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24|评论: 2

[相如·茶馆] 科普:关于司马相如故里问题,看看川师大房锐教授怎么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7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司马相如故里问题的再探讨
   邓郁章
司马相如在中国古代辞赋学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在辞赋学研究中,司马相如也一直是有关学者研究工作的一个重点。
关于司马相如的籍贯,《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汉书》卷五七上《司马相如传》的记载与此相同。我们认为,司马相如的故里当在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成都为相如最后落籍之地。
关于这一问题,近十多年来,四川省(主要是南充市、蓬安县)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有关论文及资料亦汇编为《相如故里在蓬安》一书[1],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几年来,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一问题的讨论。2004年10月,在由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司马相如研究会主办,中共蓬安县委、蓬安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司马相如与巴蜀文化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学者又对司马相如故里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材料。本文拟结合这些观点和材料,对相如故里问题进一步加以探讨,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从地理沿革来看,司马相如故里所在地的名称几经变迁。汉时,相如故里属巴郡安汉县。南朝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划安汉县地(今蓬安县绝大部分及南充市高坪区东北一角、仪陇县新政一带、营山县西部、岳池县北部部分地域),设置新县,以“相如”作为县名。县治在今蓬安县锦屏镇[2]。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省相如县,直属蓬州。1913年,蓬州改名,取“蓬州”、“安汉”之首字,定名蓬安县。在历史上,“相如”作为县名共存在了八百多年时间。
梁朝统治者设置相如县的官方文献早已荡然无存[3]。据目前所知,北周(557年-581年)地理文献《周地图记》最早记载了设置相如县的缘由。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一六七《州郡部十三·果州》引《周地图记》云:“相如县有司马相如故宅,因以名县。”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八六《剑南东道五·果州》云:“司马相如故宅在县南二十里。《周地图记》:其地有相如坪,相传相如别业在此。宅右西滨汉水,藂薄郁然,其台名相如琴台,高六尺,周四十四步。”据此,设置相如县的缘由是因其境内保存有与司马相如有关的历史遗存。关于《周地图记》,《隋书》卷三三《经籍二》著录为一O九卷。由于此书宋时尚存,故《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等书得以从中征引材料。这为我们了解梁朝设置相如县的缘由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十分珍贵。
在封建时代,郡县的设置是朝廷的一件大事。而按照正常的申报程序来讲,相如县的设置,当是经过地方官吏层层上报,最后由最高决策者梁武帝萧衍审查设置理由和命名依据后方才批准的[4]。同时,相如县的设置,与梁代统治者对司马相如的热爱似也有很大的关系。武帝学识渊博,文学造诣极深,能重用文士。《梁书》卷三《武帝纪下》载:武帝“天情睿敏,下笔成章,千赋百诗,直疏便就,皆文质彬彬,超迈今古。”同书卷四九《文学上》载:“高祖聪明文思,光宅区宇,旁求儒雅,诏采异人,文章之盛,焕乎俱集。每所御幸,辄命群臣赋诗,其文善者,赐以金帛,诣阙庭而献赋颂者,或引见焉。其在位者,则沈约、江淹、任昉,并以文采,妙绝当时。至若彭城到沆、吴兴丘迟、东海王僧孺、吴郡张率等,或入直文德,通宴寿光,皆后来之选也。”对于汉代“辞宗”司马相如,武帝当是充满景仰之情的。他析安汉地,以“相如”名县的做法,除了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外,还当与他对相如的追慕有关[5]。
