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166|评论: 0

[生活资讯] 王定国:24岁与元勋谢觉哉结婚,生5男2女,105岁上春晚,108去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3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她出生于贫寒家庭,从小食不果腹。

15岁被卖做童养媳。

20岁参加红军。

23岁参加西路军,成为幸存者。

24岁嫁给“延安五老”之一的53岁的谢觉哉,风雨同舟,相濡以沫34载,生育5男2女。

105岁登上春晚,为全国人民送祝福。

108岁去世。

她就是世纪老人——王定国。


1913年2月4日,王定国生于四川省营山县安化乡一个十分贫寒的佃农家庭,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永远为生计发愁,从来没有念过书也并不知什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不识丁的父亲,却给自己的女儿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定国。

家里穷,穷到连吃饭都是问题,穷到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小女儿饿死,而这个贫苦的男人也只能悲痛的,眼睁睁的看着。

在这样的环境里,王定国更不要说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去念书了,王定国从小就在父亲的带领下做起了收拾地的营生,她灵巧好动,帮助父亲种地、推磨、喂猪、割草……在她看来这就是她的生活,她不知道什么是革命,也不知道什么是男女平等,更不要谈妇女解放了。她所知道的大概就是如何帮助父亲让家里人能吃上一顿饭,如何让自己活下去……

屋漏偏逢连阴雨,老天对在死亡边缘生存的这一家人很是不公,王定国10岁那一年,穷了一辈子的父亲最终还是因为贫困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从此王定国与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王定国的舅舅看到自己的姐姐与外甥女生活困难,就经常来家里帮忙。

渐渐的舅舅就会带一些他从来不认识的人来到她们家里。直到后来直到后来她才慢慢的知道这些人都是地下党员。他们受组织的委派来到王定国的家乡,发动群众,组织农会,而王定国的家,由于破败不堪,很少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她的家也就成为了地下党员秘密联络的地点。

而王定国在不知不觉中也成为了这秘密联络工作中的一员。因为这些地下工作者经常会让这个个头矮小,身形瘦小,破衣烂衫的小姑娘去帮他们送信,因为此时的王定国太引不起别人的注意了。

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地下党员的搜查极其严厉,因此有的地下党员不得不在坟地里进行联络。而王定国有时也不得不往坟地里去送信。

刚开始她不敢,因为她经常听别人说,一到晚上坟地里都是猫叫,吓得她根本都不敢去,但地下党员告诉王定国,所谓的猫叫,那是我们自己的同志发出的信号,只要听见猫叫,那就是说明我们的同志在那里。

就是王定国这准确、准时的信件传送,才让各个地方的地下党员能够及时得到消息,最终一举打掉了本地的团防局。

王定国(右)

“打土豪,分田地!”“男的女的得解放!”

在与地下党员接触的这一段时间里,王定国的思想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在组织的领导下,安化乡的革命活动异常火热。

王定国跟随地下工作者一起发动群众,反对土豪劣绅,进行抗捐抗税抗粮,组织游击队。

在他们的策动下,全县的贫苦农民妇女基本上都被调动了起来。当时全县的农民大概有5000多人,而妇女要占到五分之一,他们竟然策动了近500名妇女同志组成了一个营的游击队。

闲时分散,战时打仗,这对当时的反动政府是一个极大的震动。

1933年,许世友带领红九军解放营山。而就在这一年,刚刚20岁的王定国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许世友将军

1934年的春天,王定国受组织派遣到巴中苏维埃学校学习,从此她离开了生养她的故土,告别了日渐苍老的母亲,开始了浪迹天涯的革命斗争生活。

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22岁的王定国成为了文工团的一员。

长征途中的王定国作为一名文艺宣传员,非常认真,也非常努力,有时候为了宣传,忘我跳舞的王定国在“凌空腾起”时,竟忘我到把自己的草鞋甩到很远都不知道。


1935年6月,马上要过雪山了,此时的王定国正在和战友们一起为过雪山而准备着。突然,一名留着胡须,看起来比较苍老的红军老战士走到他们面前跟他们说:“哎呀,小姑娘,你们有没有什么东西给我把这个衣服缝一缝?”

