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掀起了又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郫都规划建设“成都现代工业港”,力争经济上台阶。工业港位于犀浦南外玉泉村、两河村境内,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这一年,通联药业、安都集团、建工股份、迪康制药、成都科星电器等数十家企业签约入驻。几年间,园区内完成道路、水、电、气、通讯等设施配套。到1999年后,工业港引进了大唐电信、深蓝空调等项目69个,协议资金40亿元,相继建成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四川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及成都外国语学校。
次年,成都提出“工业立市”的目标,工业港蓬勃的发展让郫都人看到了工业强县的希望,郫都把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工业港建设中。
2001年,国家科技部发文,将位于成都现代工业港7平方公里区域调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西区。继后,托普集团、国腾集团、中科软件、摩托罗拉、英特尔、大霸电子和一批IT精英企业相继落户高新西区。高新西区基本建成电子信息和生物制药两大产业基地。
然而,在2003年新一轮的调整中,高新西区并入高新区,郫都一次性移交园区398家规模以上企业,同时划转犀浦、红光、郫筒、合作等18个村35平方公里工业发展用地。
一大批优质企业被全部划走,郫都面临一无载体,二无优质企业的发展困境,全县工业陷入低谷,干部群众的情绪也陷入低谷。“高新西区被划走,就像自家的孩子被别人抱走了!”一位郫都老工业人深刻地领悟当时失去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