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287|评论: 2

[第一时间] 中纪委曝光最“懒政”市委书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午10点起床 下午约老板打牌

潇湘晨报
发布时间:01-0211:46潇湘晨报官方百家号





詹顺舟,1966 年 9 月出生,1990 年 6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 年 6 月参加工作。曾任甘肃省玉门市(县级市)市长,酒泉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政府秘书长,酒泉市副市长、玉门市委书记,酒泉市副市长、敦煌市委书记,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兼省文化博览局副局长。

2019 年 2 月 21 日,经甘肃省委批准,省纪委监委对詹顺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立案审查调查,并对其采取留置措施。8 月 13 日,经甘肃省委批准,决定给予詹顺舟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

2020 年 12 月 18 日,甘肃省白银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詹顺舟犯受贿罪,受贿数额折合人民币 4780.66 万元,以及美元 52.8 万元、欧元 1 万元、港币 87 万元,数额特别巨大,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 100 万元,扣押在案的赃款赃物,判决依法没收,上缴国库。詹顺舟当庭认罪服判。


詹顺舟的忏悔书首页。

29 岁被破格提拔为副县级领导干部,36 岁被任命为酒泉玉门市市长,成为当时全省最年轻的市县长。一个本应有着大好前途的领导干部,何以步步沉沦至此?

理想"抛荒",党性不纯

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多由他人代笔,开始迷信"烧头香"

每年的夏季,正是敦煌的旅游旺季。在案发前,詹顺舟每逢此时最为忙碌,整治环境、绿化造景、培训人员、协助布展,全力备战文博会。这时,敦煌和他都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而现在的詹顺舟,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组织赐予他的大好发展平台,脱去光鲜亮丽的"外衣",只能在牢狱中反思自省,深刻忏悔。

为什么入党?为什么从政?这是每个党员干部从一开始就应该思考并时时自省的问题。回顾詹顺舟的从政经历,他曾经也做了一些工作, 但与其他党员领导干部不同的是,他努力奋斗的初衷和动机更多是为了自己的名和利,而不是党的事业和群众的利益,立志做大官而不是做大事。

1990 年,从兰州大学毕业的詹顺舟顺利参加了工作,在兰州十年,从兰州市到省直部门,基本都是从事文字材料工作。写材料是苦差事,但能锻炼人。詹顺舟认为,机关工作要想出人头地,被领导赏识,只有干别人不愿干和干不好的事才有希望。

在詹顺舟的努力下,1994 年他被提拔为省经济协作办公室副主任科员,并兼任下属协通公司董事长。后因单位没人写材料又被调回省经协机关,并于 1996 年 4 月被破格提拔为副处长。

2000 年,詹顺舟不甘心在省直机关"爬格子",希望有更大的平台,便争取到酒泉挂职。刚到酒泉一年,他主导引进落地企业几十家,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几千万元,得到酒泉市县两级领导干部的赏识和肯定,并动员他留下。

留任的詹顺舟很快于 2002 年 9 月当选为玉门市市长,成为当时全省最年轻的市县长。2006 年詹顺舟调任酒泉市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2009 年,他再次回到玉门,任市委书记。詹顺舟对自己在玉门的政绩很认可:"我在玉门两进两出,当了一回市长,当了一回书记。当市长搬了一座城,新建了一座城市。当书记建了 100 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厂,给玉门市的发展还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的。"

2012 年 12 月,詹顺舟担任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等建设的推进,敦煌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组织把这样一副重担交给他,对其抱有极大的信任和期待。

然而随着职务晋升,本应心怀对党、对组织的感恩之情,踏踏实实、干干净净干事创业的詹顺舟,却放松了政治学习和党性修养。在"两学一做"等学习教育中,其交流文章、党课讲义、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多为他人代笔,党性分析报告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剖析问题遮遮掩掩不触及思想灵魂。随着地位提升、权力增大,特别是担任酒泉市政府秘书长之后,他不再思考当官为什么、干什么,而是想着官还能当多大、当多久。在与办案人员的谈话中,詹顺舟直言不讳:"我所有的人生积累,所有的准备,所有的学习和努力,都是为了做官。"

