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128|评论: 1

[以文会友] 《老子·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解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5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解引

        探寻德的形态,只有按照道的法则去认识。那么道的本质呢,是时隐时现的时空维度,我们叫它恍恍惚惚,恍惚里包含了物质的外形和内核。幽远而神秘的时空维度里,包含了物质的核心,核心里还有核心,以及连接核心的纽带。从今时上溯到远古,道的这个称谓就基本上没有变过,可以用来知晓万物产生的根由,我是如何知晓事物产生的根源的呢,就是明白了道的本质啊。
        研究道德经的人都知道,道经就是自然科学理论,德经是社会人文价值理论。老子战国时代的人,通过冥想就达到了自然科学学术的顶峰。但站在顶峰的人需要面对一个大难题,为了学术传播就必须建立新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的准确性和解释条文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对于个人而言,时间的紧迫感会引导你去思考生命科学。
        言归正传,此文引入了几个新概念,第一个是时空维度"恍惚",我理解为时明时暗的空间感和时间感。光亮的瞬间,物体的象状、形态、位置就出来了,就有了空间感,光消失的瞬间,空间感也瞬间消失。这一闪之间,时间感就出现了。所以合起来就是一个时空维度。第二个是代表物质内核的"精",第三个是内核的核心"真",第四个是联系核心的纽带"信"。这似乎就像我们今天讨论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是一样一样的,或者分子与分子链一样。我这么理解不知会不会遭来骂声,认为我这是牵强附会。但确实想不出用什么词语去还原老子思维里的几个新概念。我也读过好几个译注版本,但对这几个概念的定义要么模糊不清,要么原文引用,读起来实在令人费解。所以此处我不求认同,只为便于理解。
        故再次申明:文学作品的多解性是始终存在的,我们无法回到古代与原作者对话就一定会存在思维偏差和描叙偏差,越是古远,越难准确把握。语言环境、社会风习都在变化,阅读古典和解读作者思想,也就只能见人见智了。如文中第一个词"孔德"的"孔",有人解释为空,大多数人认为是大。我认为是沿着、探寻之意,因为老子用语习惯是上德、大道。又如"其名不去"的"名"是称谓,可以结合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及"无名天地之始"来理解,"不去"就是不远离、变化不大。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匿名发布)
(匿名发布)  发表于 2021-1-26 22:05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