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赋与四川方言 王启涛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摘要:汉代赋家的创作,往往会体现其不同的语言背景尤其是方言底层背景。司马相如的赋用了一些方言词,这些方言词在今天的四川尤其是川东北地区还广泛使用。如果对这些词进行溯源,有一些可能来自楚方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司马相如的方言源和文化源,他可能不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或许来自与楚接壤或深受楚文化影响的川东北地区。 关键词:司马相如;赋;四川方言 中图分类号:H172.3;G127.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5)02-0133-04 关于司马相如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以及《汉书·司马相如传》等正史文献已有详论。然而对于司马相如赋的语言特色,尤其是方言底层词,前贤时彦似鲜有提及。 司马相如的赋一直被后世文学史家们高度肯定。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司马相如赋与屈原赋相提并论。然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尤其是汉赋,往往强调用活的口语与方言来写作,所以,分析汉代赋家所创作的作品的方言底层,既可以从语言文字角度来欣赏辞赋的美,还可以来给其作者的籍贯与早期文化源的确定提供帮助,司马相如赋便是如此。 我们根据司马相如赋中的用词情况进行考证, 发现了其作品使用方言的现象,这些方言词语在今天的四川方言中尤其是川东北方言中依然使用。但是,如果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我们发现这些词语最早可能来自楚方言。这或许从侧面印证司马相如祖父辈可能最早来自楚地或与楚地在地域上非常接近的地区(如古代巴国)。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等正史载司马相如为“蜀郡成都人”。后来,“相如回,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司马相如是成都和周边地区历代文豪和学者们敬仰的榜样。《汉书·地理志》言:“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寻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然而,当时成都和周边的居民往往都是外地移民,其中尤其以楚地移民居多。比如,扬雄的祖籍在 山西,后徙楚地。班固在《汉书·扬雄传》里明确地记载其身世:“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间避仇复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曰郫。……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①扬雄一家从楚地辗转千里,主要是为了躲避仇乱。其来蜀的路线,可能是顺着川江线路,经夔巫天险到达枳、渝两地,然后再来蜀[1](212页)。在《方言》里,扬雄对蜀方言的记载仅仅十三处,而对楚方言和南楚方言的记载却多达192次[2](226—240页)。甚至比当时的基础方言——官话的基础“秦晋方言”还记载得多。我们认为,这说明扬雄的方言底层,也就是其母方言实际上是楚方言。而扬雄等人在哲学、文学上的造诣完全与楚国文化有关。 以上论述,至少可以旁证司马相如可能不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他在辞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汉代辞赋恰好有着浓厚的楚文化因子[3](88页),司马相如的文化源可能来自楚地或与楚接壤的地区。蒙文通深刻指出:“辞赋、黄老和卜筮、历数才是巴蜀文化的特点。辞赋、黄老、天文,可以说司马相如、严君平、落下闳是这些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们和秦的迁入、汉五经博士的学术是无甚关系的。在思想系统和环境关系上,巴蜀文化更接近于楚。”[4]所以,司马相如很可能与扬雄一样,是外来移民。 这一判断,从其赋中不时出现地道的楚方言词也可以得到证明。