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 第十八章》解引
大道行不通,仁义就显现出来,机智谋略产生,权威也就跟着来了。家庭分散,慈孝就显现出来,国家危难,忠臣就站出来了。 仁义、权威、慈孝、忠臣这些都应该是社会隐形属性,在康庄社会它们一直都存在却不显露,跟随着道,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显。只有在社会腐化、道行逆施的时候,仁义、权威、孝慈、忠臣便显现出来。其实这些恰恰是最不应该拿来倡导的。在老子眼里,这几样和政令是一样的,越简单越有用,越复杂越扰动百姓的心思,追名逐利的根源就是在于竖立权威、建立专制、宣传品牌。 那么正确的做法就是奉行天道、无为而治,让百姓安居乐业,使朝野肃清。 对于个人而言也是如此,有德的人思考蔽端出现时如何解决,无德之人反而天天为自己唱赞歌;具有慈孝品德的人都在默默付出,偷奸耍滑的却装成道貌岸然的样子。我们看人要观察他的行为而不是表现。或者我们什么都不做,静静地观察,一个人的品行就慢慢地展现出来了。 小时,我二舅对我们讲:"十岁不活泼、二十岁不强壮、三十岁不勇敢、四十岁不聪明、五十岁不明白、六十岁不妥协,此生憾矣。" 再回头来看文章议题,仁义、权威、慈孝、忠臣这些该不该存在?该不该倡导?老子眼里的善又具体指什么?看完下一章就明白了,老子认为这些本就自然存在于世道之中,不应拿来宣传、倡导。第一,评判标准界定本身不严,容易文饰过重。第二,美之为美反而不是真的美,善之为善也不是真的善,宣传的本质就是背离道的法则。放空天地万物生长,简化政令百姓安居,不搞崇拜、不扰民心是治国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