   古代一些正史、地理书记载了相如县与司马相如之间的关系。如《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四》云:“相如,汉安汉县地,梁置梓潼郡。周省郡,立相如县,以县城南二十里,有相如故宅二。相如坪,有琴台。”《宋史》卷八九《地理五》“相如”注:“以南有司马相如故宅而名。”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五六《潼川府路·顺庆府》“司马相如”注:“《元和郡县志》:在相如县南三十五里,居滨嘉陵水,有台名相如琴台,水北有相如坪。……《十道志》云:相如有别业于此。”“弹琴台”注:“《十道志》云:左滨西汉水,丛薄蔚然,名相如琴台。”“洗笔池、卓剑水、舞剑台”注:“皆司马长卿故迹。按县令韩振《记》云:世传琴台镇乃长卿之别业也,光圣寺乃长卿之故宅也。”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三一《梓州路》云:“上相如县,汉安汉县地。梁置梓潼郡。西魏废郡,置相如县。县南二十里有司马相如故宅,因以名焉。隋属巴西郡。唐武德四年来属。有琴台镇、龙角山、嘉陵江。”《太平寰宇记》卷八六《剑南东道五·果州》云:“梁天监六年置相如县,兼立梓潼郡于此。至后周郡废县存。即汉司马相如所居之地,因以名县,其宅今为县治。”以上材料均有力地证明了相如县的设置与司马相如有关,其史料价值不容低估。
从不少文人的作品中可看出,在明代之前,古相如县为司马相如故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如唐初相如县令陈子良《祭司马相如文》云:
维大唐贞观元年,岁次丁亥,五月壬子朔,十六日丁卯,相如县令陈子良谨遣主簿谯悦赍桂醑兰殽之奠,敬祭故文园令司马公之灵:
惟君夙敏,雅调雍容。含章挺生,慕蔺斯在。题桥去蜀,杖策入关。终倦梁园之游,还悦临邛之客。杨意为之延誉,王孙以之开筵。弹琴而感文君,诵赋而惊汉主。金门待制,深嗟武骑之轻;长门赐金,方验雕龙之重。及乎茂陵谢病,游岱无归,空留封禅之书,遂感宸衷之悼。是知声名籍甚,绝后光前,厥迹犹存,余芳无泯。予忝宰兹邑,似觌遗尘,抚事怀贤,实劳寤寐。夫游九原者,慕随会而增悲;望魏都者,伫侯嬴而顾步。仰惟往彦,差拟其伦,缅彼风猷,载深长想。至于苹蘩可荐,黍稷非馨,庶降明灵,幸垂嘉佑。神其如在,希能飨之![6]
陈子良(565年-632年),吴人,著名学者、诗人。隋时为杨素记室,入唐后官右卫率府长史,任太子李建成学士,后徙相如县。贞观六年,卒于相如县令任上。《舆地纪胜》卷一五六《潼川府路·顺庆府》“唐相如县石龛佛像记”注:“在县治,县令陈子良撰。”《全唐文》卷一三四收录有陈子良六篇文章。其中,《平城县正陈子幹诔并序》写于相如县,乃陈子良于贞观六年二月十日夜梦见亡弟后所作。《祭司马相如文》作于贞观元年(627年)五月,距梁天监六年设置相如县仅一百二十年。从“厥迹犹存,余芳无泯。……似觌遗尘,抚事怀贤”等语,可知司马相如故宅直到唐初时依然存在。陈子良是隋唐之际颇有影响的文学家,他以相如县令的身份亲自撰文祭奠乡贤司马相如,这一行为本身便很能说明问题。
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二八《名胜记第二十八·川北道》“蓬州”条载:“今州有相如祠,宋王俦以旧本长卿像图于祠壁,祠成,为《记》略云:‘伏念长卿杰出于西京文章极盛之际,至今薄海内外,人无贤愚,皆知有长卿。言语之妙,若掲日月。俦尝过县之琴台,乃《图经》所谓长卿故宅者,一时遗迹,彷佛尚在。’又谓:‘县虽僻左,而江山风物可乐也。从其人游,皆好学,能文章,亦有所自来矣。’”王俦,《宋史》卷四五三有传。《四川通志》卷七上《名宦》载:王俦“字尚友,平阳人。乾道中知乐至,亷洁谦恭,宽民严吏,民立生祠祀之。”据《蜀中广记》所录王俦《相如祠记》,宋时,相如县建有相如祠堂,相如故宅遗迹直到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年-1173年),仍未完全湮灭。相如故里人士好学、能文,而其源又在于司马相如的影响,这也说明了相如县与司马相如的特殊关系。
事实上,明代之前,在司马相如为“蜀郡成都人”之说盛行的同时,人们亦普遍接受古安汉县为司马相如故里的说法。如李商隐《梓潼望长卿山至巴西复怀谯秀》诗云:“梓潼不见马相如,更欲南行问酒垆。行到巴西觅谯秀,巴西惟是有寒芜。”[7]据《太平寰宇记》卷八四《剑南东道三·剑州》记载:“长卿山在县五里之南,旧名神山。按《图经》云:唐元宗幸蜀,遥见山上有窟,近臣奏此汉司马相如读书之窟,敕改为长卿山。”谯秀,字符彦,巴西西充(今四川省阆中县西南)人,谯周之孙,以志向高洁著称于世。李商隐此诗为我们透露出这样一条重要的信息,即他是把司马相如当作原梓潼郡所属相如县之乡贤看待的。又,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诗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8]《寄蜀客》诗云:“君到临邛问酒垆,近来还有长卿无。”[9]从两诗所用典故可看出,李商隐又受到《史记》所载相如事迹的影响。推而广之,在明代之前的文人看来,相如县为相如故里的说法与相如为“蜀郡成都人”的说法是同时并存、并不矛盾的。
值得一提的是,相如县被废除之后,一些文人仍能明了司马相如与蓬州的渊源。如清道光年间所编《蓬州志略》卷九收录有明人卢雍、清人洪运开等人的诗作。卢雍《谒长卿祠》诗云:“蜀中人物称豪杰,汉室文章擅大家。此地卜居犹故迹,当时名县岂虚夸。琴台积雨苍苔润,祠屋滨江草树斜。莫问少年亲涤器,高风千载重词华。”《琴台夜月》诗云:“县废名犹在,琴亡台未荒。临邛卖酒处,千载共清光。”同名诗云:“相如一去已年年,县废台空名自悬。莫道当垆花影尽,至今皓魄尚娟娟。”洪运开《琴台夜月》诗云:“汉相班班挺壮猷,长卿才调也风流。梁园客至联今雨,巴国人传此旧游。古佛一龛泉响激,暮山千叠月轮秋。清光应照闺中妇,尚恐婵娟感白头。”据此,明清时,相如祠依然存在,相如琴台也未荒芜,相如对蓬州人仍有着较大的影响。又,清人方旭所编《蓬州志》卷下收录有清人姚莹所作《蓬州诗》,诗末云:“司马昔有城,平原实治所。仰依名贤迹,开卷聊对语。”民国时所修《蓬安县志稿》卷一二《文征》收录有清人伍联芳《蓬州城感怀》诗,诗末云:“长卿去后唯陈迹,文雅何年复古风。”