他的赋可能正是用自己的母方言进行写作②。我们发现司马相如赋中的四川方言词,这些方言词汇如果溯源,可能来自楚方言。而其赋中难以找到秦晋方言词。这与历史学家们分析当时的巴蜀文化主要受到楚国文化的影响是吻合的。楚方言可能是司马相如的母方言,这从侧面说明司马相如可能来自楚国或与楚国接壤的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今天的蓬安县在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古代正属巴地。《太平寰宇记》卷139“蓬州”:“后周天和二年(569年)割巴州之伏虞郡、隆州之隆城郡,于此置蓬州。因蓬山以为名。”而关于司马相如与蓬安县的关系,历史上早有反映。南朝梁天监六年置相如县,故治在今县南利溪场,元至和二十年移蓬州来治。故治在今县西锦屏场。明洪武中省相如县人州,1913年才改为蓬安县[5](465页)。司马相如赋中有一些方言词至今为蓬安当地民众所使用,这些语言迹象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提供一些这位汉代赋家与蓬安关系的线索。 今举例论之。 [谾谾] 《哀秦二世赋》:“临曲江之陵州兮,望南山之参差。岩岩深山之谾谾兮,通谷豁乎谽谺。” “谾谾”何义?考《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晋灼日:‘谾音笼,古蛔侄�’师古日:‘谾谾’, 深通貌。豁音呼活反。谽,大开貌。谽音呼含反。谺音呼加反。” 考《广韵·东韵》:“谾,谷空貌。出《字林》。”其实这就是四川方言中的“longlong"(第四声),指山中的深处,或草木茂盛而又深杳的地方,今川东北仍盛行该词。 这个词在后代的文献中还能见到,只是外部形式有所变化。唐宋以后诗赋中有“茏”、“笼”、“龙”,此类词被王瑛先生列为疑难词语,希望海内外同行给予考证[6](355页)。王瑛所列出的原语例是:李华《寄赵七侍御》诗:“玄猿啼深茏,白鸟戏葱蒙。”(《全唐诗》此句下注“楚越谓竹树深者为茏。茏—作靘。”)史达祖《齐天乐》词:“波声未定,望舟尾拖凉,头笼瞑。”魏了翁《南柯子》词:“暮雨收尘马,熏风起箨龙。”以上诸“茏”“笼”“龙”,其实就是司马如赋中的“谾谾”③。请将李华《寄赵七侍御》诗句“玄猿啼深茏”与司马相如赋“岩岩深山之谾谾兮”颜师古注相比较。颜师古注:“晋灼日:‘谾音笼,古蛔侄�’。师古曰:‘谾’,深通貌。”便一目了然了④。而根据《全唐诗》的注释:“楚越谓竹树深者为茏。”则这个词可能最早是个楚方言词,后来,随着楚文化与楚方言对巴蜀方言的影响与渗透⑤,该词传入巴蜀,并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四川方言词⑥。 [湓 《难蜀父老》:“昔者洪水沸出,泛滥湓溢。” “湓”意为漫出。这是典型的四川方言词,在今天的川东北一带广泛使用。考《广韵·魂韵》“湓,水涌也。”《集韵。魂韵》:“湓,水溢也。”究其来源,可以是来自古代楚国。《长沙方言考》七十三《湓》:“《汉书·沟洫志》云:河水湓溢。师古云:湓,涌也。崔瑷《河堤谒者箴》云:湓溢滂汨。《后汉书·陈忠传》云:徐岱之滨,海水湓溢。今长沙曰水溢曰湓。《文选·江赋》注引许慎曰:楚人谓水暴溢曰瀿。扶园切。古无轻唇音。瀿当读如潘。与湓为一声之转。然则湓之为楚言,其来久矣。”其实,这个词最早的用例应该以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为准。这个词在四川方言特别是川东北方言里的使用率至今依然很高。凡是水涌外溢、容器盛物过满外溢等均可言“湓”[7](519页)。 [屯 《大人赋》:“屯余车而万乘兮,驹聘嵌骰臁�” “屯”,聚集,停顿。这是典型的楚方言词。考《离骚》“屯余车其千乘兮”。王逸注:“屯,陈也。”1957年出土于安徽寿县的战国《鄂君启节》:“屯三舟。”黄灵庚指出:“屯车,同屯舟,盖楚之通语也[8]。今川东方言依然有该词。 [隐 《上林赋》:“崴磈葨廆,丘虚堀礨,隐辚郁垒,登降施靡”此处之“隐”如何训释。前贤时彦未提及。只有李善注引郭璞:“隐辚郁垒,堆垄不平貌。” 实际上,这个“隐”是个典型的四川方言词,在四川方言尤其是川东北方言中常用。读音就是四川方言中的!1;ing”(上声)。意思是“有所碍”,“有东西在路上妨碍前进”,考明李实《蜀语》:“有所碍日隐恩上声。《中朝故事》:异人王鲔赠宣州推事官一小囊,中如弹丸,令长结身边。昼寝,为弹子所隐,肋下极痛,起就外视之,屋梁落碎榻矣。”⑦这个词在后代文献中也能见到。王梵志诗317首:“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宋江修复《江邻几杂志》:“为小石隐足,痛以呼父。”项楚先生释:“‘隐’,犹如北京话的‘硌’。