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97|评论: 0

[散文随笔] 汉阳柏泉人张三异捐俸集资建医圣祠 禺草号汉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4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幼熟听父辈说:河南南阳市有座“医圣祠”,系先祖禹木公(张三异)任职期间拿出俸禄组织商贾集资所建。如今八尺高的《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墓碑,也是禹木公亲笔书写镌刻后立的。碑上苍劲有力的大字,虽被后人用油漆涂描得不伦不类,仔细观看,从中不看出禹木公挥毫泼墨的功力。为了便于理解,在此,先简单介绍一下医圣张仲景,和他的生活时代背景。
《七哀诗》王粲(魏晋)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于野。
路有饥女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这首《七哀诗》深刻勾画出东汉末年时局动荡,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灾疫肆虐的情景,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被病魔吞噬,出现了十室九空的可怕现象......
   “自幼受到“不为良相,亦为名医”熏陶的张仲景,看到家乡父老缺医少药,生灵涂炭的惨状,便立志要做一名医生,救民众出水火。当得知古代扁鹊的事迹后,使他倍增学医的想法,故拜同乡张伯祖(是位名医)为师,潜心钻研医术。
                                    
  南阳医圣祠坐北朝南,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大门一对汉风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博大雄浑,金碧辉煌,巍峨壮观,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大门内十米许为张仲景墓;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庑;偏院有医圣井、医圣桥、素问亭、荷花池、历代名医塑像等,馆藏器具文物104件(套),古籍书刊文献1万余册,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曾多次拨款对南阳医圣祠进行修葺,现为南阳市区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之一。
据《宋校伤寒论述》、和唐甘伯宗《名医录》中记载:张仲景(150-154年,215—219年名机 字仲景。卒后111年即:东晋咸和五年(330年)为其建墓,镌刻《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碑立于墓前。后来墓冢和碑及碑具均没于耕野。一千三百年后,明崇祯五年(1632年),园丁掘井复得墓碑,遂恢复墓冢,并盖墓亭保护。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根据残碑修建墓冢、立碑、建享殿、过殿、厢房各三间,形成一定规模的医圣祠。另正殿塑医圣像,配祀药王孙思邈和神医华佗。
张仲景为人正直,痛恨追逐权势名利、不愿看到巫祝迷信伤其钱财之事。他虽官至长沙太守,仍然不忘治病救人。他一生传奇,留下书少故事多,仅凭一部《伤寒杂病论》有力穿透历史长河,使其传播、扬名、济世、救人,成为"道经千载更光辉"的一代医圣。
医圣祠东西长廊,分别镶嵌着《张仲景组画》、《历代名医评赞》、《历代名医画像》石刻,向世人展示祖国医学的发展史和为祖国医学作出卓著贡献的众多医学家。塑像后面紧接着的是六角碑亭,里面是中国领导人的一些题词。
  这位东汉医学家相当有名,写出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辩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这是中医理论灵魂;此书在“方剂学”上贡献同样巨大,可惜现在见到《伤寒论》仅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小部分,是禹木公次子张仲璜根据晋人王叔和(太医令)收集残簡汇集于《伤寒论》中,充实完善归纳而成。  “伤寒”在中国古代,是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我们现说的“伤寒病”。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所谓“人之伤放寒者则为热病”意思是说,凡是人受了风冷,就会患冷发热生病,认为一切发热的病,都是因受冷发生的,所以通称“伤寒”。因此“伤寒”二字,包括多种流行性热病。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也正是此义。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南阳府丞张禹木(三异)再次为其修墓,建祠、立碑新建享殿、过殿、厢房三间;并立高8尺新亲自为碑题字刻碑。抬头:“先生讳机字仲景举孝廉历湖广长沙太守著伤寒诸集 谥医圣 南阳人 ” 、正文:“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 、落款:“汉阳宗子三异大清顺治龙飞十有三年岁在丙申秋八月圆浚二日谷旦立”。使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保存至今。
  民间流传清顺治年间,南阳府丞张禹木(三异)建医圣祠、立碑的故事颇多,有几个不同的版本,现将与史料记载相同和在南阳地区广为流传的版本摘抄如下:
    话说清顺治年间,在南阳府有位孝子姓贺名字德的秀才,因其父长期卧病在床久病难愈,故字德不敢远离。他甚至打算放弃科考奔仕途,在家一心照料父亲。但家境每况愈下,过得相当拮据,实在是无计可施。这些年来虽傾其囊,访遍名医仍未能治好父亲的病,字德心中万般焦急寝食不安。一天二更十分,辗转难眠的字德,看着窗外静谧的夜空,斗转星移不知过了多久,朦胧中的他听到有人在喊:“贺秀才,秀才,你莫急,不出二月保能治好你父亲的病,不信,你跟我来。”字德揉揉睁不开的双眼,对着月光一看,喊他的是位长者,只见长者边说边往前走。就这样,鬼使神差般的字德,跟着长者步履阑珊来到一个荒芜的院坝,那衰败破旧的庭院,竟有半块残缺的墓碑石躺卧在草丛中,上面字迹仍依稀可见,石碑旁胡乱堆着几卷竹简。老者信步上前随手拾起一綑竹简道:“这能治你爹的病,拿去看看吧!”借着月光字德接过竹简展开一看,竹简上的古榴字实为犯难,勉强读完其中一小部分,正准备继续往下啃,老者毫不客气上前一把抓下竹简催促道:“够了,够用了……”字德着急跟着上前,往回一抓,此乃南柯一梦,但梦中所发生的事情清晰可见。字德根据梦中所读懂的内容,照着给父亲抓药、调理,嘿!真的不出二月,父亲的病就给治好了。
父亲问字德哪来的药方,字德将梦中的经过说了一遍,父亲这一问,使他想起梦中见到半块残碑,这难道是张仲景托梦于我……他越想越有理,为了不辜负医圣梦中所托,报答医圣赐方给父亲治病之恩,字德决心找回医圣张仲景荒废近百年的墓冢。
    字德根据梦中所走的路径,还真的来到那家荒芜的庭院,也见到那块残缺的墓碑,只是再没见旁边的那堆竹简。根据墓碑位置和史料断定,医圣的墓冢就在庭院内。贺秀才找到庭院主人黄员外,哪知,他刚道出自己的想法,黄员外忙打岔道:“你不用往下说了,岂有庭院中立他人之墓之理?要不然你把那荒芜庭院买去……”贺秀才虽找黄员外谈过几次,但结果都一样,情急之中想到新任府丞张禹木(张三异),俗话说一笔难写两个张字,或许张府丞是张仲景的后人?或许能帮此忙?他忐忑不安地来到府衙找到禹木公,没想到一拍即合。
其实禹木公早就知道医圣张仲景是涅阳人(今河南邓州穰东镇张寨村),也了解史料上的所有记载,没想到其墓地会在府城内;苦于没详细位子,加上府衙事务众多繁忙,寻觅重修医圣祠的想法仅脑内,听到贺秀才的一番陈述(禀报)后,张府丞立即抽出时间,换上便装前往黄员外家拜访,并屈膝商讨收购庭院之事。几经周折,黄员外被张府丞真情所动,得知张府丞要拿出自己的俸禄,这才在售价上从优,也算为医圣祠作出的贡献。张府丞趁热打铁,积极动员南阳府城内的商贾、富珅,劝引他们积德行善乐善好施。资金落实到位后,事必躬亲,积极组织人力物力,破土动工修建医圣张仲景墓园。
经过几年下来的辛劳,终于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建筑告成。张府丞按照汉代礼仪,将墓冢修建成俯斗形,四角镶嵌石刻羊头,寓意吉祥如意。墓前立有张府丞亲笔所撰《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碑上那力透纸背的字迹,经历数百年的沧桑,仍完整保存至今。八尺高的黑色墓碑,屹立在大理石的墓基座上,格外庄严肃穆。

