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5163|评论: 12

南宋末年四川难民的东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ed01a0cc7cd98d10d8fde04b223fb80e7aec90f8.jpg

8fd46d061d950a7b7d18a1be09d162d9f3d3c9fc.jpg
095335qv6jlllnsawlso66.jpg


四川战事起,蜀民中有条件者纷纷顺江而下,日夜逃亡,迁入较为安全的东南地区。
一位叫安如山的蜀人,东迁时作了一首《下瞿塘》诗,描述自己激愤心情和沿途所见:
去去如奔马,来来无尽船。人心似江水,日夜向吴天。

宋末人刘克庄说:“自蜀有狄难,士大夫避难东南者众,几置乡国于度外矣。”
四川的世家大族,如眉州的史氏,阆州的蒲氏,隆州的虞氏等,均在此时散居东南各地。
连一些僧侣也不例外:成都大慈寺的主华严教僧,也在此时迁入东南。
路途艰险,颠沛流离。

古代长江航运十分艰险,触礁时有发生,很多东迁的难民还没到目的地就已经葬身鱼腹。
一位难民回顾说:端平三年,蜀破,衣冠大族顺流下东南,至江陵,十不存一,皆舟触岩,瞬息以死。并说,淳佑三年(1243)那次迁徙,“其物故与端平无异”。即使安全到达东南,也往往过着漂泊不定的艰难生活:“所至如羁臣逐客,呻频无聊”“幸而仕且贵者,往往无由以周其家”。一般平民的生活可想而知,“艰虞六十载,蜀客无完居”便是漂泊生活的写照。蜀人在他乡定居后,往往还把亲人都接过去。例如,牟子才定居湖州后,不仅把全家人都接过去,还把眉山的妹妹也接去。东南避难的亲戚、族人,也都来投奔他们。程公许居湖州,“族姻奔东南者多依公许以居”。姚希得居东南,“蜀之亲族姻旧相依者数十家,希得廪之终身”,由于前来投奔的人口众多,不得不分口计田。因此,蜀籍士大夫定居的地方,往往成为四川难民的定居中心。

随着移民人数的增多,广大东南地区,除了偏远的岭南和战火未息的江淮,都有移民分布。
湖北南部的江陵、鄂州,由于离边境远一些,又离四川较近,成为难民云集的地区。当时,孟珙在江陵府公安县设置公安书院,供120名蜀籍士子读书,公安一地的四川难民估计达几千至一万之间。

湖南的四川难民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常德府(彼时属于湖北路)。龙阳县由于“南宋时,蜀之贤士大夫居官避难者多家焉”,到了元代“故家巨室率多蜀人”。澧州慈利县西部的天门山,是比较偏远的山区,但也有经山路逃难而来的蜀人定居。

江西地处南宋核心区,不沾战事,是难民迁入的一个主要地区。江州是难民的上岸地,南宋末年在此避乱的四川和两淮难民很多,以至于“户口日增”,地方官除了予以安置外还建书舍供士子读书。黄骥子、黄仪可兄弟及其家人就安置于此。还有一些难民顺着赣江南下,定居在南康、临江、抚州等地。

两浙路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是蜀籍士大夫主要迁入地。蜀人迁入当地后,往往在所在地建立梓潼帝君庙,临安、严州、明州奉化县、常州、丹阳、建康等府州都建有庙宇。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每逢二月初三日梓潼帝君诞辰日,“川蜀仕宦之人,就观建会”,举行活动。平江府、嘉兴府、湖州、明州都是蜀人的主要定居地。

刘克庄说,“自蜀有狄难,而衣冠名族避地者布满于荆楚、江浙者,然南辕者尚少。”尽管如此,也有一些蜀人因为做官而留居福建的。到了宋末,战事波及江浙,也有少部分人进一步迁到岭南的。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0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0-11-2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11-2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11-3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11-4 00:0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在吗我想问下,你知道青狮镇何家坝的何姓是哪里来的吗?我记得之前是从青龙门槛垭分出来的,

发表于 2020-11-4 00:0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想搞清楚,我们这之何姓是哪里出来的,因为我想去最早那个地方看看

发表于 2020-11-10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勾绪 发表于 2020-11-4 00:04
我一直想搞清楚,我们这之何姓是哪里出来的,因为我想去最早那个地方看看

这个你问家里面的老人应该就能知晓一二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0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勾绪 发表于 2020-11-4 00:03
你好,在吗我想问下,你知道青狮镇何家坝的何姓是哪里来的吗?我记得之前是从青龙门槛垭分出来的,

请加入qq群,795977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23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1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宋时期,四川绵竹人、抗金名相张浚,东迁湖南宁乡,经过数代发展,成为大族。张浚的儿子张栻,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谥号“宣”,封华阳伯,配享孔庙。张栻与张浚同葬在湖南宁乡,其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栻后裔繁多,四川成都、德阳、广汉新华、中江兴隆、什邡、绵竹、三台新鲁、资中、威远、泸州和重庆、贵州、云南等地,以及湖南涟源等地,都有他的后裔。德阳为纪念张浚、张栻父子,在滨河公园内为他们塑了一座单体雕塑。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