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硌’是触着凸起的东西觉得不舒服或受到损伤。”[9]同样的用法在元曲里也常常见到⑧。 从上下文也可以看出其义。赋中“隐辚郁垒”连用。《仪礼·既夕礼》:“迁于祖用轴。”郑玄注:“轴,状如转辚。”贾公彦疏“辚,轮也。”可见“隐辚”就是“硌辚”,指前进的路崎岖不平,让车轮硌着。又上句是“崴碑嵬廆”,考《集韵·蟹韵》:“崴,崴嵬,山谷不平貌。”同时“崴”也有扭伤脚之意。正与“硌”同义。 又考《文选·七启》“形不抗手,骨不隐拳”。此处的“隐”也是“硌”义。蒋宗福先生将此例推为“隐”作为“珞”的始见例[7](8-9页),而我们提前到汉代 司马相如的赋, [隆崇律崒,岑崟参差] 《子虚赋》“其山则盘纡岪郁,隆崇律崒,岑崟参差。”又《上林赋》:“于是乎崇山矗矗,巃嵷崔巍。” 考李善注引郭璞“隆崇,竦起也。”又:“巃嵷崔巍,皆高峻貌也。寵,力孔切,嵷,音揔。”今川东北如蓬安等地依然说某人身材瘦高为“lang(第四声)ci(第二声)lang(第四声)gan(第三声)。”“lang(第四声)ci(第二声)”实即“巃嵷”、“隆崇”之音转。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9188\wps1.jp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9188\wps2.jpg该词在后世文献中也有反映,考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城北》:“高山巃嵷,危岫入云。”⑨该词在敦煌文献中也有。敦煌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稷层岳色多羸枕,惨淡人烟到病床。”唐岑参《出关经华狱寺访法华灵公》诗:“开门对西狱,石壁青棱层。”又作“ 层”。伯3360《大唐五台山曲子》五首之三:“上北台,澄险道,石迳 层。”又作“崚嶒”。南朝陈徐陵《太极殿铭序》:“千栌赫奕,万拱“崚嶒。” [砰磷 堀壘] 《大人赋》:“径人雷室之砰磷郁律兮,洞出鬼谷之堀壘崴魁。” “砰磷郁律,堀曼崴魁”,可能是指前进的车轮发出高低不平的声音⑩。考其古音,“砰”在耕部,“磷”在真部,在先秦两汉,耕真经常合韵,“砰磷”可以拟音“bienglieng”或“bienlien”。而今四川方言中,特别是川西和川东北方言中,说某人弄出巨大的声响,正为“pin-lin-pong-long”或“qin-lin-kuang- lang”[10](322页)。而“堀壘”根据颜师古的注音:“堀音口骨反,壘音洛贿反。”根据郭锡良的拟音,“堀壘”读为“kuətliwi”[11](93页)。与今日四川方言中的“kuang-lang”非常接近。 [怡儗] 《大人赋》“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放散畔岸骧以孱颜。” 颜师古注引张揖:“佁儗,不前也。”又:“佁音丑吏反,儗音鱼吏反,佁儗又音态碍。”考《说文·人部》“怡,痴貌。”《广韵·海韵》:“佁,痴。”《文选·长笛赋》:“或乃植持縼纆,佁儗宽容。”刘良注:“佁儗,闲缓貌。”按:根据颜师古的注:“佁儗又音态碍。”今四川方言中的川东北方言说某人架子大或动作不利索,为“大不佁佁”,可资比较。 [潎洌 《上林赋》:“横流逆折,转牌潎洌。滂濞沆溉。” 潎例”模仿水声,也指出水声之大。李善注引孟康:“潎匹列切。洌,音列。”比较同赋:“沉沉隐隐,砰磅訇磋。”按:今天四川方言尤其是川东北方言中言声音之大,仍用该词。如提到打大雷,有“da pia la zi lui”,指声音最大的雷。 [潏潏淈淈] 《上林赋》:“沉沉隐隐,砰磅訇磕,潏潏淈淈,湁潗鼎沸” 潏,古音属于见母质部,拟音为kiwət;淈,见母物部,拟音为kiwət[10](45页)。这实际上是模仿水出来的声音。今川东北方言依然使用该象声词。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9188\wps3.jpg[ ] 《上林赋》:“于是乎蛟龙赤离,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9188\wps4.jpg 渐离。”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9188\wps5.jpg这是典型的四川方言词。李善注引李奇:“周洛曰鲔,蜀日 。”而《诗·周颂·潜》:“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三国吴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鲔鱼,似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9188\wps6.jpg而青黑,头小而尖。