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343|评论: 8

[相如·茶馆] 司马相如与文化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7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司马相如与文化中国
——《天下文宗司马相如》序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 谭继和

司马相如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赋圣词宗的地位。宋人林艾轩、朱熹称其为“赋之圣者”,明人詹景风称其为“赋家之圣”,甚至还有人把他视为独步天下的第一文人,明人侯一元就认为“古今文人,独一司马相如哉”。不过,对这位赋圣,历史上也有人提出疑难、訾议,集中在出生地之谜、大赋的历史地位、通“西南夷”的评价以及同文君的自由私奔等四大问题上。本书即是针对这四大问题产生的历史语境,根据学术界多年来研讨的前沿学术成果而写出来的。书中对这四大问题的描述,也汇集了十多年来以四川的相如文化研究会为中心一些海内外学者研究的智慧和心血。尤其是相如故里问题,今天能得出相如“生于蓬安.长于成都”的结论就很不容易,经过学者间多少次论难才能有所依据地把它确定下来,本书作者邓郁章先生以及蓬安、南充、成都的一些学者为此付出了艰巨的努力。“不羡千金买歌舞,青灯黄卷研相如。疑义精要相析论,墨畦生涯尽入书。”郁章先生多年来的艰辛付出,本书算是一个回报。
有关司马相如的研究,其基本轨迹大体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一是关于相如故里的争论和探讨.二是关于相如文化的多方面研讨。这两个阶段体现出由相如个人文本的研讨向汉代精英集体文化性格和时代精神的研讨转型的特点,也即马克思所说的由原初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的研究特点,我曾在《司马相如与巴蜀文化研究论集》一书的序言里对此作过解析,这里不再赘述。需要着重强调的是,由本书的探讨,引起了对相如文化研究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司马相如不只是一个个体,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相如文化,我认为今后需要深入研讨下列特点:司马相如是汉代“综群书”的“通儒”。①相如大赋是“孔氏之门用赋”升堂入室的产物,②是孔子诗文教化的结晶,实具有“文以贯道”当以“文章为最”的崇高文化地位,这也是汉代时人的文化观念,是文化中国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一个特色现象。文化中国熏育出了“文伯”司马相如,相如又以其站在那个时代高度的赋论、赋作和文韬武略,对文化中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司马相如是汉代文化中国“采儒术以文”的开发者,是以其大赋而成就为汉代“文章诗教”的奠基者。总而言之,“司马相如与文化中国的关系”是需要我们做的一篇大文章,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思想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但至今我们对这个问题还没有专题涉及,而这又是我们深入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以“司马相如与文化中国”为主旨,应该是未来研究方向的待望。
这里简要地说一说我的四点看法:
一是司马相如在文化中国发展史上的地位问题。