应该指出,上引诸诗的作者均与蓬州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卢雍曾担任四川学政,到过蓬州,洪运开、姚莹担任过蓬州知州,伍联芳则为蓬州本地人,故他们了解相如县的来历,了解相如与蓬州的特殊关系。但从总体上来说,随着古相如县名的消失,人们对相如县的来历、司马相如与蓬州的关系等,已逐渐遗忘,或知之甚少。如在清以后编撰的南充、蓬安志书中,“流寓”、“侨寓”等字眼充斥其中,这明显是受《史记》说法影响所致。民国年间所编《蓬安县志稿》中,“流寓”、“故里”等字眼同时出现。可见,有关编撰人员心中是有疑惑、矛盾的[10]。
据目前所知,明人曹学佺是相如县被废除后,首次明确提出相如县为司马相如故里的学者。他在《蜀中广记》卷五四《蜀郡县古今通释第四·川北道属·蓬州》中指出:“梁天监中置。相如县,长卿桑梓也。”曹学佺曾担任四川右参政,迁按察使,《蜀中广记》当作于他在蜀中任职之时。其书“搜采宏富,颇不愧广记之名”,“谈蜀中掌故者,终以《全蜀艺文志》及是书为取材之渊薮也”[11]。又,清人王培荀在《听雨楼随笔》卷七《相如故迹》中指出:“人皆以相如为成都人,实今之蓬州人,后迁成都,又居临邛,三处皆有琴台。蓬州,隋之相如县,以相如所居之地而名。明初,乃省入蓬州。其故宅在州南,琴台在宅右,傍嘉陵江。”王培荀为清代饱学之士,他在四川为官十四年,踪迹所至,遍及巴蜀。蔡振武《听雨楼随笔序》称其书“凡蜀人士及游宦于蜀者,嘉言懿行,志乘所缺,无不摭拾而存之,以至异物、殊俗、轶事、雋词悉识焉”[12]。他们的说法是建立在可靠的史实以及自己亲身闻见的基础上的,决非向壁虚构。他们的说法,又给后人以较大的启发。
实际上,在明代之前,所谓司马相如的故里问题,是不成其为“问题”的。而自从明代废除相如县之后,人们普遍拘泥于司马相如为“蜀郡成都人”之说,对相如与蓬州之间的关系已不甚了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相如故里问题,才被曹学佺等人当作一个“问题”,郑重地提出来,以期澄清历史真相。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司马相如的故里问题,我们有必要在此对前人的说法加以说明。
   《隋书》卷七五《刘炫传》云:刘炫“乃自为赞曰:通人司马相如、扬子云、马季长、郑康成等,皆自叙风徽,传芳来叶。”刘知几《史通》卷九《序传》云:
   盖作者自叙其流出于中古乎?按屈原《离骚经》,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生,次显名字,自叙发迹,实基於此。降及司马相如,始以自叙为传。然其所叙者,但记自少及长立身行事而已。逮于祖先所出,则蔑尔无闻。至马迁又征三闾之故事,仿文园之近作,模楷二家,勒成一卷。于是扬雄遵其旧辙,班固酌其余波。自叙之篇,实烦于代。虽属辞有异,而兹体无易寻。
同书卷一六《杂说上》云:
    马卿为《自叙传》,具在其集中。子长因录斯篇,即为列传。班氏仍旧,更无改作。固于《马扬传》末皆云:迁、雄之《自叙》如此。至于相如篇下,独无此言。盖止凭太史之书,未见文园之集,故使言无画一,其例不纯。
    据此,司马相如“始以自叙为传”,有开创之功。其《自叙》“但记自少及长立身行事而已。逮于祖先所出,则蔑尔无闻”。也就是说,《自叙》并未涉及到相如家族来源、祖籍、出身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而司马迁“因录斯篇,即为列传”,对此未作补充说明。班固沿袭《司马相如列传》,亦未作任何改动。
在刘知几生活的时代,司马相如《自叙》仍保存完好,因此刘知几能够把它与《司马相如列传》进行比较,他得出的结论应是比较可靠的。在刘知几之后,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司马相如曾自叙为传,司马迁以此为蓝本,撰成《司马相如列传》[13]。而了解司马相如《自叙》以及它与《司马相如列传》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探讨相如故里问题不无裨益[14]
应该指出,司马氏来源于“司马”的官职。《周礼·夏官司马》云:“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史记》卷一三O《太史公自序》云:
   昔在颛顼,命南王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司马迁在序中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司马氏的起源及其世系,道出了司马氏先世原居中原的历史事实,这为我们理解相如“祖先所出”,当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郑樵《通志》卷二八《氏族略第四》“司马氏”条云:“臣谨案:晋有司马邬、司马弥牟、司马寅,齐有司马灶,楚有司马子鱼、司马督,宋有司马疆,陈有司马桓子,是皆以司马为氏,不独程伯休父也。”王瑶先生《读〈史记·司马相如传〉》在引用此文后指出:
就郑氏所考得的也只限于齐晋楚宋诸地,这是因为战国时诸侯势力强大了,官制同于王室,遂也设有司马的官,且也有锡之以为姓氏的。但司马氏之来源于司马的官职,是无疑的。《周礼·夏官司马》云……可知司马之官原不是诸侯的制度,所以司马氏虽不独程伯休父一支,但究以这一支起源最早,分布得最广。蜀中于司马错平定的时候,仍为戎狄之长,自不会有司马氏。定后既将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当然也不会有司马的官制。可知司马氏之由外迁入,和扬雄的“雄无他扬于蜀”,是一样的情形。以司马氏的分布地域说,是在秦晋的最多;以迁入蜀中人士的原籍说,也是秦晋的多;所以相如的祖籍,大概也是秦晋一带的。[15]
马予静先生在《西汉文章两司马——〈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考论》中认为,司马相如与司马迁“同宗共祖的可能性极大”,“司马相如祖先或许是由秦入蜀,则‘两司马’在世系上又近一层”[16]。这些说法是有一定依据的。可以肯定,司马氏非巴蜀本地姓氏,司马相如的祖先当自外迁入。
