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5975|评论: 0

诗词讲座二:怎样写好古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0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广义的角度说,唐代格律诗出现以前的诗,都可以称为古风。从诗经到汉魏乐府,到白居易的新乐府,直到现代人写的,不讲究格律的句式整齐的三、四、五、六、七言诗,都属于古风的范畴。
    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中,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古典诗词,笔者担任《笔友网》诗词曲赋的编辑10年来,接触到全国各地的诗人数千、诗歌数万首,我觉得现在的格律诗词,完全可以和盛唐媲美,不仅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全唐诗,就是质量上,也并不逊色。可惜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现在说到古典诗词,还是言必称唐宋,现在的许多人,甚至不知道现在还有人会写格律诗词。如果说到差距,我以为不差在格律诗,而差在古风。《唐诗三百首》中,古风占了一半。如果现在搞一个《今诗三百首》的话,占一半的古风,就很少可以入选的。所以研究和写作古风,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古典诗词写作者的重要任务。
    古风,因为很少拘束,可长可短。短的可以只有两三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长的可以洋洋洒洒数千言,如《离骚》、《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要写好古风,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押韵。所有古风都必须押韵。押韵有几点注意事项;一是可以一韵到底。一韵到底,就是通篇诗歌,都只押一个韵。这里有两种情况,就是要么押平声韵,要么押仄声韵。一韵到底,不能平仄通押。二是可以押几个韵。我们看杜甫的《玄都坛歌》: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干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短短12句诗,竟然用了四个韵。偶句必须押韵,这是通例;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换韵的地方,奇句也必须入韵。如第三句“谷”,和第四句“屋”;第五句“坛”,第六句寒;第九句“往”和第十句“长”(此处读仄声)都入韵。转韵的奇句入韵,是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样的好处,是转韵有了过渡,不显得突兀。如果第三句不入韵,那个“屋”字,是不能成立的。如果第五句不入韵,要读到第8句,才知道已经换韵了,诗的韵律将大受影响。我研究古人的作品,可以这样归纳押韵的规律:两句三句的诗,必须句句入韵。而四句的古风,如果只押一个平声韵,或者只押一个仄声韵,第三句可以不入韵。如果一个韵是仄声,一个韵是平声,第三句必须入韵。转韵后,下面如果只有一句,奇句必须押韵;如果后面还有很多句,奇句多数诗人要入韵,也有个别诗人,如李白,奇句有时就不押韵。
    2、句式。古风的句式,一般要求整齐。也可以不整齐,就是所谓杂言诗。格律诗的诗句,一般是2221或2212的节奏,古风则不只这些。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其节奏是:122,122,1212,1212。其中的“念天地之悠悠”和后来的词的句首领字,是一回事。“念”,管后面的五个字。独怆然而泣下,结构也不同于一般。可见,古风句式的节奏非常灵活,完全以意为主。
    3、古风不避重字。如前所引陈子昂诗中的“前不见”“后不见”,“不见”就是重字。《红楼梦》里的《好了歌》,全诗都押一个“了”字。曲艺中有“百子词”,全押一个“子”字,就是重韵的实例。
    4、写古风有一个前人没有说过的规则,就是一首诗要尽量避开4句和8句。这是因为,唐以后,一首诗4句8句是格律诗必备的特征。编辑看见你写的是4句或者8句,先得判断你是不是格律诗;甚至读者会认为你是想写格律诗,但是不会写。而且写古风的思路和写格律诗的思路是大为不同的,格律诗必须高度概括,古风却可尽情挥洒。既然要写古风,又何必用4句8句来束缚自己呢?因此今人写古风,最好写成6句、10句或者更长些。当然也有的人,提笔就只会写四句八句,又没有掌握格律,那就只得由他了。
    5、写古风也要坚持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形象生动,讲究炼字炼句,可不能写成“懒婆娘的裹脚”,要把高度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统一起来,这是写诗必须讲究的。写古风和写格律诗一样,该简则简,该详则详。不同于格律诗的是,古风可以细描,好着笔处,好展示才能处,可以尽情挥洒。因此,我国的古典诗歌中,最能展示作者才华,最脍炙人口的,还是古风,比如《离骚》、《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李白的许多古风、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秦中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等。

附:古风最常见的押韵形式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平声一韵到底。如:

           白居易《有木诗八首选一首》

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
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飖;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
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一韵到底,押的是平声韵。韵脚字是:霄标条梢摇飖朝樵苗。没有一句是仄声韵。

    第二种是仄声一韵到底。如: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十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这是一首夹叙夹议诗,全诗的首句不入韵,一韵到底,押的是仄声韵,韵脚字是:妙曜照笑调。没有一句是平声韵。
   这两种类型是很好掌握的。

    第三种是一首诗押几个韵,要换韵。包括两种形式,一种一是一首古风换几个不同的韵,古人写得最多的是这种,如:
    杜甫的《石壕吏》和白居易《琵琶行》的首段。诗圣的这首诗,恰恰是四句一换韵,我就在其后注明。另,“老妇出看门”一句,有的版本是“老妇出门看”,那就不对了,就没有了韵。因此,应该是“老妇出看门。”这首诗并不太长,却六换其韵。第一要注意的是,每换一次韵,首句,也就是奇句,全都是入韵的。从第二排看起,怒、至、人、衰(此字在唐代读若“崔”)、绝,首句就换成了下一个韵。首句入韵,这在古风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首句不入韵,别人要读到第四句才知道你换韵了,将使节奏和韵律大受影响。下面由排后注明韵脚字,来说明其用韵。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 韵脚字:村人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韵脚字:怒苦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韵脚字:至死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韵脚字:人孙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韵脚字:衰归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韵脚字:绝咽别。  咽,读四声,读若夜。

我们再看白居易《琵琶行》的第一段,虽只六句,却三换其韵,正好两句一换,首句必须入韵,进入下一个韵。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韵脚字:客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韵脚字:船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韵脚字:别月。



    这个类型中的另一种类型,颇为少见,就是一韵到底,其中又有平声转仄声,或仄声转平声的。我查了李白杜甫的诗,竟然没有找见。但从理论上讲,是应该有这种类型的。如有诗友,能从古人诗中找出实例,请列于文后,先致谢意。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只得写了一首:

         春花

春气如期至,百花争着开。平声
轮回按时序,错过不再来。平声
或呈羊脂玉,或作美女腮。平声
红黄紫黑白,缤纷成五彩,仄声 奇句“白”入韵,转入仄声。
各自有芬芳,各自有姿态。仄声
山河增神采,人间若蓬莱。平声 奇句“采”入韵,转入平声。
花开虽必败,是喜不是哀。平声
子实多美味,食者皆开怀。平声
牡丹美无实,可用根枝栽。平声
春花年年放,永远有未来。平声

    这首诗是一韵到底的,特别的地方是,有平韵转仄韵,又有仄韵转平韵。第三句的“腮”,是平声韵,下一句的“彩”,却是仄声韵。直接这样转,是不允许的,在奇句用了“白”来过渡,这样转韵,就成立了。下面一句的“态”也是仄声韵,承上,是正确的。但下一句又变成了平声韵“莱”,直接转,也是不允许的,于奇句用了韵脚“采”来过渡,就又成立了。奇句入韵作过渡,平仄俱可,只要是那个韵就成。

   由以上简析,可以看出,古风的押韵,是有规则的。这个规则,不是后人定的,而是前人的作品表现出来的。而一篇古风的用韵是可以根据内容不断变化的。两句一变四句一变六句一变等等,都是可以的。要么平声一韵到底,要么仄声一韵到底。也可以转韵,转韵的奇句必须入韵。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2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