理想信念的领地严重"抛荒",内心空虚的詹顺舟开始在封建迷信等腐朽思想中寻求精神寄托。在担任敦煌市委书记期间,每年除夕,詹顺舟都以"检查安保工作"为由,到敦煌雷音寺"烧头香";正月十五,会雷打不动地再次到雷音寺烧香、拜佛、许愿。

2015 年之后他自认为"仕途不顺",工作压力大,加之有人举报,省纪委两次找他函询,关键时刻不信组织信鬼神,詹顺舟问计于研究周易八卦的同学,同学说他"犯小人",指点他随身携带"五帝钱",佩戴观音吊坠,就能"消灾避祸"。荒谬的是,詹顺舟就是带着这两样东西进的留置点。

"没有正确的信仰作支撑,很容易在前进的征程上迷失方向和自我。"这是詹顺舟得出的血泪教训。他之所以一错再错,给自己挖了一个又一个大坑,根本原因就是放松了自身的党性修养和锤炼,没有上好思想入党这个共产党员终身必修的政治课,关键时刻动摇了理想信念根基。

立场摇摆,为官欲商

面对一次挫败和一句批评便心灰意冷,想辞官经商

理论学习不扎实,导致政治上不坚定,加上偏激的性格与自负的心态,让詹顺舟在面对顺境时居功自大,遇到一点挫折就心猿意马、怨天尤人,在大是大非面前,站不稳立场,辨不清方向,最终犯了无可挽回的错误。

在詹顺舟的蜕变过程中,有两个重要节点不能不提。第一个是在 2006 年。那年 5 月,詹顺舟由玉门市长调任酒泉市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3 个月后,酒泉市举行市委常委换届,詹顺舟满心以为自己肯定能选上常委,结果却未能如愿。想要仕途上更进一步的詹顺舟对此意志消沉,怨气满腹。有朋友趁机劝他下海经商,他有些心动,但又心有不甘。于是一有时间就与私企老板接触,吃喝玩乐,灯红酒绿,就像换了个人,全然忘记了纪律规矩。

"他这个人很偏激,看待问题总是从个人出发,凭个人感觉,加上他很自负,又有很强的权力欲,所以不能客观看待组织的人事安排。"办案人员说。

第二个节点是在 2016 年 4 月,作为敦煌市委书记的詹顺舟加紧筹备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时任甘肃省主要领导到敦煌视察后,当众批评了他,让他觉得受到当头痛击。于是他又故态复萌,想到下海经商,准备办完文博会就申请调回兰州,办病退。 自认为仕途无望的他自此开始疯狂敛财,以前不收的钱收了,过去不拿的钱也拿了,彻底"破罐子破摔",他的巨额贿赂近一半都是在此后收受的。

詹顺舟何以对经商念念不忘?其背后也有两段经历。

16 岁那年,考上重点中学的詹顺舟迫于家中经济困窘,弃学经商,开始贩虾卖鱼,当时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挣大钱,买条动力船在长江上跑运输,当"船老大"。没想到刚攒了两万多元,贩运一批甲鱼到外省时就惨遭打劫。"经商梦"破灭的他只好投奔远房亲戚,寄人篱下,读高中考大学。

1994 年,在省经协办下属公司兼任董事长的詹顺舟,给单位创造了不错的效益,省经协办一次性奖给詹顺舟 6.6 万元,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对两段经商经历念念不忘、自视有经商头脑的詹顺舟,长期在为官从政和下海经商之间摇摆不定,面对一次升迁未能如愿和省领导个人一句批评便意志消沉,抛初心、弃使命,利用手中权力敛财,为经商当老板做准备,毫无政治定力、政治立场可言。

