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的眼中,一般只看得见两种孩子,一是别人家的学霸孩子,二是让自己又笑又气的亲生孩子。当然了,和学霸作比较,打击自己孩子绝不是想父母们的本意,不过是想让自己娃娃能见贤思齐,向优秀靠拢罢了。
不知道你们在比较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学霸们都有超乎常人的专注力,而对比自己的孩子,“上课老是打白,搞小动作”、“娃娃还是多聪明,就是粗心,写字多一笔少一划的”、“做作业拖拉得很,说娃娃的时候他情绪还不好”……
学校老师口中常说的专注力是什么?自家孩子专注力不足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向学霸靠齐、提高孩子专注力?接下来就和大家聊一聊,你们可能只知道其一却不知其二的专注力~
专注力是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专注力是注意力的一种,指一个人专注于某一事情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严格来看,注意力是大范围的注意,是先天就有的;而专注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培养。
专注力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功能。认知活动包括听知觉、视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执行、反馈等活动。认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推动力正是专注力。
例如一个孩子要学会写字,必须专心看(视知觉)、专心听(听知觉)、专心练习(记忆、思维、反馈),才有可能在合理的时间内学会写字,在这个过程中,专注力是完成学会写字的重要基础,不然可能光是学会一个新字就要花上很久的时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儿童的专注力水平,是导致学习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的数据,全国小学招收新生1995.72万人,其中至少75%的儿童存在专注力不足的现象。由此可见,专注力不足不是个例,而是小学的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
专注力不足的原因是?
专注力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我把专注力投放到某件事上,专注地想或做;二是,我把专注力从某件事上转移;三是,我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件事上。我们更多以为专注力是第一种,因而只把孩子分神、粗心归因到专注力不足。
除此之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易发怒、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这些都是根据自我需求迅速移除和重新投放专注力没有做好的表现。
专注力不足发生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专注力后天是可以培养的,因而这里重点给大家分享一下后天因素以及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做法改变这些因素,从而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1、情绪和兴趣
当有很兴奋或者不开心的事情,这些让孩子情绪波动较大的事情发生时,孩子便很难专注;家长们常常抱怨孩子做作业需要催促,他们打游戏、看动画片时却非常积极主动,这是因为孩子对做作业没有兴趣,而游戏和动画片能引发孩子内心动力和兴趣,有了内在驱动力,孩子才能更专心。
2、教养方式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很多孩子专注力不够,其实是父母教育方式不太对造成的。比如,家长在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看到有错误的地方,就在旁边唠叨,“你看看你,怎么这么粗心呢,来把这里改过来”、“又错了,跟你说了多少遍了”……
这样的话语,第一会造成孩子情绪波动,无法保持专心;第二会让他产生畏难情绪,觉得自己怎么做都是错的,对学习丧失兴趣;第三孩子养成了做作业被监督的习惯,如果没有人不断提醒他要专心,他就会开始没写几行就开始玩别的。
提高专注力的方法有?
1、一次只做一件事
不要同时交代孩子做好几件事,而是把事情拆开来,一次要他做一件事。常常你催促孩子说,“作业写快点,写完了作文,再把数学计算题做了,待会儿得送你去画画班呢”,孩子一听这个铁定静不下心来做功课了,而且完成作业的质量也不会太好。
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现在开始的30分钟内请把语文作业写好,等写好之后我再告诉你要做哪门作业。事情单一、指令明确,孩子专注力才能不被分散。
2、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在平时辅导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经常会给孩子谈许多条件。比如,你在周六能把作业全部完成,周日就带你去游乐场。孩子做到了,家长则一定要履行诺言。相反,如果孩子周六自己不专心,拖延了一些作业在周日完成,却吵着要带他去游乐场,那么无论如何家长们要坚守住自己话语的重量,不带孩子去。不然,孩子就会觉得吵一下就可以获得好处,不用太在意规定。
看到这儿,大家是不是有些共鸣了呢。有多少次你没有稳住烦躁的心,催促孩子写作业写快点?有没有因为一时心情好答应了孩子认真学习的奖励却没有履行的?
专注力伴随孩子一生,幼时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长大出社会了也关系到孩子的人际交往关系。因此,家长们要重视和培养孩子后天的专注力,以上提到的两种方法都是家长可以在家里就做到的事,可以好好实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