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446|评论: 2

高义奎:火井出土大量汉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火井出土大量汉砖

高义奎

1964年,轰轰烈烈的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正在蓬勃开展。“农业学大寨”是当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号召。古话说:“上之化下如风之麾草”,领袖一声令下,全国闻风而动,上下总动员,一时间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到处都在战天斗地,改土造田,坡地改梯地,梯地变良田,真是热火朝天,轰轰烈烈。看,山坡地坎,屋外墙上,到处都是石灰浆书写的醒目大标语:“学大寨,赶大寨”、“掀起农业学大寨新高潮”……。
大寨是今之山西省昔阳县大寨镇的大寨村(“大寨大队”)。当年,大寨人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硬将“七沟八梁一面坡”变成高产稳产的“海绵田”,成为当时人与恶劣自然条件抗争的典范。被树成“战天斗地,改土造田”的全国红旗,一曲“学习大寨呀赶大寨,大寨精神放光彩……”高昂的赞歌,响彻长城内外,传遍大江南北。后来,大寨大队的党支部书记陈永贵还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呢!
这年冬天的一个早晨,火井公社八大队一中队生产队(今之高场社区11组)队长王国贵天刚亮就叫社员们打早工了。喊了半天,才有人陆陆续续来到擂鼓岗的地头。擂鼓岗就在郑家坝南边,是个不高的小丘。那时农村社员打早工,要求做一哨活路,挣几个“工分”(当时,社员劳动计酬是“评工计分”,每年到年底决算时,凭劳动“工分”的多少分得口粮),才回家吃早饭。
王队长领着社员们正在擂鼓岗改土造田。忽然,有人在深挖土地时,刨出一块大砖。接着又有人刨出同样的大砖。不一会儿,有许多人都挖出了不少灰黑色的大砖。刚开始时,人们都不以为然。后来,大砖越挖越多,有的便开始把挖出的砖往自家拿。王队长大声喊;“快挖地啊!不要去拿砖。不然,评工分时要扣工分哟!”稍顿片刻,突然有人大声说:“今早晨的工分我不求了!”接着又有人说:“对,不要工分了”、“我不要工分了”、“我也不要工分了!”就这样,大家没听王队长的招呼,一边说一边挖砖,并往自己家里背砖。在场干活的社员们大都投入到挖砖、背砖的活动中。那时,社员们家里都很穷,挖到了这样不出钱的大砖,谁不想拿回去砌墙壁,垒猪圈?不拿白不拿。这天早晨,集体打早工,转眼间成了大家忙着挖砖,背砖回家。如社员李明成、李明举、李明玉、郑环均、郑还松,等等,都背了许多砖回家去,有的用来砌壁头,有的拿来垒猪圈……。由于挖到的砖每块都有二三十斤重,上面还有明显的特殊花纹,跟现在的砖大不相同,因此,人们都叫它“蛮砖”。后来(2002年),我和胡守忠先生在调查古火井历史时,具体去搜集、考证、查看、比量、称重……结果,这些蛮砖形状有别,有等腰梯形体,上底长26.5厘米,下底长32.5厘米,高30厘米,厚8.5厘米,上底和下底侧面均有菱形图案;有长方体。长41.5厘米,宽17厘米,厚8.5厘米,长的一边侧面有菱形图案;还有多种尺寸不一的长方体,有的长30厘米,宽26厘米,厚7.2厘米;有的长32.6厘米,宽17厘米,厚7.2厘米,等等。当时(2002年),擂鼓岗附近的郑还均、郑还松、李明成、李明举等人家中还各自保存许多蛮砖(大多砌成墙壁)。后来,我和胡宋忠先生背着这样的蛮砖进城找专家鉴定,经邛崃市文物部门的专家鉴定(根据砖面的花纹)为汉代古砖,即“汉砖”。同时出土的还有成串的方孔铜钱(俗称“小钱”),不过大都锈坏,只有少数尚完好。当时,李明成仍保存有这样的五铢钱(已交胡守忠保管),上面有“五铢”二字清晰可辨。据考证,这种“五铢钱”,始铸于汉武帝元狞五年(公元前118年)。这些精致的汉砖和五铢钱的出土,证明汉代火井镇盐井溪下游的郑家坝一带,因有盐井产盐,更有“引井火(天然气)煮盐”之便利而经济比较繁荣,因而出现不少煮盐致富的巨富人家。后来,改革开放,当地人家都逐渐富起来,许多人家都将当年背回家的蛮砖换成了新砖。至今,高桂蓉家还保存有几块有特殊图像的汉砖,李明成家几间房子的半腰装壁头都是当年所挖的古老汉砖砌成。
火井有古老的传说。在场镇西面距盐井溪下游约300米处,今属高场社区郑家坝附近,相传,古时这里是一片荒滩,当时有人意外发现地下有盐水往上冒,于是将盐水放入锅中煎熬而得少许盐巴。熬盐者即在此处掘井取盐水,并发现井越深的水熬得盐越多,故挖井深达数丈。于是众人效仿,先后在附近一共挖了六口井,呈六角形排开,故称为“六角井”。这六口井其中有一口最深。有一天,电闪雷鸣之后,井中突然冒出火来,火焰高达好几丈。民间称之为“神火”。到了汉末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亲临视察火井,并且,指导当地百姓“刳竹筒以导气,引井火以煮盐”。使古火井盐业发达,繁荣兴旺,群众深得其利。
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汉时期,火井就利用天然气熬盐,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地方。