王定国一看,原来是一个老红军,手里拿着一件用两件破衣服一里一外缝起来的,里面还装了不知从哪里弄来的破羊毛的破棉袄。

因为要过雪山,又没有棉花,这位老战士,只能将羊毛续到这个用两件破衣服临时做成的“羊毛大衣”里。

王定国当时手里也没有针线,就对这个老战士说让他先放到这里,等缝好了给他送过去。

王定国用了一天多的时间,一针一针的给他缝好了这个“羊毛大衣”,并亲自给这位老战士送过去。

这位红军老战士看了之后特别高兴,对王定国非常感谢。在聊天的时候,王定国才知道这位红军老战士就是大名鼎鼎的“长征四老”之一的谢觉哉。

令王定国更没想到的是,两年后的她,将会与这位仅有一面之缘的红军老战士结为终身伴侣。

谢觉哉

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成功翻越雪山,走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四川阿坝。

但就在这时,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擅自带领红四方面军掉头南下,再一次爬过雪山,过草地。

3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在战事失利的情况下,又与贺老总领导的红二方面会师再次北上,再次爬雪山,过草地。

三过雪山草地,让王定国完成了她革命生涯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段经历。

红四方面军第一次长征时,人数近10万人,当第三次过雪山草地到达陕北后,总共才剩2万多人。


1936年10月,为打通国际交通线得到苏联的援助,党中央决定由红四方面军主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征。

当西路军渡过黄河后,便遭到西北军阀马步芳的围追堵截,西路军损失惨重,大部分同志英勇牺牲。而作为西路军一员的王定国,在甘肃作战时不幸被俘。

被俘将士在监狱里过着“白天不见太阳,夜晚不见月亮,房屋森森,人孤零零,只有豺狼把牢房。”的日子,王定国和战友们在监狱里顽强不屈,坚守信仰,用信念与敌人做着殊死搏斗。

而就在西路军征战的同时,1936年12月12日,为了全国抗日大计,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蒋介石口头同意停止内战。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全国上下共同抗日,一致对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关押在监狱的西路军将士们,在组织的多方营救下,最终被释放。


1937年9月被营救出来的王定国藏在一辆运军粮的卡车上,从张掖一路来到兰州,她想从兰州辗转再到延安。

但此时的王定国却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三年。

当王定国到兰州之后,很多同志劝她不要走,但王定国很坚决,她要去延安。她要去延安上学,去抗大学文化,因为此时的王定国虽然革命了这么多年,但她依然是一个连字都不认识的的老红军。

最后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王定国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因为有她在,那些失散的西路军将士找回来的时候还能有个认识的人。如果当这些西路军将士回来之后,连个认识的人们都没有,一是怕他们不被组织相信,二是怕他们被国民党迫害。

王定国在兰州的这三年间,经过她和办事处同志的共同努力,有近1700人回到这里。

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当时八路军在全国各大城市都设有办事处,而兰州也不例外,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的主任是谢觉哉,而谢觉哉就是当年爬雪山时,让王定国为他缝制“羊毛大衣”的那个红军老战士。

俗语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可能这就是早已安排好的缘分。

在王定国到达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的时候,谢觉哉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当年为她缝制衣服的小姑娘。

在来到办事处的两个月时间里,王定国受到同志们的悉心照顾,尤其是与谢觉哉的朝夕相处中,彼此之间更是多了一份了解。

两个月后,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对王定国说,由于谢觉哉的年龄比较大了,身边又没有人照顾,希望王定国为革命、为政治服务,能够与谢觉哉结为伴侣。

但被毫无思想准备的王定国给拒绝了,因为当时她已有了对象,比王定国大一两岁,也在西路军,但不知道是否已经牺牲,王定国要等他。

最后在组织的了解下她的对象已经牺牲。王定国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难过。但她很快从悲痛的氛围中走出来,全身心的将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去。

就这样又过了两个月,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又来劝王定国,为了统战工作,为了政治工作需要,希望她能够与谢觉哉结婚。

他们说谢觉哉又有文化,她还可以和他学文化。

最终,在没有恋爱过程,没有感情基础的情况下,在同志们的关心下,在党中央的批准下,24岁的王定国与53岁的谢觉哉结为夫妻,从此二人相濡以沫,相依相扶,共同走过了34个春秋。


结婚后的王定国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但由于不认字不识字,在工作中经常闹笑话。

有一次,丈夫让她拿《民国日报》,当她看到一大堆报纸放到那里,不识字的王定国也不知道拿哪一个,结果拿一个不是,再拿一个也不是,这让王定国意识到,她要赶快学文化。

为了学文化,她就让别人在另外一个人的背上写一个字,王定国就一天跟在这个人后面认这个字,可对于从来没有上过学的王定国来说,她一天也没有认识这个字。

这更加激起了他要回延安去系统学习的欲望。

1940年正好赶上周总理从苏联治疗臂伤回来,路过兰州八路军办事处。

于是王定国就向周总理提出想要回延安的想法。

周总理看到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做得非常好,现在也不是特别急的时候,就同意了她。


1940年,王定国陪同丈夫谢觉哉回到了延安。随即谢觉哉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而王定国给他做秘书,负责谢觉哉的生活。她给丈夫做衣服、做鞋,把谢觉哉的生活照顾得井井有条。

在延安的岁月,是王定国一生当中最开心的时刻,哪怕生活很艰辛,哪怕缺吃少穿,但王定国沉浸在这艰辛的快乐之中。

她一点都不觉得苦,她经常用领导人的亲力亲为来鞭策自己。

长征苦不苦?但我们的贺老总却能长征这么艰难的岁月里,还能骑在马上钓鱼,边走边钓鱼,这是多么大的乐观主义精神。

大生产运动时苦不苦?但边区人民自力更生,自得其乐,连毛主席,周总理都参与到了纺线的生产当中来。在这种斗志昂扬的环境当中,王定国更是多次获得边区劳动模范和劳动英雄的光荣称号,连毛主席都为她题词:再接再厉!

