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彩礼,大操大办、攀比摆谱,这些不良风气在农村确实习以为常的事情。人人都觉得,这样的风气需要改变,才能减轻每月因人情世故带来的经济负担。道理好懂,改变却不易。从古至今,红白喜事、人情往来的风俗已在农村扎根,沉重的乡土乡风、错综复杂的人情世故维系着村民们之间的情感,也让一些陈规陋习根深蒂固,改革很难一蹴而就。只有在农村中掀起一阵阵移风易俗之风,才可推开乡村振兴之门,走上通往小康生活的幸福大道。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之期,移风易俗面临着许多需要破解的挑战和难题,我们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得到适合农村本土的治理之道。 孟子曾说:“善教,民爱之。”社会治理说到底是人心的治理,吸取各地经验,开展柔性治理,才能将移风易俗工作真正深入人心。 首先,村两委要起好带头引导作用,从自身出发摒弃陋习,并对一些要大操大办喜事的村民加以劝导,帮助村民能转变观念,在可行的小范围内开展活动。切不可单纯依靠行政强力甚至蛮力阻止,这样一来,不仅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目的,更有可能适得其反,引起不必要的争执纠纷。 其次,村规民约在很大程度上能对村民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但在制定时,应通过征求意见、召开会议讨论等形式,听取村民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 最后,我们更要善于利用、发挥好基层自治力量,注重“情”“理”结合。充分利用好老人协会,让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能理解我们并帮助我们说服百姓支持移风易俗,从生活一点一滴开始改变,点滴积累带来质变。 移风易俗万万不可一刀切,村民的教化需时间,需用温暖的方式来感化他们。暖人心,齐聚心,才可能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上作出改变,移风易俗迈出了一大步,乡村振兴也将开启新征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