詹顺舟自我剖析道:"青少年时期经历的磨难,造就了我危机心理重,凡事决策前都要做最坏的打算;两段经商的经历,在我此后仕途不顺或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下海经商的念头就会占上风。"

詹顺舟收受的贿赂中,很大一部分是帮老板赚钱分得的"利润"。他坦言:"帮老板赚钱让我有一种成就感,自己没当成老板么,人啊,有时候把理想变成现实,就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为了满足这种"成就感",詹顺舟把商品交换原则带入党内政治生活,把手中的权力当成疯狂敛财的工具,奉行"办事就收钱,收钱就办事"的原则。

当官发财,应为两道。这是党员领导干部应遵守的最起码的政治规矩。詹顺舟既想当官,靠组织给予的发展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在遇到挫折时,又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敛财,为下海经商铺路打基础,企图名利双收,不劳而获。正是政治上的投机和经济上的贪婪,驱使着他一步一步偏离正道,走向深渊。

底线失守,享乐奢靡

被商人老板"温水煮青蛙式"围猎,贪图享乐、玩物丧志,逐步蜕化变质

"新鞋踩泥"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慎始慎初的重要性。参加工作后的一段时期内,詹顺舟也能够严于律己,洁身自好,但在不法商人的围猎下,在不良思想影响下,放弃了原则立场,没有坚守住"第一次"。

刚工作时,即便是一张购物卡詹顺舟也要推辞、思量半天,事后还要想着以何种方式再偿还人家。然而,随着权力越来越大,围在身边的商人老板越来越多,在这些人的吹捧和鼓动下,詹顺舟开始走向享乐奢靡的道路。当其认为"仕途不顺"后,更进一步沉沦于物欲和贪念中寻求安慰。

"从农村一路走来,经历那么多的艰难困苦,等过上了好日子,自己掌权了,就把那些忘了,慢慢地自己就变了,变化于无形之中。"詹顺舟忏悔道,到后来,几十万、上百万乃至几百万的巨额贿赂他都欣然接受。尤其令人震惊的是,党的十八大后他仍不收敛、不知止,反而变本加厉,共收受 30 人贿赂 3600 余万元,其中 2016 年 6 月一次受贿数额即达 800 万元。


詹顺舟收受的部分现金。

甘于被围猎后,詹顺舟心中开始有了"一杆秤",不过这个"秤"不是称自己的职责,而是用来称自己的经济收益。他会按照不同工程项目的获利比例,心中盘算定下收钱的数目,如果哪个老板送的少了,他会以不同方式进行暗示,或者干脆当时推托不收,事后再找机会索要,直至达到心中预期为止。某老板在詹顺舟的帮助下,承揽了敦煌市数个工程,获利颇丰。他连续几次给詹顺舟送去几十万元,詹顺舟都以"你先放着""以后再说"等借口推辞了,过了一年多,詹顺舟以买房缺钱为由,一次向他索要 230 万元。

詹顺舟有两大爱好。一好玉石,经过多年的"把玩",詹顺舟自诩是懂玉的行家,商人老板和干部送来的玉他先自己鉴定,认为好的才收,不好的就当场退回去,让对方重新购买,或者明示到他指定的店铺去买,当然最后的结果是,购玉的钱辗转腾挪进了他的口袋。二好打麻将,对此老板们自然"心领神会",争相陪着打牌,变相输送利益,詹顺舟则"只赢不输",欣然接受。为了提高效率,他有时会一晚上安排两个甚至几个麻将场,把这个桌子上的钱扫光后,赶到另一个场子接着"捞金"。


詹顺舟收受的部分玉石。

谈及这些爱好,詹顺舟说:"我一开始是没有什么爱好的,都是老板培养起来的,一开始人家跟你一块玩,给你送点小东西,玩着玩着就上瘾了,和商人老板也成了朋友,最后越套越深,就像‘温水煮青蛙’。"