相如绝不只是一个文学家,只是单纯“为汉词宗”(《华阳国志》),他应是“以诗书而儒”的“通儒”,是百科全书式的汉代大儒家之一。宋人王俦说:“吾侪蜀人诗书而儒自长卿始,诚如(秦)宓云。”明人李贽称相如为“词学儒臣”,这些看法是很有见地的,抓住了相如文化性格的本质。司马相如《解客难》一文曾针对客人关于相如即为儒人,为何不“作汉一经”的责难,提出了自己关于文即“六经”的看法,这是当时非常大胆的精辟见解。在后人看来,相如此论正表现了西汉时期“以文章为盛,以诗书为儒”的时代特点。王充《论衡》说:“农无强夫,谷粟不登。国无强文,德闇不彰。”强农与强文是国家关乎命运强弱的两大支柱。而相如正是“国之强文”这一支柱的代表。他死前挂念的是《封禅书》,死后献给汉武帝,果然八年后封泰山,禅梁父,礼中岳。以后封禅遂成为历朝定制。相如此项举述,遭到非议甚多。其实,“封禅”从本质的原初抽象看,正是中华一统凝聚力和向心力信仰的表现。相如为封禅制提供的理论依据.今天原文已佚而看不到了,它应该是对大一统的文化中国的礼仪性信仰做出的一个奠基性的贡献。由此观之,相如其人在文化中国发展史上实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而且首先是以“润色王道”的圣门儒术为主要特色,其次才是文学方面的词赋之宗,应该摆正这个位置。唐人称相如为“文伯”、“雄伯”,正是从儒宗这个层面说的。唐人张说曰,相如“吟咏情性,纪述事业,涧色王道,发挥圣门,天下之人谓之文伯”。这个看法,正好说明相如的文化个性特点。他是“润色王道,发挥圣门”“以古圣贤为法者”的儒之“文伯(霸)”、“雄伯(霸)”,”绝后光前”(陈子良语)的“文雄”(李白语)和“通人”(《隋书》)。对这一特点,龙显昭先生等少数学者曾经指出过.但未引起学界重视。
二是相如大赋在文化中国经典上的地位问题。大赋能否与儒经同等看待,是否以“文”为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也是今天学者尚未触及而需要辨证的一个大问题。
重视“文章之盛”,是汉代的时代特征,前人曾多所论述:“经礼乐而纬国家,通古今而述美恶.非文莫可也。”①“孝武之后,雅尚诗文”(《周书》),汉以“文章为盛”,“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班同:《两都赋》)。正因此,汉代上自公卿,下至庶民皆通文章。韩愈说:“汉朝人莫不能文”,柳宗元说汉朝“风雅益盛.敷施天下,自天子至公卿、大夫、士、庶人咸通焉。四方之文章益烂然矣”。
汉代“文章”二字的内涵,首先是指汉大赋。这是因为汉赋为“骚之余”,是承袭诗骚发展起来的。《诗》是儒经的重要门类,诗教更是儒家礼教的核心。诗骚赋系统,发展到汉代才明确与六经训诂之说分途发展,成为两大系统。而汉赋则是“文章”系统即诗教系统的代表。这是其一。
大赋创作是一门专门学问,必须要通经和通文字,这是汉赋的基础学问。宋人晁说之曰:司马相如造诗赋,“多尔雅之文。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必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其意”。作大赋必须具备“古字之学”与“通经之学”这两个基本条件。这是其二,
“汉人作赋,必读万卷书,以养胸次。…… 又必精于六书,识所从来,自能作用。”相如赋为何能出人头地,是因为他“命意宏博,措词富丽,千状万汇,出有入无,气贯一篇,意归数语,此长卿所以大过人者也”(谢榛语)。要有万卷才学,特别是儒术根底,才会有作赋能力。这是其三。
更重要的是,作赋要有儒者的正气。宋人周紫芝认为相如赋“大哉气之为用,虽上下与天地同流可也”,刘壎认为其“雄浑之气溢出翰墨外”。除儒学以外,相如赋还特别融人仙道之学的想象力,成为以羽化飞仙为特征的道学的滥觞。相如赋体现了“列仙之儒”(《大人赋》)的鲜明特点,这是其四。
因了上述四个条件,相如大赋的地位就提升到了与儒学六经并行的儒学文章(诗教)的崇高地位,故相如也被历代一些文人称为汉文章之祖,“长卿之于文章,实全蜀开创之祖”(清人钱谦益语)。不仅是全蜀文章之祖,也是汉代整个圣门辞义之祖,就“辞文遂最一代”(明人尹台语)。“后世文必称汉,言汉文之雄,必曰司马、扬、王”(明人詹景风语)。“圣门论赋,相如为入室之雄”(唐人卢照邻语)。
总起来看,相如大赋是汉代中国诗教文章的代表,具有儒学经典“兴废继绝,润色洪业”(班固:《两都赋》)的作用,属于汉代儒家主流意识形态,可登汉文大雅之堂。所以,不能把相如赋只看作“词赋之祖”,而要从“汉文章经典”的广视角来给予肯定。
