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伏寺位于营山县木垭镇(原龙伏乡)耳岩村一社,据营山县志记载,龙伏寺修建于清康熙年间,又据清乾隆版县志记载,龙伏寺治东七十里,邑人司英傑(杰)募重建關帝廟(关帝庙)。三百多年来,龙伏寺几经修缮,人们仍然习惯称其为龙伏寺。龙伏寺坐北朝南,原为由正殿、下殿组成的四合院建筑,现仅存正殿,占地面积二百多平方米。正殿通宽17.8米,进深14.1米,通高6.5米,檐高3.6米。石头台基,高2.5米,穿斗式梁架,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正殿墙壁上有保存比较完好清代壁画。解放后龙伏寺曾改为龙伏小学的教室与宿舍,2000年后,龙伏小学搬迁到龙伏金龙街,龙伏寺由当地村民管理使用。 龙伏寺有个悠久的民间传说。传说很久以前,一条生性顽劣小龙来到营山地界游玩。小龙呼风唤雨,兴风作浪把营山的低洼地区淹没。洪水袭来,人们纷纷往地势较高的明德山上躲避,可是明德陈大寨山上有一只斑斓大虎横行。百姓寝食难安,日夜不宁。佛祖释迦牟尼得知后派弟子迦叶尊者和弥勒尊者前来降龙伏虎。迦叶尊者法力无边,略施法力就降伏了小龙,故称他为“降龙罗汉”。弥勒尊者带了一些食物给明德陈大寨山林中饥饿的老虎吃,念了几句咒语,这只老虎就被他降伏了,老虎成为他的坐骑,经常与他一起玩耍,故又称他为“伏虎罗汉”。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分别位列十八罗汉之十七位、十八位。从此后营山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人们为了纪念降龙罗汉与伏虎罗汉降龙伏虎的功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降伏小龙的耳岩村修建了龙伏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