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204|评论: 2

[原创] 洋姜与中华文化

[复制链接]

2015年优秀网友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0-12-25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有自留地半亩余,以前种菜种棉花,后因离家有点远,浇水泼粪,多有不便,甚至还有人,顺手就摘辣椒扯包菜,后来也就懒得种了,任它荒了好几年,长满杂草,杂树大的都有海碗粗。
  去年父亲想种茶树,一家花了好几天,才把草木清光。
  今年呢,茶树没怎么长,倒是洋姜长了一些。
  趁着冬日暖阳,与母亲去挖回来,风干,切片,入坛,腌一阵,生吃也可,炒肉也可。
  挖着挖着,我就有点想偷懒了,思绪乱飘,放下锄头,掏出手机,查起洋姜的来历。
  原来,它原产北美,十七世纪传入欧洲,再入中国。
  妥妥的跟它名字一样,是洋货啊。
  十七世纪,即为明朝中后期,跟它差不多同时来的,还有红薯。
  红薯也叫番薯,并非中国土产,乃产南美,后由西班牙人传到菲律宾,奇货可居,不准出口。
  中国商人陈振龙陈经伦父子,冒着风险,偷运回国,先在福建等地种植,之后传遍全国,成为粮食的重要补充。
  灾荒年景,使无数人免成饿殍,完全不会有人觉得它是洋物,会吃坏中国人的肚子,会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而拒不食用。
  再往前千余年,汉朝通西域,引进苜蓿、葡萄等等等等,既使马匹猪羊膘肥体壮,又让庙堂江湖口水直流。
  司马迁将之载于《史记》,列为大功。
  更不要说丝绸之路,经济上互通有余,思想上互相借鉴。若那时各国的人,以邻为壑,觉得对方是来害自己的,恐怕,世界也不会发展得那么快,还在无边的蒙昧里,像虫子一样拱啊拱吧?
  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近代以来,西洋事物与思想之引进,远比古代为难。
  因为那时,中国强而自信啊。但到了清朝中后期,几场战争打下来,用鲁迅的话说,已经失掉自信力了。
  看见新鲜事物,首先想到的,不是快点拿来为己所用,使己强盛;
  而是畏畏缩缩地审视着,会不会害了自己,导致失去了先机,想通之后,再去追寻,已然望尘莫及。
  但,这其实并非特例。
  当年铁道往美国西部延伸,一节火车皮能运几十头牛马,牛仔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末日。不但是工作的丧失,更因他们的快意恩仇,杀人越货,随着文明的到来,而终将被约束。
  而很多人不知道,一根根电线杆插向乡村,一节节铁铁轨占用农田的时候,日本人同样也做出了激烈的反应。
  但多数人坦然接受了社会的进步,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方便;
  少数对抗者,最终发现,他们的抵抗,只是徒劳。
  他们被飞速发展的现实所抛弃,遗老遗少,绝非什么好听的词语。
  葡萄美酒夜光杯,洋姜洋芋碗中堆。
  白马寺里佛光盛,嫦娥五号太空飞。
  登高远望,看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来时路,有大曲折,有大波澜,更多的是自我的雍容大气,是对异质文明的包容与学习。
  真正的强者,固有满身肌肉,更关键的,是有强大的内心。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波哥谈古说今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0-12-25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冠名“洋”者,漂洋过海的舶来品,与崇洋媚外没有任何关系。比如“洋芋”,外国芋儿,改名“土豆”有些莫名其妙。“洋马”,外国人骑的马,改名“自行车”名不符实,因为不蹬车不会走。“洋灰”,外国石灰,改名水泥不知所云。“洋碱”,肥皂,区分中国的烧碱;“洋布”,相对中国的土布。其它诸如“洋火”、“洋枪”、“洋油”、“洋画”、“洋葱”、“洋瓷”、“洋人”、“洋镐”、“洋烛”、“洋钉”等等都易于理解,改名为火柴、钢枪、煤油、元葱、搪瓷、外国人、十字镐、蜡烛、铁钉反而没有原来的名称形象。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