    由于史载阙如,我们无法窥知司马相如先世入蜀的具体行程。幸运的是,《汉书》卷八七上《扬雄传》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扬雄祖先从中原迁徙入蜀的过程: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是时,逼扬侯,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间避仇复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
据前引材料,《扬雄传》乃以扬雄《自叙》为蓝本,具有较高的信实度。而此条材料对于我们理解司马相如先世由中原迁居蜀中的历程不无好处。结合《太史公自序》,我们似乎可以做出如下推测:司马相如先世由中原迁移蜀中时,可能曾定居安汉县,成都乃相如最后落籍之地。李大明先生指出:“司马相如的先世曾居古相如县(西汉时属安汉县),相如少时亦居于此。后居成都,而《自叙》所记自此始,即刘知几所谓的‘但记自少及长,立身行事而已’,故自言‘蜀郡成都人’,而‘祖先所出,则蔑尔无闻’了。”[17]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在探讨司马相如故里问题时,当认识到相如《自叙》是有所侧重、有所取舍的。我们似不能因为《史记》阙载,就断然否定司马相如与古安汉县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司马相如《自叙》并未提及他与安汉县的关系,但其传世之作却为我们探讨其故里问题提供了一些帮助。如四川师范大学王启涛先生在考察相如赋的用词情况后发现,相如作品中使用了不少四川方言词,其中一些为川东方言。这些语言迹象为探讨司马相如与古安汉县的关系提供了十分可贵的线索[18]
    我们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司马相如故里问题的提出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对相如故里问题的探讨与认识也与一般“利用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和地名的演变为本地增添名胜的事例”[19]有着本质的不同。相如故里问题是在钩稽史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尊重历史、尊重古人的表现。同时,这一问题的提出与探讨,对于当今辞赋学研究,尤其是司马相如研究有着较高的价值。此问题决非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故里之争,它所涉及的领域是较为宽广的。研究这一问题,既有助于弥补司马相如生平事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还可推动相关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司马相如产生之巴蜀文化背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对巴蜀文化的影响,汉代巴蜀文人的成长历程等不无裨益。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的探讨
  邓 郁 章

一、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的再次提出
《史记》、《汉书》中《司马相如传》均称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有书为证。但蓬安有“相如琴台”一类文物,沧桑变化,虽多已毁损,口耳相传,故事长留,犹为人知。编修新《蓬安县志》,查检旧志,有关记述尤多。蓬安古称相如县,因司马相如而得名,存在时间之长,近900年①。在古相如县境内(主要指今蓬安及周边的高坪、营山等地)有关司马相如的古地名、文物遗址近20处②,这里不仅有长卿祠,还有故宅两处③。司马相如与蓬安究竟是什么关系?如果是“蜀郡成都人”,有关司马相如在蓬安的一切记载,如何解释?如果是祖居地、诞生地,《史记》的记载,怎么理解?囿于学识、条件,虽有想法,仅是推论。1989年,何剑青先生在清王培荀《听雨楼随笔》中发现《相如籍贯》一则短文。文中指出:“人皆以相如为成都人,实今之蓬州人,后迁成都,又居临邛,三处皆有琴台。”[1]尽管王培荀离现在不到两百年,权威性也无法与司马迁相提并论,但他的论断,说明过去已有人挑战司马迁。1993年,我依据有关资料,撰写了《司马相如是今蓬安人》,杂志社未敢刊用,后将“肯定”变作“设想”,题目由《司马相如是今蓬安人》改作《司马相如与蓬安》,被采用。该文刊出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的《十大才女之谜》中《琴瑟嘤嘤凤求凰》的作者将原题目换成《文君相如与蓬安有何关系》,全文抄用(改动个别字句,但大都改错,抄用前后一直未告知作者,很遗憾)[2]。1999年11月,南充电视台马小林以该文为内容,摄制专题片播放。拍摄中邀请了西华师大的老教授王明元、周子瑜、徐才安,剧作家何剑青,方志工作者潘大德与我共6人,举行座谈会。根据座谈会的发言,我执笔撰写了《王培荀的司马相如“实今之蓬州人”说考论》(以下简称《考论》)一文,以“司马研”的集体笔名发表于2000年7月25日出版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第4期。1999年12月25日,《南充日报》发表萧红涛的《我市专家、学者为一代文豪寻根,提出司马相如是今蓬安县人》的报道,2000年4月13日,《四川日报》发表了蔡云中、萧红涛合写的《相如故里知何处》的长篇报道,也介绍了我们关于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的讨论。