成由勤俭败由奢。詹顺舟儿时家境贫寒,在他的记忆中,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捡粪挖野菜、喂猪养鸭、到县城卖菜中度过的。刚走上工作岗位以及刚结婚那些年,詹顺舟生活节俭、平淡,一斤六元的水果嫌贵只称四两,婚后两年妻子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买过。

随着职务的升迁、地位的提高,詹顺舟的生活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 2006 年"提拔失败"后,他和一些商人老板混到一起,耳濡目染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特权思想滋生蔓延。他热衷穿高档服装、戴名贵手表,将一名房地产老板送的两套房子打通居住,面积近 350 平方米,装修十分豪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仍多次乘坐飞机头等舱,配备超标准公务用车,超面积使用办公用房,多次接受私企老板安排的旅游、宴请等。

正所谓"玩物丧志",詹顺舟不再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工作上,在担任敦煌市委书记的后期,除了有重要会议、重要活动或出差, 他日常的工作状态是上午睡到十点左右起床,下午约老板打牌吃饭,晚上十点以后才开始批阅文件、安排工作,一些工作抓得松松垮垮、敷衍了事。在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中,敦煌被查出的胡鑫黑社会性质组织案,是公安部挂牌督办的全国 22 起重大涉黑案件之一,其中有 4 名副县级干部充当"保护伞",该案正是发生在詹顺舟主政敦煌期间。

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偏一尺。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导致行为上不断失范越轨,在各种错误观念的侵蚀和商人老板的围猎下,最后詹顺舟彻底突破了道德底线和纪法红线,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污染了社会风气。

心存侥幸,背弃忠诚

认为反腐的"雨点"落不到自己头上,为逃避监督指使他人千里运钞藏匿赃款

詹顺舟之所以在反腐败高压态势下仍不收敛不收手,除了仕途失意、自我放逐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存侥幸,认为反腐的"雨点"落不到自己头上,自己会成为"漏网之鱼";认为反腐的力度会减弱,节奏会放缓,"风头"会过去,"大环境"会越来越宽松。

侥幸心和敬畏心是一对矛盾体,侥幸心理越大越强,敬畏之心就会越小越弱,就越容易破规逾矩,詹顺舟就是实例。

为逃避监督,在隐匿非法所得、对抗组织审查调查上,詹顺舟可以说是挖空心思,费尽心机。早在 2007 年,他就在一名浙江籍老板的劝说下为妻子办了假身份证,借此来存储、转移赃款。他还将收受的非法所得存放在发小、妻子朋友、岳母、特定关系人等名下,或投资到股市、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私营企业等"以钱生钱",甚至将库房钥匙和房产、借贷、投资凭证等也存放在朋友家的保险柜里。

身在杭州的詹顺舟发小,是帮助其隐匿赃款的重要人物,2014 年至 2016 年,其向发小转移财物达 3200 多万元。出于"安全"考虑,除少量资金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处理,詹顺舟先后 4 次安排自己的司机或行贿老板开车,每次拉着 500 万元到 800 万元不等的现金,送到数千公里之外的杭州交于发小,共计 2700 万元。为了做得隐秘不留痕迹,每次都是他与司机、老板、发小单线联系,指定交钱、收钱地点,频繁更换行车路线和接头地点,上演现实版的"谍战剧"。

2014 年 1 月至 2017 年 2 月,省纪委 3 次就信访反映詹顺舟违规提拔使用干部、收受他人好处费、为他人在承揽工程方面提供帮助等问题进行函询,但詹顺舟每次都隐瞒事实、避重就轻,寻找理由、推卸责任,意图蒙混过关,最终放弃了组织给予的挽救机会。

在后来的谈话中,詹顺舟悔恨地说:"我一直存在一种侥幸心理,开始的时候想着找组织去自首,但是一想,只要自首这一切奋斗就归零了,不甘心,万一组织上查不着呢?后来就想着给自己脱罪,能少说点就少说点,现在想想真后悔,组织给了我那么多机会,我都没有珍惜。"

