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幢破旧的房子,位于东门口市场的右侧,原来这里是一座小山包包,十分荒凉,荒郊野外杂草丛生,解放前老营山人称之为“东门大棺山",过去由于老百姓贫穷,死了连葬生之地都难找,许多死去的人都草草地葬于这东门荒山。八十年代未,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使百姓早点儿富裕起来,当时的政策就是号召全县的地方经济,大办乡镇企业(最早提法叫“社队企业”)全县各地都纷纷办起了一批小型乡镇企业(或叫社队企业),营山县城也办起了绸厂、皮革厂、纸厂、酒厂、工艺美术厂、炸药厂、植物油厂、铧铁厂、羽绒厂等等一批乡镇(街道)企业,也解决了一批知青和待业青年的就业和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年,营山的绸厂和羽绒厂及工艺美术厂都很有名声,在记忆中仿佛残有一些碎片式的记忆,那就是营山当时收鹅毛和鸭毛的贩子的吆喝声和他们走街串巷的身影:一些收破烂儿的(应该称他们为收荒匠才对)推上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有永久、凤凰牌子的)后面挎一大麻袋和一杆秤儿,在胡同里弄里撕起个破嗓子吆喝道:收鸭毛哦,收鹅毛哟!有不有鸭毛、鹅毛拿来卖哟……80年代中期,又在上面修了一幢当时比较“洋盘儿"的楼房,那就是刚成立的计量局办公楼(质监局前身,现并入市场监督局),现如今这是营山最败烂了的贫(平)房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旧貌变新颜!
这里是羽绒厂的宿舍,旧城改造也没有改造到这里来,长长的梯子长长的楼道,老营山人怀旧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