2002年6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四川省教育厅师范处组织、罗应涛主编的《巴蜀古文选解》与之前出版的《巴蜀古诗选解》两书中,川北教育学院蒋均涛教授在有关诗文的注释中,亦称司马相如是今蓬安县人。
于是一个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省入蓬州即已消失了的相如县名和“相如故里在蓬安”这个已经鲜有人知的历史,再次被人提起,成为话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二、司马相如研究会在蓬安正式成立
《相如故里知何处》和《考论》发表后,四川师大文学院院长万光治教授因公赴南充,专程到蓬安实地考察。他说:最近一些年来,对汉赋研究逐渐在深入,国际性的大型学术会议已经开了四五次,但蓬安古称相如县,蓬安有这么多司马相如的遗迹、文物,没有多少人知道,仅凭这一点就可以使学术界震惊[3]。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93岁高龄的胡自逄教授指出:《考论》“举证确凿,令人信服”。2001年5月,原四川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巴蜀文化研究领导小组组长杨崇汇到南充,指出:“你们蓬安有司马相如,编部戏演一演嘛!”当即拨款15万元支持。何剑青先生创作了川剧《凤鸣凰飞》[4]。2001年12月,我们编辑了《相如故里在蓬安》一书,内容包括专题论文、书信交流、媒体报道、调查走访、文献资料等,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12月,《四川师大学报》(社科版)主编、文学院教授李大明,在向全国性的巴蜀文化学术讨论会提交的《相如辞赋与楚辞》[5]一文中,特在《附记》中介绍了近几年南充、蓬安专家学者关于司马相如故里问题的讨论,而且特别提到盛唐史家刘知几在《史通》的《序传》和《杂记》中讲到《史》《汉》两书《司马相如传》与司马相如《自叙》的关系的两段文字,并对其在“相如故里”研究上的重要价值作了阐述和论定。2003年6月出版的《巴蜀史志》第三期发表了省志副主编马国栋先生的《曹学佺最早提出相如故里在蓬州》一文,引述了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五十四《蜀郡县古今通释第四·蓬州》条中关于“相如县,长卿桑梓也”的重要史料。
“相如故里”的讨论和司马相如研究的发展,十分需要成立一个研究组织。蓬安县新一届的县委书记刘中伯和县长邹平对此十分重视,在省、市有关领导、专家的帮助支持下,2003年9月20日,经过几年筹备的司马相如研究会在相如故里蓬安县召开成立大会。四川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华师大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和四川省作家协会以及省市多家媒体的领导、专家、教授、作家、编辑、记者二十余人到会。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省文联名誉主席马识途同志因年事已高,又大病初愈,无法到会,特为蓬安复建的司马相如门阙题写了“司马相如故里”的门额,以示祝贺,并让到会的省作协副秘书长殷世江同志转达他的意思说:我看了《相如故里在蓬安》一书,司马相如“出生于蓬安,生长于成都”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在成立大会上,四川省作协、四川省地方志协会致贺信,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诚教授、省作协党组书记尹世全同志分别致贺词。川师大教授李大明、熊良智,川大教授谢谦,作家田闻一、殷世江,西华师大(原南充师范学院)教授王明元、龙显昭、周子瑜、李孝中、徐才安,剧作家何剑青诸位先生热情讲话[6]。蓬安县电视台向全县作了现场直播。
专家们认为司马相如是古代文化名人,是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是“赋圣”,到蓬安参加会议,就是到蓬安朝圣。他们对研究会的成立,对“相如故里”的研究,作了充分肯定,对之后的研究提出了具体意见。
李诚教授在致词中说:“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虽然经清人指出,又经时贤揭示,在一定范围内为人所知,不过是一百多年的事,但却于史有据,且相如县堂堂正正存在了900来年,相如旧迹传说不可能向壁虚构。相如故里的结论应该引起重视,相如县名应该尽快恢复。古迹、古事、古史在湮没千余载后经发掘而得重新光复,在学术上是不乏其例的,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七十余年古蜀文明的发掘,它证明了古蜀传说,也证明了中国史书中五帝的种种记载。因此‘相如故里在蓬安’的结论,从纯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也是可信的”。[7]
熊良智教授说:“《相如故里在蓬安》一书,工作做得实在,用大量的事实和文献证实了相如故里在蓬安这个事实是不可推翻的。这就在我们所有关于相如的认同上,有了非常坚实的基础。”[8]