三是相如大赋的浪漫主义精神内核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地位问题。
相如论赋家之心是“包括宁宙,总览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论赋家之迹是“台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赋家之心与赋家之迹,构成相如浪漫主义文学精神的根基,开启了巴蜀文学浪漫主义的传统。这一传统成为“西蜀自古出文宗”,以相如为榜样,他之后,从扬雄、陈子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杨升庵、张问陶、李调元,直到郭沫若、巴金皆“比肩相如”,始终坚守的精神追求。它体现了司马相如凌万乘以峥嵘之气,贮千古以磊落之胸,洗宇宙以磅礴之神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总览天地人的大一统宇宙观。这是汉代雄阔宏伟盛世的时代精神的反映,这也是文化中国共同精神家园中坚守的情怀,是仰望星空、洗空宇宙的民族文化想象力的结晶。
四是相如通“西南夷”在民族融合、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上的作用问题。
“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广巴蜀”(《史记·平准书》),清楚地说明了这一举措对民族交融,开拓巴蜀的历史作用。“西南夷”有两支:一支是“南夷”,一支是“西夷”。相如开通“西夷”和“南夷”,不仅是地理中国的统一问题,更重要的价值是文化中国的认同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它促进了大中华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在推动文化中国认同方面也起了重大作用。例如,开通“南夷”,促使夜郎文化与巴蜀文化变融。开通“西夷”则使冉,馬尨、邛、筰、徙,榆等族群进一步与蜀人融汇。所设冉馬尨邛筰徙榆六都,就是文化认同与交融的体现。相如通“西南夷”的举措,统一和稳定了西南地区,促进了西南地区各民族文化向中原文化凝心聚力,至今都还有深远的影响。
南怀瑾先生曾说:“立国之本是文化。”文化是中国形成和发展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血脉,是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中国的认同,是文化立国的历史过程,是大一统中华多民族国家融合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文化中同是养育历代知识精英的肥壤沃土,而历代知识精英则对文化中国的核心文化——以儒释道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终极本体、终极诉求和终极核心价值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这个层面观察,司马相如的浩然之气、浪漫之韵,大雅之声,在文化中国巨人的长廊里实占有一席可不可磨灭的地位。尤其是在汉代,以文章教化为盛.儒家文明定型初曙,诗教和礼教第一次国家法典化的关键时期,司马相如是站在这个时代高度上的一颗闪亮的北辰之星,是汉代文章之盛的一个闪亮的文化路标。因此,对司马相如与文化中国的研究,正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有关司马相如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谨以待望,故乐为序,以求谁諟正。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琴台
唐.杜甫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1]