赞禹木公建医圣祠
长沙太守汉医圣,扬名伤寒杂病症。
目睹民众骨入野,恒帝无奈百姓恨。
老莱敬亲着衣斑,救世张机青出蓝。
湘灵鼓瑟小曲唱,偶送一剂老猿谈。

知恩图报兽脉人,特送神木棒一根
父病字德无策医,梦读竹简知病理。
不忘医圣赐良方,捉襟见肘愿难偿。
探知府丞也姓张,上堂拜见求帮忙。

拿出俸禄圣祠上,劝引商贾行善忙。
祭拜堂前香火旺,挥毫泼墨美名杨
日月飞逝海变田,香火绕梁万民念。
仲景医术誉神州,为民精神奋当先。


医圣1.png

医圣2.png

医圣祠.png
注:
1.张三异(1609—1691),字鲁如,号禹木,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清顺治戊子年(1648年),乡试名列榜首,己丑年(1649年)进士。
2.湘灵湘水之神,相传是舜两妃子娥皇和女英死于湘江所化。
3.张仲璜,字半玉,号别麓,顺治丙戌年(1646年)十二月三十日生—康熙乙未年(1715年)四月卒。(摘自光绪二十年三修《张氏家谱》)湖北省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三异次子。自幼聪颖好学,过目辄记。20岁左右,旁涉博览,下笔惊人,深为同乡学者熊伯龙、吴正治推重。他们曾说:“吾辈当让此人出一头地。”但是科考常常失利,最后以贡生选任中书舍人,改授广西梧州府丞。当时父亲年事已高,他不忍远离,推辞不赴任。在父亲勉励下,留下妻子侍奉老父,只身驱车上任。
仲景在桐柏山采药,遇一老者求诊,一摸系兽脉,老者自述千年古猿,一剂药后病除。老猿送千年古木,仲景制成古猿、万年两张琴,为桓帝诊治。
4南阳府丞张三异书写的碑文:《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