古代史专家、原四川师范学院副院长龙显昭教授在发言中,提出把“成都说”和“蓬安说”整合起来,他说:“司马迁说司马相如是成都人,这是可信的,邓郁章说是蓬安人,也是有根据的。我的看法,这二者是不矛盾的,不要说他是成都人,就否定蓬安,也不要坚持蓬安,而否定成都。我的话是在通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综合而考虑的。”他说:从秦汉之际人口分析,秦始皇曾经迁徙中原人口到四川,如卓王孙、程郑氏一家。四川也有其他一类人士在秦汉之际来到四川。如扬雄,他的祖上在山西,因为三家分晋,扬雄一家受到排挤,先流徙到巫山,再到江州。后来他的祖辈在安徽庐江做官,为避仇又到江州,再迁成都郫县。司马氏也应该说是来自北方,我们可以比照扬雄迁徙的路线,司马相如或许是先在蓬安定居,以后再到成都。因为汉代社会是非常重视户籍制的,所谓编户齐民。汉朝要靠户籍制度征税,做官的要根据乡举里选,就是那里的籍贯,他落籍在成都,《史记》就说他是成都人。[9]
李大明教授对南充、蓬安关于司马相如故里的讨论作了高度评价。他说:“近些年来主要是由南充、蓬安有关专家、学者所进行的‘相如故里’问题的探索和讨论,形成了相如研究的一个新的亮点。对这场讨论有如下四点比较突出的感受。第一,关于‘相如故里在蓬安’的讨论,很有学术价值。……‘相如故里’有关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是司马相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研究及其产生的影响,将为巴蜀文化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并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第二,这一研究是实事求是的,是从古典文献记载的发掘、梳理、诠释出发的,完全符合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而不是某些人所误解的‘文化炒作’。第三,从目前这项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来看,非常具有说服力,并且极具研究前景。……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已经引起省内外、海内外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接受。第四,‘相如故里在蓬安’的研究,事实上已经是一项成功的学术文化工程。从研究方法、成果形式、社会效益来看,这项研究不仅从古文献出发,撰写并发表多篇较高水准的论文,而且注意了田野作业、探访故老、专家访谈、媒体宣传,注意县、市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注意了文化界、企业界和广大群众的深度关注和参与。……所有这些正是一种大文化观、遗传给我们的宝贵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和再生,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实践。”
李大明教授还认为:“从现有资料来看,‘相如故里在蓬安’这一学术文化观点、结论,已是理直气壮,需要的是进一步的补充证明。”“进一步证明也可运用一些新手段,如谱谍学的研究、语言学的研究、文化传播学的研究等,还可以多学科的结合运用。”他还指出:“关于司马相如研究的领域,应有拓展与扩大。如对相如生平中若干事迹的研究,对历代相如评论的资料,从史传到文人议论、咏题,到历代研究论文的搜集以及司马相如产生的蜀学背景,相如之文化文学特殊影响,相如作品之考证训释”等等。他认为,“南充、蓬安人民不但要把司马相如迎回来,‘荣归故里’,还要把司马相如推出去,以新的面目走向成都和海内外。”[10]
三、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是历史事实
“相如故里”的研究从个人行为到成立研究会,参加讨论的学者逐渐增多,范围逐渐扩大,问题逐渐深入。2004年10月22日,由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和司马相如研究会主办、中共蓬安县委和蓬安县政府承办的“司马相如与巴蜀文化研讨会”,在四川省蓬安县举行。全国20多个省市近40所高校和社科研究单位以及在川的留学生与《光明日报》等省市媒体近百人参加了会议。开幕式上,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师大文学院院长李诚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博导方铭教授、西华师大党委书记、校长佘正松教授和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政协文史委员会顾问谭继和教授、中国东南亚研究会会长、南京政治学院著名柬埔寨史专家陈显泗教授,分别致辞或致贺信。学术讨论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社科学报主编李大明主持。会议共收到包括日本奈良女子师范大学谷口洋等在内的中外学者的论文30篇。会议对司马相如的生平、作品及其对巴蜀文化与后世文学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对“相如故里在蓬安”的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西华师大(原南充师院)龙显昭教授在大会上宣读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三题》,该文通过对多种史料的分析,进一步肯定了古相如县(今蓬安县)是司马相如及其先世入蜀移居过的地方,成都是落籍之地。西华师范大学徐才安副教授,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写了《司马相如三题》,不仅论述了“司马相如在蓬安”,而且论述产生了这一文化伟人的历史背景件和地理条件,川师大文学院王启涛教授从司马相如作品的语言与南充、蓬安的地方方言的关系进行考证。其成果从侧面为“相如故里在蓬安”这一学术观点,提供了重要依据。到会代表称他提供的是“活化石”。会议结束时,到会代表一致签名通过希望蓬安尽快申报恢复古相如县名的呼吁书。
