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126|评论: 0

老物件讲述农民工奋斗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6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月5日,南部县八尔湖镇大堰场村,村民杨明华正向左邻右舍展示她上世纪90年代在广东打工的老照片。 杨明华介绍, 这张照片已入展四川省农民工博物馆。同时入展的,还有蜀北街道金华街社区居民谢加林的“传家宝”老式铁圆规、三官镇兰家沟村村民李勇为新疆姑娘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新闻报道报刊原件等10件农民工物件。 这些老物件记录了过去南部农民工在外的生活状况及就业创业的艰辛历程。

一张照片 记录青春奋斗史
  杨明华上世纪90年代在广东务工的老照片入展四川省农民工博物馆的消息在村里传开了,登门拜访的村民络绎不绝。杨明华一边拿着手机里存放的老照片向村民展示,一边讲述她在广东打拼的故事。
  照片是杨明华在广东打工的鞋厂门口与同事的合影(如图)。1989年,杨明华因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踏上了南下打工之路。在鞋厂上班的第一天,她和同事在公司门前合影纪念。
  一张照片,记录着她的青春奋斗史。杨明华跟着师傅学会了针车工和电车工。勤奋肯干的她得到领导的赏识,很快升任车间主任。
  “照片多用作同事间留存纪念,或邮寄给亲人,让家乡的亲人安心、放心。”杨明华说,当时通讯很不方便,交通也不便利,给家人寄照片成了化解乡愁的主要方式。现在她一直珍藏着这些照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南部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杨明华返乡创业,并被推选为村干部。“把外出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带回家乡,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是我毕生的追求。”

一把铁圆规 划出历史印记
  一堆毛糙原木,按尺寸截断,这是锯工;板斧在手,沿着墨线砍成方方正正,这是木工;将木面刨光,这是刨工……生活中,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工匠。掌握一门手艺成为工匠谋生的出路之一。
  现居蜀北街道金华街社区的谢加林有一把祖上传下的“宝贝”———老式铁圆规,不仅伴随了他大半辈子,还是他年轻时走南闯北谋生的必备工具。
  “上世纪80年代,父亲退休后,我继承了他的衣钵,从事木工、建筑工、机械工。”今年66岁的谢加林谈及老式铁圆规很有感情,“这把‘铁疙瘩’用途可多了。”谢加林回忆,他到过许多地方务工,为老百姓做些衣柜、门窗、桌椅等日常生活用品。“吃饭家当不能丢。”谢加林视这把铁圆规为生命。靠做木工的手艺,上世纪90年代初,谢加林在县城购买了一套商品房,带上家人从老家黄金镇搬进了县城,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谢加林说,一家人都支持他把这个“古董”无偿捐献给国家,“这是国家对农民工辛勤劳动和不屈不挠敬业精神最大的认可。”

一篇报道 彰显民族大爱
  一张报纸,方寸之间,记录着千家万户的大小事。
  2010年1月29日,《南充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南充大哥义捐造血干细胞 新疆“月光女孩”重获新生》的新闻。新闻的主人翁就是李勇。当时,新疆姑娘阿依努尔罹患白血病,向全国发出生命的呼唤:急需造血干细胞移植。
  “人命关天,刻不容缓。”回想当时的情景,李勇历历在目,2010年,他正在云南务工,四川省骨髓库工作人员联系他,希望用他的造血干细胞救一名新疆女孩。
  情况紧急,返川途中,李勇从网上了解到这位新疆女孩品学兼优,家庭十分困难。一心救人的李勇便瞒着家人独自前往北京采集造血干细胞。
  “无偿献髓是大爱的传承,是生命的延续,是献者的光荣,是患者的希望。”李勇奔赴北京采集造血干细胞救新疆女孩的消息迅速传开,被《南充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
  如今,报道李勇捐献造血干细胞让新疆女孩重获新生的《南充日报》等报刊入展省农民工博物馆。“如果还有需要帮助的,我一样义无反顾。”李勇说。(来源:南充日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