世上没有后悔药,人生没有回头路。直到审查调查后期,詹顺舟才彻底醒悟,但为时已晚。在被留置期间,他一遍又一遍认真学习党章,一遍又一遍对照党章深刻反思反省,并把总纲部分背诵、默写了下来,以表达自己痛彻心扉的忏悔。

铁的事实和血的教训表明,"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侥幸"之路走不通走不远;更表明,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的决心坚如磐石,意志坚不可摧,力度不会减,节奏不会松,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党员干部要彻底摒弃侥幸心理,敬畏党纪国法,牢记党纪国法是带电的高压线,时刻把纪律刻在心上,严格依规依纪依法办事,使铁的纪律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刘一霖 方弈霏)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1-1-2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节日荐书② :名人笔下的成都 政务:

[size=0.24][size=0.12]1 14:58

[size=0.19]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size=0.19]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size=0.19]李白对成都的真情流露并非空穴来风,自古成都,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地理空间得天独厚、人文资源星罗棋布。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在《唐五代时期之成都》中也说,成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几个历数千年而繁荣不衰的都市之一。
[size=0.19]从李冰、文翁、司马相如,到扬雄、李白、杜甫,再到巴金、郭沫若、李劼人……成都的奇观绝景,一草一木,一丘一壑,让古今中外的骚文墨客,窥奇吐芒,声流文畅。从建城变迁、名胜古迹,到风物人情、蜀学传承,打开一扇了解成都之门。
[size=0.19]古今中外,名人眼中的成都,你知道多少?
[size=0.19]今日,小布又来荐书啦!
[size=0.19]主题是:名人笔下的成都。
[size=0.19]↓↓↓
[size=0.19]“九天开出一成都”
[size=0.19]建城发展
[size=0.19]天府之国
[size=0.19]扬雄,西汉文学家、学者,今四川成都人。他的《蜀都赋》,通篇以成都为描写对象,涉及到成都的山川、地理、人文、风俗、物产、集市等。扬雄以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感,文采飞动地向天下人介绍“天府之国”的富饶与独特。
[size=0.19]《蜀都赋》中有很多生僻字,都是汉代成都版图上丰富生长的各色物种。肥沃的水土滋养着天府之国的鸟兽虫鱼,也孕育着热情生动的蜀地人民,乐现进取的文化精神代代相传,这是成都能创造多个世界第一、中国第一,能并称“扬一益二”,在唐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文化重要枢纽的渊源。
[size=0.19]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坐拥“不知饥馑、水旱从人”的地理条件,物质充裕、生活悠闲,形成了优游享乐的民风民俗。扬雄笔下,汉代成都在迎春送冬之际,城内的大户人家会选个良辰吉日到江边观鱼,并在江边摆出盛大的酒席,一时间群贤毕至、高朋满座,觥筹交错之间,丝竹管弦齐鸣,乐音声声、舞姿翩跹,引得众人围观,万人空巷,场面十分壮观。
[size=0.19]蜀人好逸乐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 且更盛于汉代。这也是成都作为一座以慢生活闻名的大都市, 打造美食之都、音乐之都、旅游名城、文创名城、赛事名城等的历史基因。
[size=0.19]别号
[size=0.19]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蜀王本纪》 记载开明王“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研究称成都之名来自“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两千多年来,成都城名未曾更改,城址未曾迁移,这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也罕见。
[size=0.19]“成都”二字本身就承载了斑驳而绚烂的故事。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李劼人,对成都的“别号”追根溯源,介绍了“蓉城”的来源。
