,并传于子孙后代,同时将他们的事迹详细记述到《县志》之中。现在典史王君珍才学很渊博,协助管理营山十几年,对于城工局、三公祠堂的诸多事务,布署得很是妥善,协助传公完成此盛举,在此一并书写于内。
——译自《营山县志第二十八卷–艺文志》
清朝营山县衙门结构及“公务员”年薪 知县1名:45两银子(县长) 知县内门子2名:每人6两银子(看门通报,类似保安。) 皂隶13名:每人6两银子(差役) 马快8名:每人6两银子(侦查、捕盗的差役,比捕役级别高) 捕役2名:每人6两银子(侦查、捕盗的差役,与马快合称为“捕快”) 轿夫、伞夫、扇夫7名:每人6两银子(抬轿、打伞、打扇) 仵作2名:每人6两银子(验尸官) 随学仵作2名:每人3两银子(验尸官学徒) 立名壮8名:每人8两银子 禁卒10名:每人6两银子(牢房守卫) 更夫8名:每人6两银子(打更夫) 斗级1名:每人6两银子(仓管员) 仓夫2名:每人6两银子(仓库工人) 县属底铺、梅子铺、小桥铺、青岩铺、溪丰铺、封窦铺铺兵各2名:每人6两银子 典史1名:31两5钱1分(掌管捕快的官员) 典史内门子1名:6两银子 皂隶4名:每人6两银子 马夫1名:6两银子 教官2名:每人40两银子(主管学校、教育的官员) 教官内门子2名:每人6两银子 膳夫2名:每人6两银子(伙夫)
以米的购买力(3元/斤)作为标准,按清朝最鼎盛时期的乾隆年间来换算,一两银子=450元。由此可知,45两=20250元,40两=18000元,6两=2700元,3两=1350元。
——摘自《营山县志第十二卷–食货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