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在普陀山景区一家饭店吃饭花了1900多元,认为遇到了黑店。但饭店回应称投诉人点了很多菜,其中包括一些海鲜和酒,且自家饭店是明码标价,还可以提供菜单证明。该事件迅速登上热搜,负面评论受到热议。很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并通报称,该店明码标价且并未缺斤少两。
在爆料视频中,女子利用公众的心理,给事件贴上“天价”、“1900多”、“景区”等一系列夺人眼球的标签,一下子触发了公众情绪。公众容易不假思索地陷入商家与消费者的对立框架,形成刻板印象。在短视频碎片化的传播中,公众并不了解事件的真相,习惯先入为主站在“弱势”消费者的立场上,一味地脑补出对事件的想象发表评论,宣泄不满情绪。由此一来,此事件搭上了公众情绪化的便车,使舆论一边倒向对饭店的声讨中。
公众情绪一旦被引爆便如同洪水猛兽,淹没了部分对事件提出质疑的观点。情绪化宣泄的声音越来越大,理性讨论的空间却越来越小,容易造成网络暴力,对事件当事人造成不良影响。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不可否认互联网是表达诉求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不应该被滥用。爆料人在维权的同时不能侵害他人的权益。为泄私愤夸大和扭曲事实,这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得不偿失。同时,公众要始终保持理性和质疑的独立思考,拒绝情绪的宣泄,摒弃网络暴力行为,才能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此外,监管部门在引导舆论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事件中,当地相关部门的及时处理和回应受到网友好评,还原了事情的真相。
在热点事件反转频发的当下,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和扑朔迷离的事实,不如让新闻飞一会儿,真相自会扑面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