这更加激发了王定国的斗志。

49年的王定国(右)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

谢觉哉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而王定国则协助丈夫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生活中,王定国把谢觉哉生活照顾的井井有条,成为了丈夫的贤内助。连毛主席都说:“谢老有福,有了贤内助”。

在工作中,谢觉哉手把手的教妻子认字,读诗,学文化。在丈夫的精心指导下,王定国硬是从不认字的文盲变成了后来精通书画的才女。

王定国和谢觉哉,一个是目不识丁,风华正茂的女战士。一个是学富五车,年过半百的革命家。年龄差距这么大,文化差距这么大,思想差距这么大,但他们在生活中却相敬如宾,相濡以沫,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


从兰州开始,谢觉哉相继担任过八路军办事处主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建国后又担任内务部部长,最高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而王定国一直在丈夫身边工作,一直陪伴在丈夫身边。

谢觉哉的工作作风很严谨,绝对不允许有任何错误出现,有错误的文件,一定要在出他的门之前改过来。

有一次,一个文件上就出现了一个重大的低级错误,文件上把周总理写成了周经理,结果在快要送出去的时候被截了回来,当时的检查非常的严。


谢觉哉在工作上忘我的工作的同时,王定国就一个人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当时家里的子女比较多,从和谢觉哉结婚开始,王定国一共为谢觉哉生育了五男二女。这些孩子的生活基本上都是王定国在管。

当时,谢觉哉的原配夫人还在,但由于历史原因,最终两人没能最终在一起。谢觉哉跟前妻的关系非常好,经常在日记当中怀念前妻。在这一点上,王定国非常体谅丈夫。还和丈夫一起到湖南老家去看过他的前妻。

生活上,作为高级干部的丈夫,会配有小灶。

但王定国从不吃小灶。无论生活多艰难,她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吃“大灶”,非常普通的几个菜,加上孩子又多,往往是菜一上来很快就干净了,来晚的孩子根本就没有饭吃。为此,王定国在家里做了好多泡菜坛子,里面泡满了泡菜。有时候饭不够吃了,王定国就拿出一些泡菜剁碎加一些肉末,再放一些辣椒,这对于孩子们来说就简直像过年一样,高兴极了,瞬间就没有了。


在对子女的教育上,谢觉哉和王定国更是非常重视。

当时他们的小儿子从学校回到家里就问姐姐,爸爸的官这么大,他坐什么牌子的车?

王定国当时听到这个事情之后,感觉非常不好,就对丈夫说了。谢觉哉就给孩子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

他对孩子们说:官大官小都是人民公仆,给车是为了工作方便,同学们之间不要这样比,要比就比谁学习好,谁的成绩好,将来谁对人民的贡献大。不要依赖父母,如果没有真才实学,这样的孩子他是不要的。

生活要简朴,知识要丰富,这就是谢觉哉和王定国给孩子的家风。

夫妻俩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尤其是王定国。


在丈夫的悉心指导下,建国后的王定国早已不是那个拿报纸都拿错的农村女孩,他早已成为了一个书、画、诗等样样俱佳的才女。她常常和丈夫吟诗答对,品鉴书法字画。在丈夫70大寿的时候。40岁王定国深情挥毫给丈夫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谢老,自从我们在一起不觉已近20年,互相勉励共患难,昔今共享胜利年,今逢你70大寿,我无限的欢心,正当可爱的春天,正值祖国的建设年,花长好,月长圆,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祝你万寿无疆,祝你青春常在。

寥寥数语,情深意切。

为了能长久保存,王定国找人把这些字句一针一线的绣出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卧室的墙上。

后来在王定国50岁生日的时候,80岁的谢觉哉同样给自己的爱妻赋诗一首:

暑往寒来五十年,鬓华犹衬腊花鲜。几经桑海人犹健,俯视风云我亦仙。后乐先忧斯世事,朝锄暮饲此中天。三女五男皆似玉,纷纷舞彩在庭前。

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逝世,享年87岁,这一年王定国58岁。

从1935年他们在雪山下以一件“羊毛大衣”相识,到1937年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结婚,再到1971年的永别,王定国与谢觉哉互敬互爱,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34个春秋。


2000年清明节,88岁的王定国为丈夫谢觉哉撰写祭文《怀念谢老》,其中最后两句尤为感人:

叮咛犹在耳,魂梦总相爱!

2020年6月9日,在丈夫去世49年后,王定国在北京去世,享年108岁。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