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以后的格律诗和词曲,都必须讲平仄。什么是平仄呢?汉语的字是有声调的,古人把汉字的读音归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又分为阴平、阳平,这就是平声。而把上去入,这三个声调的字,通称为仄声。
比如“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更,山,是阴平声;残、明、楼,是阳平声,通称为平声。而四、吐、月、夜、水,这五个字,都是仄声字。平声和仄声的区别,就是平声高亢,平直;而仄声低沉、曲折。
2、语音虽然变化缓慢,但毕竟在变化。入声字,到后来,逐渐演变,出现了所谓“入派三声”,就是说入声这种读音在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已经消逝了,这些字分别变成了平声、上声、去声。这里所谓的“派”,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这种变化不是哪一个人去分派的,而是约定俗成的、自然形成的。 拼音流行之后,对语音的分析,更为科学了。按普通话的说法,一声二声字,就是平声字。三声四声字,就是仄声字。我们用普通话写诗,就非常简单,一二声,就是平声,三四声就是仄声。勤翻《新华字典》,平仄的识别,就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