口在颔下,其甲可以磨姜,大者不过七八尺,益州人谓之鳣鲔,大者为王鲔,小者为叔鲔。”益州就是蜀地。 [翠 《上林赋》:“扬翠叶,扤紫栌。” “翠”有亮丽义,这是典型的四川方言词。考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东坡《牡丹》诗云:‘一朵妖红翠欲流。’初不晓‘翠’与‘流’为何语。及游成都,过木行街,有大署市肆曰:‘郭家鲜翠红紫铺。’问土人,乃知蜀语鲜翠犹鲜明也。东坡盖乡语云。” 注释: ①参宋濂《宋学士文集·杨氏家传》。 ②自古及今,四川学者和文人有研究方言并用方言写作的习惯,从扬雄、司马相如到来蜀的杜甫,宋代的“三苏”以及现代的郭沫若、巴金和李劼人,都喜欢用四川方言进行写作。林立曾经在这一方面做过统计。参考《巴金语言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③“谾”、“龙”常常可以互换。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索隐引萧该:“ 豅,或作谾。”又请比较《集韵·东韵》:“豅,或作谾。”宋欧阳修《庐山高赠同年刘凝之归南康》:“试往造乎其间兮,攀缘石磴窥空谾。”宋林正大《括水调歌),“风止雪消冰净,相与泊舟登岸,攀磴望空谾。”《汉语大字典》将“谾”分为两个义项:“山谷空深貌”与“长大的山谷”。宋吴儆《浮丘山赋》:“谾壑奥窦,郁律嬗娟。”均可商。实际上,只有“山谷空深貌”而没有“长大的山谷”义。 ④“谾”“豅”实际上是异体字。其得名之由,亦即词的内部形式(inner form)可能就是“孔”。在原始汉语阶段的复辅音“kl”解 体的结果,分化为两组,一组为k声母,一组为l声母。请比较“窟窿”一词。实际上,四川方言中既有“笼笼”,又有“空空”,都是指“深幽”之处,二词实乃一词。关于词的内部形式与复辅音解体,参考张水言《语文学论集》(增补本),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一176页。 ⑤关于楚文化与楚方言对巴蜀文化的深远影响,参考王启涛《天汉精神》,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1-291页。 ⑥王瑛先生也指出,今川西方言中,有“刺芭茏”一说,意即“荆棘丛”。参考王瑛《诗词曲语辞例释》(增订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9页。 ⑦参考黄仁寿、刘家和等《蜀语校注》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166一167页。 ⑧参考蒋宗福《释“隐”》,载《中国语文》1998年第3期;又《四川方言词语考释》,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8一9页。 ⑨范祥雍作“笼”,校注:“各本作巃 ,今据正。”其实不必。参考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99 页。 ⑩颜师古注:“砰磷郁律,深峻貌。”又引张揖曰:“堀壘,不平也。”张揖近是。“不平”,包括路程和声音的高低不平。 参考文献: [1]徐中舒.古代楚蜀的关系[J].论巴蜀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刘君惠,等.扬雄方言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2. [3]王启涛.天汉精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4]蒙文通.巴蜀史地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1959,(5). [5]史为乐.中国地名语源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6]王瑛.诗词曲语辞例释(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蒋宗福.四川方言词语考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2. [8]黄灵庚.楚辞简帛释证[J].文史,2002,(2). [9]项楚.王梵志诗释词[J].中国语文,1986,(4). [10]万光治.汉赋通论[M].成都:巴蜀书社,1989. [11]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