[size=0.19]木芙蓉在成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文化渊源。第一个大规模种植芙蓉的是后蜀主孟昶,他为花蕊夫人在城墙上遍种芙蓉,深秋时节,芙蓉凌霜绽放,如锦缎,如云霞,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成都却是个幽静的花城,这动人的故事为芙蓉更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直到现在,成都人仍对芙蓉有着深深的情结,它不单是一树的花香,更是一种传承和见证,后来也被确定为成都的市花。
[size=0.19]除此之外,成都还有其他别称。到了汉代,成都织锦闻名天下,盛况空前,政府特设锦官专门管理,由此得名“锦城”“锦官城”。每一个别称,都记载着成都建城以及发展的历史,当我们喃响念起,仿佛召唤着这个城市的集体记忆。
[size=0.19]“锦江春色来天地”
[size=0.19]名胜古迹
[size=0.19]万里桥
[size=0.19]《华阳国志》载:“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南渡流江曰万里桥”,这座位于成都南郊的历史名桥见证了蜀都的繁华与落寞,是成都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size=0.19]古往今来,万里桥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明星。诗圣杜甫客居成都期间,《狂夫》 诗写道,“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女诗人薛涛晚年也暂住此处,作《和郭员外题万里桥》诗云:“万里桥头独越吟,知凭文字写愁心”;张籍到成都游览,作《成都曲》:“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陆游在成都多年,写到万里桥的诗就有好几首,如“成都城南万里桥,芦根平末风萧萧”“雕鞍送客双流驿,银烛看花万里桥”“万里桥边带夕阳,隔江渔市似清湘”等。
[size=0.19]在历代文人的诗赋里,万里桥作为市井生活场所频繁“出镜”,人生的离合悲欢、仕途的得意失意,都镌刻在万里桥的每个缝隙中。它就静立在时光里,见证着成都的旧颜新貌和飞速发展,也将成为今日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历史元素。
[size=0.19]杜甫草堂
[size=0.19]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毗邻浣花溪而建,在历史沉浮中屡废屡兴。
[size=0.19]明代政治家、文学家杨廷和在《重修杜工部草堂记》中,较为详实地记录了草堂重修后的格局及布景。在杨廷和的描绘中,我们不难看到草堂当时宏丽而雅致的景象:建筑精巧、错落有致;游人众多,门庭若市;流水淙淙,杨柳依依。这篇文章也为后世修缮草堂提供了重要参照,今天的草堂在大修大建中还保持着当时的部分格局,前堂后院,东穿花径,西凭水槛,亭、台、池、榭点綴相映,别是一番风光。
[size=0.19]草堂之魂自然在于杜甫,而杜甫之魂是什么?不少人认为是他臻于极致的诗歌成就,杨廷和则认为不仅在其“为诗”,更在其“为人”忠信、质朴、心怀天下。杜甫身居草屋,境遇穷困,仍忧国优民,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size=0.19]杜甫与草堂相融相成,当我们身临其境,便能更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情操和精神风貌,草堂也以特有的文化内涵滋养了成都的人文气质,在千年的光阴明灭中显得越发珍贵。
[size=0.19]“女郎剪下鸳鸯锦”
[size=0.19]风物人情
[size=0.19]邛竹
[size=0.19]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在《邛竹杖赋》中,用邛竹杖比喻自己,希望能够制成手杖,献给贤者,寄托自己匡时济世的仕途准则和宁折不屈的人格追求。
[size=0.19]邛竹又名石竹、罗汉竹、筇竹,杆节隆起、形态奇特,产于四川邛崃。早在2000多年前,蜀人就已经用邛竹生产出具有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的邛竹杖,并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传到西城各国。精美的竹杖与蜀布引起了汉武帝对西南地区的好奇,想要找寻蜀地与西域交往的路线,于是后来便有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历。