一、现有最早文字可考的是,西汉文学家扬雄(生于公元前53年,卒于公元18年,字子云,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在《蜀王本纪》中记载:“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六十余丈……井上煮盐”(摘自1992年四川大学编辑出版的《巴蜀古城邛崃》第152页《利用“井火“世界第一》)。
二、西晋人张华(232——300年)撰《博物志》载:“临邛火井一所,从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武侯往视之后,火转旺……今不复燃也。”   
三、唐代李吉甫之《元和郡县志》(成书于元和八年,即813年)载:“邛州火井,广五尺、深三丈,在临邛县南一百里”。
四、清嘉庆《邛州志》载:“火井在云台山五里,火自井出,周围有灶数十,居民各以竹刳其中,引火至灶,锅滚而竹不燃。观者不敢近前,盖井火时一喷,辄及数丈。不用时以物盖之,用时去盖,投火少许,即腾腾焰上至井。近井数十家,擅其利云。”
五、清嘉庆《邛州志》又载:“黄盐溪,州西六十五里,旧多盐井,引火井火煮之,其盐色黄,故名”。
另有今人张永春,经多方考证后在1987年撰文《临邛:世界上最先使用天然气》(见1987年《邛崃文史资料》第一辑)中确认:“现今邛崃县的火井镇,即是古临邛县开发使用天然气的处所,它是确凿的历史见证。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在该处建置火井县,……后因天然气减少才撤销。但是,火井始终归邛崃县管辖。那里的天然气今虽衰竭,然而火井地名并未消失,故井尚有遗址可辨。”
还有今人骆奇南著文《邛崃天然气,谱写新篇章》(见1991年《邛崃文史资料》第五辑)中写道:“邛崃古代因境内拥有能取火煮盐的火井,故历史上曾长期以火井为地名设镇置县。早在北周时期(557——581年)就曾在火井江上游取井火煮盐的地方设置火井镇。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又将火井镇升为火井县,直至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才撤销,置县达668年之久。直到而今,仍在该地设置火井镇。”
从以上例证可以说明,火井先民们最早发现利用天然气煮盐的第一口“火井”遗址,就在今之邛崃市火井镇郑家坝老地名六角井的地方。
今之火井繁荣富庶,清澈的盐井溪穿场而过。岁月流逝,沧桑巨变,历史的尘埃湮没了六角井。延至2003年10月,以李新生、高奇龙、胡守忠等人组成了“恢复古火井筹备委员会”。他们没有分文报酬,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在郑家坝古六角井处恢复了汉代古火井。其时,特别聘请火井著名石匠张玉强,专门从几里远的倒钟河坝采来巨大石料,建了一座雄伟的整块红砂石汉代古火井纪念碑。又特请邛崃书法家陈炽昌先生写了碑正面的“汉代古火井”五个古朴大字,名山书法家吴洪武先生书写了碑侧面的“世界第一井”草书。在安放纪念碑时,为了保证安全,还特地请邛崃机修队魏志良(火井人)的起重机前来起吊安装。另外,还特地购买了新砖换下李明举家墙壁上当地出土的有特殊花纹的汉砖砌了一口六角形的直径三尺的古火井,以示恢复汉代之“火井”。火井镇政府于2005年3月10 日,特地举行了盛大的“汉代古火井”纪念碑揭幕典礼暨火井首届“圣火会”开幕仪式。“圣火会”八方来宾,万人参会,规模宏大,热闹非常。由此,先后引来各路专家学者对火井的文物古迹,及其古老的文化底蕴进行了深入发掘和探究,以及多家媒体记者竞相报道,2006年,甚至吸引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专程前来拍摄了《火井底蕴》的专题片。2007年火井成功申报 “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5月23日,第九届中国大世纪采风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宣布通过四川省邛崃市火井镇申报“中国文化旅游名镇”。2017年秋,中央电视台又专程来火井拍摄电视专题片《中国影像方志·邛崃》,拍了“古火井祭祀活动”、“古火井篝火晚会”、“古火井煮盐”等丰富精彩的专题内容,以纪念世界第一天然气井——古火井。
但是,开发火井旅游后继乏力,至今没有下文,辜负了广大群众的殷切期望,埋没了火井宝贵的旅游资源,真是遗憾,实在可惜,思之令人痛心。
【附】1964年在汉代古“火井”遗址“六角井”附近出土的部份汉砖和五铢钱影印图如下: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0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1-1-5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老师,上述两张图是火井出土的吗?

 楼主| 发表于 2021-1-6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上面是火井于1964 年“农业学大寨”时出土的汉砖和五铢钱的照片。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