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健康時報》一篇醫患關系的報道引發輿論關注,報道曝光了部分帶著“人民醫院”四個字的醫院不是公立醫院。隨著輿情的發酵,公眾對私立“人民醫院”亂象、挂名背后的利益問題、政策監管制度的完善等話題展開熱議,相應的輿情風險應對處置應該引起有關醫院及相關部門的重視。 一、輿情綜述 “健康時報”客戶端11月29日發布報道《患者困惑!河南許昌等多家“人民醫院”是私立性質》,報道稱,河南省許昌市一市民近日向《健康時報》反應,許昌市第五人民醫院等多家“人民醫院”實際是私立醫院,但有“人民”二字的醫院會讓大眾誤以為是公立醫院。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媒體的關注和跟進,也引發了網民的熱烈討論。 當日對此事件的報道數便開始上漲,11月30日,財經網等媒體在微博跟進該事件后,話題熱度迅速上升,#多家人民醫院不是公立醫院#登上微博熱搜,達到了輿情波峰。12月1日,央廣網、《南方日報》、《新京報》、紅星新聞等媒體的關注使輿情走勢出現反彈。 圖:“多家人民醫院不是公立醫院”輿情趨勢圖 (來源:人民眾雲) 人民眾雲平台監測顯示,自11月28日至12月3日,共監測到相關輿情信息1268條,該事件與相關話題主要在微博、客戶端等平台傳播。在整體的輿情信息中,敏感輿情信息佔較大比例,共有599條,佔比47.24%。 “多家人民醫院不是公立醫院”輿情情感分析 (來源:人民眾雲) 二、媒體觀點 “挂名”亂象值得警惕:《健康時報》從許昌市衛建委工作人員處了解到,許昌市第五人民醫院不是公立醫院,是一家私立醫療機構,改制后沒有修改單位名稱,屬於歷史遺留問題。媒體還報道陝西省寶雞市、四川省巴中市等地也存在私立醫院挂名“人民醫院”的現象,說明此現象單一案例。除了“人民醫院”,一些地方的“協和醫院”、“華山醫院”等老字號也讓人難辨真假。輿論認為這一現象“有誤導或欺騙患者之嫌”,是對民眾知情權的漠視。一些媒體在報道亂象之余,提醒廣大民眾對此類現象要提高警惕。 為何難舍棄“人民”招牌:歷史遺留問題導致部分公立醫院改制后隻改變了自身性質,沒有修改單位名稱。針對這一解釋,輿論認為 “人民”二字給私立醫院帶來了經濟效益。《新京報》評論指出,這一現狀一方面說明醫療機構名稱規范化管理的執行力不足,另一方面也說明私立醫院希望維持自身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不願意舍棄“人民醫院”這塊金字招牌。還有觀點認為,“改制而不改名”這一現象的背后,顯然是看中了“人民”二字自帶公立屬性的“廣告效應”,並認為這對市場導向的私立醫院來說是一筆無形資產。 濫用“人民”的制度之問:針對私立醫院冠以“人民”二字的亂象,媒體指出醫療機構命名是有相關規定的,“人民醫院”應為政府部門設置的醫療機構。紅星新聞指出,國家對於醫療機構的命名有明確的規定,且一直在不斷重申這一要求。健康時報客戶端也在報道中詳細地列出了原衛生部的相關規定以及原國家衛計委的相關批復內容,即“‘人民醫院’、‘中心醫院’、‘臨床檢驗中心’等名稱由各級人民政府或衛生行政部門設置的醫療機構使用”。除了列舉相關明文規定,央廣網還對此領域的相關專家進行採訪,以此討論命名是否合規等問題。 嚴格規范名稱,鼓勵健康發展:一些媒體在否定這一亂象的同時,也表明了對私立醫院自身並不持否定的態度,同時還對私立醫院以及醫療市場的健康發展提出了客觀建議。《南方日報》指出,私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如果不讓患者了解醫院公立還是私立,會影響患者的權益。私立醫院要自律自強,才能逐漸改變在患者心中的刻板印象,讓醫療市場真正走向規范化、均衡化。私立醫院要贏得患者信任要靠醫療技術和服務質量,而不是在名字上做手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