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767|评论: 15

快速兴起的付安乡(原载邛崃市政协《邛崃文史资料三十四期》)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1-2-8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快速兴起的付安乡
                          
                            杨辉祥



    邛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付安乡,它与大邑接壤。它是从冉义分出来的。从1948年到1992年,它与冉义几分几合,是一个历史很短暂的乡,只存在四十多年。而它的场镇的形成与一个川军师长刘树成有关,这与邛崃的其他众多场镇的形成史相比较,显得非常特殊。回顾付安乡的过去,它虽然幅员面积小,时间短,但它曾经在邛崃各乡发展中表现十分突出,给邛崃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付安场与刘树成公馆

   袁泽明老先生是付安场上的住户,他说,现在的付安场位置,1946年前只是一大块荒地,里面布满是茅草坟茔,周边是农田。没有居民,只有一座寺庙,这座寺庙的名字,叫付庵子。
    现在的付安的名字,就是由付庵子演化而来的。我在走访时,写成付庵。他们认为我写成庵是不对的,应该是“菴”。我查了一下,“菴”是庵的古体字。可以通用的。不过,原来寺庙上面写的可能就是古体的“菴”。据说这是在明朝万历十年(1568年),有一个叫傅登佑的居士捐了这块地,敬奉佛祖,由僧德寿开建为庵,是为傅家庵。当地老百姓叫傅庵子。后将傅作为付。迄今有400多年了。付庵子一直到民国时期,香火都很旺。寺庙内有三大殿,有五百罗汉,供奉的是自唐宋以直到近代,盛行于巴蜀地区的一种民间信仰的神灵,璧山神。
不过,虽然付庵子闹热,但仍然还是寺庙,只是烧香拜佛的地方,并没有形成交易集市。付庵子上临唐场,下临冉场,离它们并不远。而冉场和唐场都是比较大的物资交易场镇,分属邛崃大邑,已经吸引了大量的人气。当时从冉场到唐场的赶场的主要道路,是沿着斜江河岸走。也不经过付庵子,离付庵子,还有三里之遥。根据场镇形成规律,从地理区位,物资交流和交通条件来看,付庵子很难会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场镇。
   但是,到1945年,有人在付庵子附近建了一座公馆。这座公馆解放后为供销社,现在街面部分还在。此人叫付银良,是川军的一个营长。不久,川军师长刘树成也在这里修了公馆。他和刘树成是连襟关系邛崃话叫“挑担”。他们都是娶得当地黄家的女儿。这黄家的三个女儿,都嫁与了有权有势有脸面的人物。大女,嫁給了刘树成的副官刘松廷,二女嫁給了师长刘树成,幺女嫁給了营长付银良。黄家是个大户人家。而且还是当地的袍哥舵把子。   
    其实,刘树成在付安修公馆之前,于1928年,他已经在安仁修了一座公馆,也叫刘树成公馆。公馆在安仁镇仁和街座西向东临街,为三进院落,南向有个大花园,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现公馆保存较好,为安仁中学初中部教师办公楼。为什么刘树成还要在付安修一座公馆,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在显摆,在孝敬老丈人。还有人认为他在安仁镇斗不过刘文彩,只能避而远之,到付安发展。当地老百姓认为,刘树成选这里修公馆,是因为付庵子的风水好。据说,公馆落成之日,刘树成办了十四天的流水席,唱了十四天的大戏。刘树成在付安的公馆,现在依然存在,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这两座公馆建成,付庵子突然地兴盛起来。很多人开始挨着公馆在两边修木板房,并很快形成一条街,形成三四十户街面。也有了茶铺,饭馆,商铺,还建有一个小小的戏台。一个场镇的基本元素都已经具备。不久,还形成了场期。虽然不如那些三天赶一次的大场,而是每五天赶一场,人们开始在这里进行交易。人们用寺庙的名字命名这个新兴的场镇,称为付庵子。
      1948年,国民政府在这里设乡的行政建制,从冉义乡划出几个保(保,类似于村的建制),设付庵乡。刚开始辖有三个保。后来,又增加到八个保。
    一般场镇的形成和兴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付安能够在短短几年之内,从一块荒地,崛起为一个场镇,然后独立成乡,成为乡公所的驻地。其速度之快,非常少见,有点不可思议。但其中也可以非常明显看出人为干预的痕迹。这是刘树成利用自己的政治权力,打造推动有关。他采取了一些政策和办法,例如鼓励人们在这里修房置屋,打通内外道路等措施,使付安迅速形成场镇。另外,作为一般老百姓,在民国兵荒马乱的时期,与军阀作为邻居,安全性会提高很多,他们也愿意到公馆旁边修房。
    曾经任付安乡书记的喻学林老人说,付安能够建制设乡,明显可以看出是刘树成的影响。在安仁镇,他斗不过刘文辉,刘文彩。所以刘树成选择在邛崃大邑交界处的付安精心打造,独立设乡,提升付安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是他扩充势力范围的政治考量。为了控制付安,刘树成还把其妹夫安排为第一任付庵乡的乡长。
      付庵设乡没有两年,全国解放。解放后,付庵乡的建制仍然保留,在1956年并入冉义乡。1961年又从冉义公社划出,将付庵更名为付安,称付安公社。1982年撤社建乡,称付安乡。1992年,冉义乡和付安乡再次合并,付安乡的行政建制被撤销,称冉义镇。随着2020年冉义归入高埂街道。原来付安乡的行政区域,也已经归入高埂街道了。