[size=0.19]邛竹刚直方正,深得文人墨客喜爱,是文人品行与操守的象征。杜甫、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有很多作品称赞邛竹,因此邛竹有“文人至宝,商贾奇货”的极高评价。邛竹杖作为成都历史上首次走出国门的产品,其方便实用、美观大方的特质也展示着天府文化的创新与优雅。
[size=0.19]树木
[size=0.19]1940年初夏,现当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到成都工作,至1945年9月离开,一共在成都经历了5个春夏。适逢当时朱自清也在成都。成都树木枝繁叶茂给外来的客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自清先生写成都,也提到“成都旧宅于门前就常裁得有一株泡桐树或黄桷树,粗而且大,往往叫人只见树,不见屋,更不见门洞儿。”(《成都诗》)叶圣陶更是专门写了篇动情的文字《谈成都的树木》,来表达对成都树木的情感。
[size=0.19]“城春草木深”,木石无情人有情。叶圣陶谈起住在茶店子那了几年,喜欢田间道旁的老树,仿佛是无言的朋友,可以一起感悟人生,静听风月。成都的树木静穆在千百年的风雨之中,点缀着城市,也守卫着城市。
[size=0.19]成都气候湿润,适宜各类植物生长,如今“川西林盘”的打造,“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人森林”,不仅提升了城市生活美学,也成为城市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示范,再现成都“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的胜景。
[size=0.19]“庠序千秋播德馨”
[size=0.19]蜀学传承
[size=0.19]华阳国志
[size=0.19]东晋史学家常璩编纂的《华阳国志》, 又名《华阳国记》,是中国最早的地方志专著。
[size=0.19]《华阳国志》贯穿了“大一统”思想。巴蜀地势易守难攻,且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一直都是权谋者妄图割据分裂的最佳选择。常璩则认为,蜀地与中原密不可分,有着亲密的姻亲关系,夏、商、周时期,巴蜀为中原统一协力同盟,这些都是蜀地与中原唇齿相依的历史记忆。
[size=0.19]《华阳国志》除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外,更深层地诠释了追求和谐稳定的“大一统”思想,这便是历代史学家推崇备的原因。
[size=0.19]成都画坛
[size=0.19]李之纯在《大圣慈寺画记》中,开篇极言大慈寺壁画之多之美,“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这也是古今名人对大慈寺壁画的一致评价。
[size=0.19]范成大在任成都知府期间作《成都古寺名笔记》,曾详细记载了大慈寺中每间佛堂、殿阁的壁画情况。这些壁画算得上一时绝艺,格人神妙,苏轼、苏辙当年游大慈寺,就曾对精美的壁画大加赞赏称“精妙冠世”。
[size=0.19]大慈寺壁画代表了西蜀画坛的高超技艺与繁荣景象。根史书记载,在中晚唐、五代时期,成都已发展为全国画坛的中心。成都本土也产生了多位著名画家,如左全、赵公祜、常粲、黄筌等。后蜀主孟昶创设的“翰林图画院”是我国官方第一个国家画院。从大慈寺壁画到唐宋时期的成都画坛,无不诠释着优雅时尚的天府文化特质对成都的重要影响。
[size=0.19]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size=0.19]而以成都2300年大都会文明为核心的
[size=0.19]天府文化
[size=0.19]则是这棵参天大树最枝繁叶茂的中心
[size=0.19]历代巴蜀儿女持续得到
[size=0.19]其道德、人文、智慧的浸溉
[size=0.19]形成创新创造、优雅时尚、
[size=0.19]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优良个性
[size=0.19]【荐书】
[size=0.19]名人笔下的成都,何可一二数也!这本书可读出成都之美。
[size=0.19]《成都何在:名人笔下的成都》,“成都何在”采用了诗人苏轼的:乘槎归去,成都何在,万里江沱汉漾。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即“九天开出一成”“锦江春色来天地”“女郎剪下鸳鸯锦”“痒序千秋播德馨”,紧扣着厘清天府文化十六字表述的文化个性的活水之源,重建成都这座伟大城市多元立体、曼妙多姿的文化记忆。
[size=0.19]同时,从对巴蜀文化、天府文化的深度理解角度,呈现出谋篇布局到文章的择取、注释与解读,充分考虑了读者需求,致力于情理相兼、雅俗共赏。

 楼主| 发表于 2021-1-2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市委书记一定村民选出来的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