    注释
⑴琴台:汉司马相如抚琴挑逗卓文君的地方,地在成都城外浣花溪畔。
茂陵:司马相如病退后,居茂陵,这里代指司马相如。多病:司马相如有消渴病,即糖尿病。
卓文君:汉才女,与司马相如相爱。
⑷酒肆(sì):卖酒店铺。
⑸宝靥(yè):妇女颊上所涂的妆饰物,又唐时妇女多贴花细于面,谓之靥饰。这里指笑容、笑脸。
⑹蔓(màn)草:蔓生野草。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⑺凤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 [1] [2]

     白话译文
司马相如年老体衰时,依然像当初一样爱恋卓文君,二人的感情丝毫没有减弱。司马相如家中贫寒,生活窘迫,于是他们便开酒舍维持生计。我在琴台之上徘徊,远望碧空白云。心中欣羡万分!看到琴台旁的一丛野花,我觉得它就像卓文君当年的笑容;一丛丛碧绿的蔓草,就如同卓文君当年所穿的碧罗裙。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追求美好生活的千古奇事,后来几乎是无人继起、闻所未闻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相如故里研究的新价值 ——《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司马相如与巴蜀文化研究论集》序言谭继和   

      在古代文献中,《周地图记》最早提出古相如县因“相如坪相如故宅”而得名的命题,以后历代论述不绝如缕,清人王培荀进一步肯定相如籍贯“实今之蓬州人”。这个被人们一直忽视的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邓郁章等南充、蓬安学者加以揭橥,并组织和联系省内外学者,成立司马相如研究会,展开缜密的研究和精心的考证,结合蓬安有关相如的地名和实迹加以论证,现在得出了“司马相如出生于蓬安,生长于成都”的结论,这是令人信服的。我向来持《史记》《汉书》司马相如为成都人的观点,但并未深究。蒙相如研究会邀请,我到蓬安实地考察并拜读了研究会诸位学博的论述,又检视了一遍有关史料,我信服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的结论。王仲荦先生的《北周地理志》是历时40年才写成的翔实、缜密、搜罗宏富、拾遗补阙、科学性很强的杰作。他在“相如县”一条中,特别指明相如故县“为今之蓬安县”,并引周地图记、寰宇记等地理著述,阐述相如县的渊源流变,认为相如县因相如坪、相如琴台、相如故宅、相如别业而得名。这是科学的态度。相如县名存在近900年,其得名缘由必有因有据。经过一番考察,我服膺马(识途)老所说:相如出生于蓬安,生长于成都。我更要补充一句:蓬安是相如的第一故乡,成都是相如的第二故乡。现在该研究会已由相如故里的研究而扩展为相如文化的研究及其应用,这是更大的收获。我认为,因司马相如故里问题而引出司马相如与巴蜀文化的关系,这是一篇大文章,是巴蜀文化研究逐步成为“显学”潮流的一大硕果。这个硕果发蒂于蓬安 南充,现在把它结集出版这是值得庆贺的。
       从相如故里到相如文化,这篇大文章,经过李大明、龙显昭、周子瑜、万光治、李诚、房锐、邓郁章等先生及海内外学者的辛勤耕耘,已经开始出现成为显学的趋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李大明先生说:相如故里问题的探讨“将为巴蜀文化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是“一项成功的学术文化工程”,是“继承优秀传统与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实践”。我很同意这些看法,有关相如故里及其文化的研究,是巴蜀学者智慧集合的产物,应该在将来的巴蜀文化研究史上抹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多重意义和价值需要提一提。