之后,李大明先生2004年12月30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关于“司马相如故里”问题的探讨》,他说“结合相如《自叙》和《史记》、《汉书》的记载,可以认为司马相如的先世曾居古相如县(西汉时属安汉县),相如少时亦居于此。后居成都,而《自叙》所记自此始,即刘知几所谓的‘但记自少及长,立身行事而已’,故自言‘蜀郡成都人’,而‘祖先所出,则篾尔无闻’了”。房锐、邓郁章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二期发表了《关于“司马相如故里”问题的再探讨》文章在查阅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司马相如故里当在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成都为相如落籍之地。
在十年的讨论中,持不同意见的亦有。一是罗文荣先生的《劝君慎批司马迁》一文。[11]罗认为,两司马只是两代人之差,最接近,又“均为同一个皇帝之臣”,且司马迁也到过巴蜀,他的“八代祖”司马错“还镇守于此”,他掌握第一手材料写成《司马相如列传》。现在用“数百年、一两千年后的人们提供的史料”作证据,谁“可信”谁“不可信”,“不言而喻”。二是王积厚先生的一篇《下列史书文献说司马相如是成都人》(打印材料),文章以列举的方法摘录《史记》到今天邛崃县编的《邛崃文物志》共四十九种图书中,关于“司马相如是成都人”的介绍文字,说明司马相如是成都人。(四十九种图书除《史》《汉》《华阳国志》《资治通鉴》《蜀中名胜记》外,全是今人的著作和通俗读物。而所引《资治通鉴》《蜀中名胜记》的话语并无说明“籍贯”一类文字④。)
但十多年来研究者提供的文章和大量史料证明:相如故里在蓬安,这是一个史实。对于这一史实,司马迁记载它,它存在;未记载它,它仍然存在。司马迁未记载,只是一个疏漏。爱文学、爱辞赋的萧衍父子,正是为了纠正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的疏漏,才用这种特殊形式将其固定下来,让他形成固定的历史,世代相传。梁天监六年(507)以后有关史料是相当丰富的,有关司马相如和相如县的史实,从已佚亡的罗洪先的《周地图记》起到现在,历代正史,方志舆书,几乎一本不漏,都有记载(恕不一一列举);而直接写明或点到“相如故里在蓬安”的著述,是代代有人。
初唐贞观元年(627),相如县令陈子良赴任之后,亲写《祭司马长卿文》,遣主簿谯悦前往拜祭。祭必有祠,说明唐之前已有祠庙。文中说“厥迹犹存,余芳未泯,予忝宰斯邑,似觌遗尘,抚事怀贤,实劳寤寐。夫游九原者,慕隋会而增悲;望魏都者,伫侯赢而顾步。抑惟往彦,差拟其伦,缅彼风猷,载深长思。[12]刚到相如县任县令的陈子良,将自己比作游九原慕念隋会、望魏都怀思侯赢一样,怀念司马相如;他目睹尚存在的故迹,称司马相如为相如县之乡“贤”、“往彦”,这是一个强证。
盛唐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他在《史通》的《序传》和《杂记》中,两次谈到司马相如故里的问题,他对照了司马迁、扬雄的《自叙》后,对《史记》没记载司马相如的“祖先所出”既找了原因,又对“两司马”提出了批评:司马迁和扬雄的《自叙》均记了自己“祖先所出”,而司马相如的《自叙》(唐代尚未佚失)却只记了“自少及长,立身行事”,对“祖先所出”则“蔑尔无闻”。司马迁写《史记》,又仅就司马相如《自叙》“勒成一卷”。结果班固的《汉书》仍《史记》之旧,弄得“言无画一,其例不纯”。刘知几当是知道了司马相如的“祖先所出”,有感而发。
宋人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在“顺庆府·人物”条记载有:纪信、司马相如、谯周、陈寿等,全为南充各县人氏,明显肯定司马相如为古安汉人。宋·祝穆的《方舆胜览》亦作如是记载。宋·王俦在相如县以旧本长卿像图于祠壁,祠成为《记》,《记》中有句:“伏念长卿杰出于西京文章极盛之际,至今薄海内外人,无贤愚皆知有长卿。言语之妙,若揭日月,俦尝过县之琴台,乃《图经》所谓长卿故宅者,一时遗迹,仿佛尚在”。又谓“县虽僻左,而江山风物可乐也,从其人游,皆好学、能文章,亦有所自来矣。”[13]相如故里故宅在,故里的人士皆好学,能文章,而其源又在于司马相如的影响,这也说明了此地与司马相如的特殊关系。
明代曹学佺,既是一位颇有民族气节的人,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地方志专家,他在《蜀中广记》这部流传很广的书中毫不含糊地说:“相如县,长卿桑梓也……废相如县,梁置,兼立梓潼郡于此。李商隐诗:‘梓潼不见马相如’是也。”⑤李商隐诗的全文是:“梓潼不见司相如,更欲南行问酒垆。行到巴西觅谯秀(南充谯周之孙),巴西唯是有寒芜。”李诗也说明“相如故里在蓬安”,当时是广为人知的。
清代王培荀,山东人,是一位曾在四川四个县、先后十年时间,当过五任知县,一生著述甚多,在四川就写了好几部,颇受文史学界重视,近年均先后出版。他肯定:“人皆以相如为成都人,实今之蓬州人,后迁成都,又居临邛,三处皆有琴台。”他把司马相如与蓬州(今蓬安)成都、临邛的关系阐述得非常明白。
一千多年来,尽管《史记》漏记,但有关的典籍仍然一直不断作出明确记载和肯定,它更加说明相如故里在蓬安是一个无疑的史实。
四、“相如故里”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有人说:梁天监六年(507)以前,“相如故里在蓬安”的史料是空白,作何解释。
