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诚信建设的问题和挑战
1、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通过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社交网站、聊天软件等网络介质,在没有事实依据之下,传播带有攻击性、欺诈性、目的性的话语和信息。
由于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网络谣言的传播对网络环境更具破坏力。调查数据结果显示,66.6%的被调查者曾经常遇到过网络谣言,24.7%的被调查者有时遇到网络谣言,6.4%的被调查者很少遇到网络谣言,而仅有2.3%的被调查者从未遇到过网络谣言。
数据说明,网络谣言已然成为网络诚信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2、虚假宣传
虚假宣传是指在网络经济活动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做出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虚假信息宣传,导致客户或消费者误解的行为。
虚假宣传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违反公认的商业准则,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调查数据结果显示,56.7%的被调查者曾经常遇到过虚假信息,30.6%的被调查者有时遇到虚假信息,9.8%的被调查者很少遇到虚假信息,而仅有 2.9%的被调查者从未遇到虚假信息。
数据说明,虚假宣传已经成为网络诚信建设需要面对的问题。
3、泄露个人隐私
近年来,个人信息泄露成为网络诚信领域的重要隐患。泄露个人隐私会给网民带来骚扰电话、垃圾信息、垃圾邮件、网络诈骗等多种困扰,保护个人隐私就是保护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调查数据结果显示,28.5%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常遭遇个人信息泄露,32.7%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时遭遇个人信息泄露,24.0%的被调查者很少遭遇个人信息泄露,而仅有 14.8%的被调查者从未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
这一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网民不同程度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
4、网络恶意营销
网络恶意营销,即企业或个人为了取得商业利益,选择在特定时机利用煽动性话语刺激公众情绪、博取舆论关注,从而吸引流量变现盈利。
网络恶意营销主要有三种获利方式:一是网络营销账号通过博取更多粉丝关注,实现流量变现;二是通过插入跳转链接获得相应受益,这其中不仅包括购物链接,还包括跳转到涉黄涉赌等违法内容的链接,吸引粉丝点开后实现恶意变现;三是在收取他人费用后针对其竞争对手编造谣言,或者专门散布某些企业的不利甚至不实信息进行故意敲诈,让对方主动联系自己谈判以收取所谓“撤稿费”。
调查数据结果显示,61.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标题党”现象非常严重,30.3%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标题党”现象比较严重,6.4%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标题党”现象一般严重,1.4%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标题党”现象不严重。
这一数据表明,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炒作“标题党”文章以吸人眼球、博取流量。
5、网络诈骗
网络诈骗通常指主要行为和环节发生在互联网上,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调查数据结果显示,12.9%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常遭遇过网络诈骗,27.1%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时遭遇网络诈骗,35.5%的被调查者很少遭遇网络诈骗,而仅有 24.5%的被调查者从未遭遇过网络诈骗。
这一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网民不同程度遭遇过网络诈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