作为汉代赋圣,司马相如是汉代学术精英的代表,他是文化个性代表着汉代文人的集体文体性格(或用新名词说,叫做“集体无意识”)。通过故里问题的研究,大大拓展了我们对相如文化性格如何形成的认识。以往的研究,我们局限于笼统的巴蜀文化对司马相如的影响。现在,我们则可以分解出巴文化的刚同蜀文化的柔这两方面刚柔相济、亲缘相近的不同特征的文化对相如文化个性的形成有分别不同的影响。相如的大赋。既有气势磅礴、铺张扬厉的“刚”与“质”的一面,又有闳博丽雅、侈衍排比的“柔”与“文”的一面,这便是刚柔文质两种性格的巴文化与蜀文化分别不同影响和熏陶的有力例证。当然,汉大赋不只是巴蜀文化的影响和熏陶问题,但我们从司马相如身上可以领会故乡的巴文化与蜀文化确是相如文化性格形成的主要来源。用这样的研究方法,研究汉赋时代的群体作家,定可找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他们文化性格的形成的不同影响和渊源来。这是从相如故里研究开始的一个新问题。今蓬安在内的古巴阆文化区对相如的影响,可用学者们关于相如赋多用巴地方言的研究来作例证。如:《哀二世赋》:“岩岩深山之硿硿兮”一句中的“硿硿”一词,《史记索隐》引萧该云:“硿,长大兒不也。”《汉书》颜师古注:“硿硿,深通貌。”硿硿,音读“笼”,至今巴地方言还称深通之处为“硿硿”。如果从字源上看,它还渊源于巴蜀巢居——干栏文化。羌人的石碉在古羌语里称为“邛笼”,属于巴蜀巢居文化的石碉系统。四川人有“窟笼”一词。“窟”指山岩穴居,“笼”指巢居、树上居、干栏,“窟笼”是穴居文化与巢居文化混融以后出现的词汇。因此,相如要选用“硿硿”一词来形容崖居,这是最恰当不过的语词了。如果没有掌握巴地方言,他是绝不可能找出这个形容词的。其他如“泛滥湓溢”的“湓”音,“屯车而万乘”的“屯”音,均为至今还在使用的巴方言。再说到蜀方言对相如赋及其小学著作的影响则更多了。《凡将篇》的“黄润纤美宜制禅”的黄润布,《凡将篇》中的中药草名、乐器名也多与蜀有关。这里不再赘举。但这是相如故里研究带来的新收获,是可持续性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故在这里多说几句。这是相如故里研究新价值的第一点。
       汉大赋奠基之作《子虚》《上林》赋与巴山蜀水对司马相如的孕育与熏陶有关,甚至在这里可以斗胆地提出相如《子虚》《上林》赋的第一孕育地和奠基地就是巴蜀,这是相如故里问题研究带来的又一收获。
      作为汉代文化巨人,司马相如是汉朝时代精神与汉文化结晶的产物。他融汇七经与诸子百家,承诗继骚,兼汇小学、书法等艺林百家而成就为赋圣文宗。他与中华民族文化整个体系与渊源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关系。但他的故乡是巴地(蓬安)与蜀地(成都),生于斯,长于斯,受教于斯,寄情于斯,就不能不注意研究他与巴蜀文化的特殊关系。“乔木展归国之思,行云有故山之恋”,故乡的山山水水,乔木行云和人文教化会给相如的创作与文韬武略刻上深深的烙印,形成特殊情结永系其一生,在其作品中或隐或显地流露出故乡所赋予的特殊文化解读。从逻辑思维、阐释方式到语言语势流布着本乡本土的特殊韵味,这是必然的文化学发展规律。不管您是否少小离家。这种乡土情是扭不断的。不管您的题材是否直接涉及,这种乡土味是无法舍弃的。这就形成文人学士与乡土文化之间复杂的情感理念关系和对应融合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如赋是巴山蜀水的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我们看《大人赋》,它仿屈原《远游》,是直接传承楚辞的。但它把仙人四方游仙的顺序由东南西北,改为南西北东。以南为首的观念,恰恰是巴蜀人作品《山海经》的观念,三星堆两个祭祀坑祀物品多堆积于西南方向,这就是个证明。这就是巴蜀的特殊方位文化对司马相如影响的一例,这是第一层面。
      还有更深刻的第二层面。初唐王勃称巴山蜀水为“宇宙之绝观”“优游之天府”。西汉盛世正是“天府之国”的桂冠由关中转移到巴蜀头上的转型时期。由此不难理解,相如汉大赋所描摹的“宇宙之绝观”与宏博优游的气势,不正是作为天下第一流神品的巴山蜀水自然景观扩而大之的写照吗 再对比晋人左思的《蜀都赋》,我们不是更可以直接找出相如赋作为源头而影响于《蜀都赋》的流变历程吗 如果潜心研究,我相信《子虚赋》是涵容着巴蜀山水绝观的原型的。换句话说,巴蜀宇宙之绝观,应该是相如赋孕育和奠基的起始之地,这恐怕还不是妄腾之说。这是相如故里问题的研究带来的新价值的第二点。