梁天监六年(507)以前的史书,除《史记》《汉书》外,其他断代史,不可能涉及“相如故里”的有关史料。最有可能记述其事的就是谯周的《益州志》、《三巴记》和陈寿的《益部耆旧传》,它们都属于地方文献,“是以乡邦人士的身份撰写本土历史、记述方域沿革、风俗民情、物产地理的专书”[14]。谯、陈二位又与司马相如是同乡。而谯周的《益州志》在隋以前已亡佚,《三巴记》在其后也已亡佚,陈寿的《益部耆旧传》亦失传。因此历史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遗憾。
有人说:“别业”、“流寓”、“侨寓”与“故里”的概念明显不同,如何理解。
从各种典籍记载,司马相如在今蓬安的住处,除《周地图记》作“别业”外,均称“故宅”、“其宅”、“居”。“别业”一词与“别墅”、“别馆”同义。司马相如生活的西汉叫“别馆”⑥,晋代方有“别业”、“别墅”的名称⑦。《周地图记》的作者用“别业”给司马相如“故宅”定性,有何依据,不得而知。但《周地图记》以后,所有典籍记载除在“故宅”下引注外,无一处再用“别业”。
“流寓”、“侨寓”均见清以后南充、蓬安的志书。这明显是受《史记》影响所致。而且有的志书中,如民国《蓬安县志稿》“侨寓”、“故里”同时出现,显然是作者已有思考,但仍处于矛盾之中的表现。
再说,如果是“别业”,相如何时置别业?如是第一次出蜀赴京前,当时事业未成,置别业两处,赀财从何来?如是初次赴京归来后,“家徒四壁立”,置别业两处,赀财又从何来?如果是卓王孙给“钱百万”之后购置,或者是出使西夷遭诬告被贬官之后购置,他不在成都郊外或其他离家稍近之处置别业,却选择远离成都700余里的嘉陵江边的山川阻隔交通不便的“僻左”之县置别业,目的何在?要言之,情理不通。如果是流寓(侨寓),司马相如是何时在安汉(今蓬安地方)流寓(侨寓)?是来往京城、路经安汉而在此流寓吗?司马相如来往京城,出成都北门经驷马桥过梓潼县⑧,不可能到安汉(今蓬安县地方);如果是经安汉去京城,出成都就会出东门经龙泉驿,绝不会过驷马桥。来往京城不往安汉,他又是何时到安汉?少年时代不可能;青年时代以后,《史记》记叙他回巴蜀仅两次。第一次是梁孝王卒后,当时生活无着到安汉干什么?第二次是他出使西南夷,公务繁忙,随从一大帮,他不走官道而走小路到安汉干什么?这同样是不可能。
应该说这些问题均是在邈远的历史中造成的,归根结底是司马相如自己在《自叙》中未记“祖先所出”,造成《史记》漏记而引起的。
有人说:太史公不能“批”,“一代史学大师文学巨匠司马迁的不朽声名应当得到永世的尊敬和维护”[15],怎么看。
指出太史公的疏漏,并非不“尊敬维护”他的不朽声名,也不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之光焰”。事实上“《史记》在叙事上也甚多疏略,或有抵牾”,指出他的不足丝毫也不影响他的“不朽声名”。[15]事近时近则易核察,无疑是对的,但不能绝对化,绝对化就会成为荒谬。何况司马迁没记司马相如的祖居出生地,是事出有因,也仅是“漏记”而已,何言批,何言“不尊敬维护”呢?!

2004年9月6日
注释:
①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地理志》:“相如,汉安汉县地,梁置梓潼郡、周省郡,立相如县,以县城南二十里,有相如故宅二。相如坪,有琴台。”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果州)相如县(东北八十五里,元十乡):亦巴西县地,梁·天监六年置相如县兼立梓潼郡于此。至后周郡废县存。即汉司马相如所居之地,因以名县,其宅今为县治。司马相如故宅在县南二十五里。”《周地图记》:“其地有相如坪,相传相如别业在此。……”
②按隋《周地图记》、唐《元和郡县志》、《通典》、《十道志》、后晋《旧唐书》、宋《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宋书·地理志》及南充、蓬安两地的旧志记载,计有地名8处,琴台3处,故宅2处,祠庙2处,相如古柏2株(1953年被砍掉)、诗碑、文碑多处。
④《资治通鉴》只提到“蜀人”,并未提成都人。《蜀中名胜记》则明确指出:“相如县,长卿桑梓也”。
⑤梓潼,即与相如县同时设置并同治的梓潼郡。
⑥别馆,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
⑦别业最早见于晋石崇《思归隐序》;别墅最早见于《晋书·谢安传》。
⑧其地有长卿山,但无故居记载。
参考文献:
[1]王培荀,《听雨楼随笔》,成都;巴蜀书社1987,471页。
[2]《十大才女之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30—34页。
[3]《相如故里在蓬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0—34页。
[4]《万卷楼》(创刊号),南充市创作办,2001年编印。
[5]《巴蜀文化研究》(第一期),巴蜀书社2003年12月出版,100页。
[6][7][8][9][10]《司马相如研究会会刊》(第一期),司马相如研究会(蓬安),2004年编印。
[11]《西华师大报》2004年2月29日总294期,副刊版。
[12]《相如故里在蓬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6—7页。
[13]曹学佺《蜀中名胜记》(第五册,卷二十八)民国二十五年商务印书馆出版,401页。
[14]龙显昭《谯周传》(《四川思想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88页。
[15]剪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一册201页。

邓郁章:司马相如研究会副理事长、新修《蓬安县志》主编、四川省蓬安师范学校高级讲师。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