        其三,相如故里的研究,加深和扩展了我们对“文宗自古出西蜀”的新认识。“天地有大文,吾蜀擅宗匠”。(元 张翥:《谒文昌阁》)赋圣司马相如开其端,“乡党慕循其迹”,后来者有被桓谭誉为“西道孔子”兼“东道孔子”的汉代儒圣扬雄,文学革新前驱陈子昂,唐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宋代文化巨人苏轼与陆游,明代文坛著述第一人杨升庵,清代性灵诗宗张问陶、函海大家李调元,直到现代文化巨人郭沫若和巴金,这些“天下第一秀才”均出生于蜀或虽不是蜀人但却是因巴蜀熏陶而成就为文化巨人的。他们不仅是文坛宗主,而且是各科会通的百科全书型大家。龙显昭先生认为司马相如融会诸经而撰《封禅文》,是通儒。相如是辞赋家,还是著《季候四时书》的书法家,同时是通七经的经学家和有文韬武略、立下通西南夷巨大功劳的战略家。他以融会百科的学识对“蜀学比于齐鲁”作出了特殊的贡献。百科全书型这是巴蜀儒的特征,也是上举诸位文宗共同的特征。明人潘耒认为经学家有“通儒之学”和“俗儒之学”两种。巴蜀文宗均为激于时事而以经世为首务,盛称经济而以考据精详为末务的“通儒”。这一“通儒”传统是由司马相如开其端的。他开启了巴蜀文人重文学、重今文经学的传统,特别是“文法原于字类”,文学植根于学术功底的传统,成为上举后代文宗师法的楷模。历代文宗从扬雄到郭沫若无不“比肩相如”,以相如为学习的榜样,“蜀地经师,长卿为鼻祖”,这是巴蜀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
        其四,巴蜀文化曩有好梦幻迷离好想象,“飘飘有凌云之气”的浪漫主义的文化思维特征。巴文化重鬼,蜀文化重仙,从蚕丛鱼凫得仙道起始的古蜀仙道的传统不仅开启了巴蜀道教,而且浸润于巴蜀文人思维,成为巴蜀文人以仙游为特征的浪漫型发散思维定势。司马相如所倡导的仙游文化是其开端。有关相如故里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相如的赋论与巴蜀文学特质的关系的新认识。
司马相如的赋论最独到之处是分为“赋家之心”与“赋家之迹”。“赋家之心”指的是“文心”,是性灵,是赋家的本性、心灵与眼界、境界。他认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这是何等开阔的世界眼光。他把这种眼光与胸襟赋予《大人赋》中的仙人,“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悲世俗之迫隘兮,竭轻举而远游”,这首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羽化登仙、凌霄步虚的仙游气概,这正是汉代雄阔、豪放、浪漫、企慕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时代精神的体现,难怪汉武帝读了这篇赋即感觉“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所以,以仙化为特征,以浪漫型发散型为特质的艺术思维定势是由司马相如开蜀人之端而开成巴蜀的“文心”的。这种“文心”是“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捉摸而不易形诸文字,犹如佛祖拈花迦叶含笑一样,靠内在心灵的开悟与精神的流动。这就是巴蜀人的“文心”,巴蜀人的特质。
        相如讲的“赋家之迹”则是指的创作的路径和方法,指的对“文心”的“雕龙”手法。“合纂组以成文”是指谋篇布局、编织文章的方法,有如织机一经一纬的编织工夫,编织出华彩丽文。“列锦绣而为质”则是指文学创作的路径,是以学术为文学之根本,以“小学文字工夫为经艺之本”,犹如以汉代蜀锦绣缎为质地而雕出列锦龙纹一样,善于别出心裁,“不思故辙,自摅妙才”,雕出文心之体,善于选择创新的途径。赋家之心与赋家之迹,构成相如浪漫主义文学的根基,开启了巴蜀文学浪漫主义的传统,对今天巴蜀文学的现代化亦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对相如故里及其文化的研究,引出不少学者对相如制作思想与方法的探讨,这对巴蜀文学特质渊源流变的研究,无疑有开拓性的意义。司马相如的赋与赋论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巴蜀文艺理论的源头与巴蜀艺术美的源头。相如的赋论及其赋的实践,“不似从人间来”,不仅卓绝汉代,而且直面历代,开启无数后来者文心。高度重视对相如赋论及其赋作实践的研究,采用新的视野与新的角度,用现代化眼光加以审视,总结相如开启的巴蜀赋论遗产,这是对相如故里研究又一新的收获。
        作为本论文集第一读者,我谨以上述有感于心的新的体味,勉贡芜辞,是为序。当然,我们从本论文集中还可以发现更多新的价值,这就有待于读者诸君的玩味了。


发表于 2021-1-27 20:4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穷得连管理动作都变形有何文化可言,东忽悠西论证,这么多年了,百度百科上面还是写的蜀郡成都人,就算是我们这的,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经济增长还是文化遗风,执牛耳者落马三任,聚餐麻将ktv仍是精神寄托,能让我们上新闻的却是多年前和最近没爆的因生活作风而引发的问题。

发表于 2021-1-27 23:3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写出这个帖子也算有文化功底和理论水平。经济发展重要,文化底蕴也不能少,二者不能偏废

发表于 2021-1-27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1-29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把一个私奔的人说得

发表于 2021-2-5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5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相如赋与四川方言

  王启涛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摘要:汉代赋家的创作,往往会体现其不同的语言背景尤其是方言底层背景。司马相如的赋用了一些方言词,这些方言词在今天的四川尤其是川东北地区还广泛使用。如果对这些词进行溯源,有一些可能来自楚方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司马相如的方言源和文化源,他可能不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或许来自与楚接壤或深受楚文化影响的川东北地区。

  关键词:司马相如;赋;四川方言

  关于司马相如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以及《汉书·司马相如传》等正史文献已有详论。然而对于司马相如赋的语言特色,尤其是方言底层词,前贤时彦似鲜有提及。

  司马相如的赋一直被后世文学史家们高度肯定。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司马相如赋与屈原赋相提并论。然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尤其是汉赋,往往强调用活的口语与方言来写作,所以,分析汉代赋家所创作的作品的方言底层,既可以从语言文字角度来欣赏辞赋的美,还可以来给其作者的籍贯与早期文化源的确定提供帮助,司马相如赋便是如此。

  我们根据司马相如赋中的用词情况进行考证,发现了其作品使用方言的现象,这些方言词语在今天的四川方言中尤其是川东北方言中依然使用。但是,如果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我们发现这些词语最早可能来自楚方言。这或许从侧面

  印证司马相如祖父辈可能最早来自楚地或与楚地在地域上非常接近的地区(如古代巴国)。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等正史载司马相如为“蜀郡成都人”。后来,“相如回,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司马相如是成都和周边地区历代文豪和学者们敬仰的榜样。《汉书·地理志》言:“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寻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然而,当时成都和周边的居民往往都是外地移民,其中尤其以楚地移民居多。比如,扬雄的祖籍在山西,后徙楚地。班固在《汉书·扬雄传》里明确地记载其身世:“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间避仇复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曰郫。……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①扬雄一家从楚地辗转千里,主要是为了躲避仇乱。其来蜀的路线,可能是顺着川江线路,经夔巫天险到达枳、渝两地,然后再来蜀[1](212页)。在《方言》里,扬雄对蜀方言的记载仅仅十三处,而对楚方言和南楚方言的记载却多达192次[2](226—240页)。甚至比当时的基础方言——官话的基础“秦晋方言”还记载得多。我们认为,这说明扬雄的方言底层,也就是其母方言实际上是楚方言。而扬雄等人在哲学、文学上的造诣完全与楚国文化有关。

  以上论述,至少可以旁证司马相如可能不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他在辞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汉代辞赋恰好有着浓厚的楚文化因子[3](88页),司马相如的文化源可能来自楚地或与楚接壤的地区。蒙文通深刻指出:“辞赋、黄老和卜筮、历数才是巴蜀文化的特点。辞赋、黄老、天文,可以说司马相如、严君平、落下闳是这些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们和秦的迁入、汉五经博士的学术是无甚关系的。在思想系统和环境关系上,巴蜀文化更接近于楚。”[4]所以,司马相如很可能与扬雄一样,是外来移民。

  这一判断,从其赋中不时出现地道的楚方言词也可以得到证明。他的赋可能正是用自己的母方言进行写作②。我们发现司马相如赋中的四川方言词,这些方言词汇如果溯源,可能来自楚方言。而其赋中难以找到秦晋方言词。这与历史学家们分析当时的巴蜀文化主要受到楚国文化的影响是吻合的。楚方言可能是司马相如的母方言,这从侧面说明司马相如可能来自楚国或与楚国接壤的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今天的蓬安县在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古代正属巴地。《太平寰宇记》卷139“蓬州”:“后周天和二年(569年)割巴州之伏虞郡、隆州之隆城郡,于此置蓬州。因蓬山以为名。”而关于司马相如与蓬安县的关系,历史上早有反映。南朝梁天监六年置相如县,故治在今县南利溪场,元至和二十年移蓬州来治。故治在今县西锦屏场。明洪武中省相如县人州,1913年才改为蓬安县[5](465页)。司马相如赋中有一些方言词至今为蓬安当地民众所使用,这些语言迹象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提供一些这位汉代赋家与蓬安关系的线索。

  请举例论之。

  [谾谾]

  《哀秦二世赋》:“临曲江之陵州兮,望南山之参差。岩岩深山之谾谾兮,通谷豁乎谽谺。”

  “谾谾”何义?考《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晋灼日:‘谾音笼,古蛔侄!湃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