                                                    付安乡的哈达与灰塑

    付安乡的独立建制最长时间,是1961年到1992年,历时31年。其间,经历了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年代,付安虽然从面积和人口以及场镇规模相比,都不如与它时分时合的冉义,但是它在经济发展上,却是领先的。据说,1992年付安和冉义合并为冉义镇的时候,付安有60万的财政盈余,远远超过冉义。在当时,付安经济能快速发展,主要是依靠哈达生产和建筑业,这是付安乡对外响当当的两个产业。现在看起来,这两个产业,其实不是付安新引进产业,而是付安传统产业的提升。
    付安乡哈达的生产的兴起,离不开新民村和一个叫朱宝清的人。清末民初,朱宝清的爷爷在成都一家生产哈达的作坊里做事,掌握了哈达生产的全套技术。这个作坊,有两三百年生产哈达的历史。不久,朱宝清的父母亲也到了成都,参加生产织造哈达。
       1955年,到了合作社时期,付庵乡新民村率先在全县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叫新民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叫熊得民。熊得民思想比较活跃。新民村率先在全县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还在本社推广双轮双铧的,新民村的这些先进事迹,当时还上了《四川日报》。那时候,上级也在号召发展经济。因为邛崃是川藏门户,与藏区来往密切,而西藏已经和平解放。哈达是蒙古族人民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藏民任何阶层的人物,在来往时最通行的一种礼物,也是蒙藏民族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熊得明从朱宝清那里了解到哈达的生产经营情况。也想在新民社开展哈达生产,他找了几个人商量,但都担心政府不允许。于是找了一个姓钟的人出面,进行哈达生产。不久以后,钟因为生产哈达发了财,有些张扬。被人反映到县上,说他生活奢侈,走个人发家的资本主义道路。不但手指头上戴了金戒子,连脚指头上都戴了金戒子。县上把姓钟的这个人抓去进行审查,熊得明只好停止了生产哈达。
      1982年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鼓励大家寻找致富项目,由于哈达生产投资小,技术容易掌握,邛崃与藏区有着历史悠久的经济往来,市场比较大。新民大队的朱宝清等村民自己起来,开始生产哈达,并且很快见利,于是新民村的很多村民随之跟进,迅速形成规模,新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哈达生产专业村。那时候的付安人,很苦很累,自己购原料,自己生产,自己跑销售,他们赶公交车跑藏区,,他们背着哈达,餐风露宿,他们从摆地摊销售起步。与藏人交朋友。在藏区的很多地方,到处都看到付安人的身影。靠着付安人的拼搏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在藏区,付安生产的哈达占领了百分之八十的市场。在西藏拉萨八角街,成都武侯祠,销售哈达的,百分之九十是付安人。以至于在付安,人们流行一个笑话,如果在八角街和红牌楼都遇不到付安人,你一定霉得很凶。付安的哈达,从各个渠道,走出国门,销往锡金,印度,尼泊尔。在销售中,付安人与藏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的生产户还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藏民,与藏民联姻。生产哈达的村民开始富裕起来,其中最明显变化,在新民村,就是被当时认为奢侈品的罗马表,戴的人特别多。
     但是,付安当时还是一家一户生产哈达,单枪匹马销售。这种经营模式,不利于哈达生产的发展壮大。1983年,在当是县委书记李克耻的支持下,在付安成立了邛崃县哈达公司。把朱宝清调到哈达公司作技术指导,在拉萨建立了销售哈达的窗口。据时任公司会计的周建华老人说,哈达公司产供销一条龙为哈达生产服务。公司从南充等地统一采购真丝等原料,农户可以用生产的哈达向公司换回同价位的原料,然后回家去再加工。公司利用自己的建立的销售网络,将农户生产的哈达销往藏区,如此循环。付安当时大约有6000架织机,生产量很大。很多家庭都拥有三四十台织机。哈达生产成为付安的主要经济支柱。1985年,付安的邛崃县哈达公司曾经被邛崃丝绸公司接管,在邛崃郊外的西河狮子山建了哈达生产厂,但没有成功。
      1992年付安和冉义合并为冉义镇之后,民族用品生产更上了一个新台阶。被国家评为民族用品生产基地。以往是一家一户,土织机生产,现在是工厂化机械化生产;原来只生产哈达,现在还生产宗教法器、法物 经幡 龙达 氆氇等多种产品。民族用品生产规模也更大了。从付安兴起的民族用品生产,现在仍然是冉义镇经济的支柱产业。
    付安除了哈达生产外,它的建筑业也是非常出名的。过去的付安,相对来说人多地少。所以很多人去学手艺。产生了众多的泥水匠和修房建屋的木匠。付安的匠人,历来做事认真,技艺高超,在成都平原口碑很好。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掌握一门已经失传的技艺,就是灰塑。
灰塑属于雕塑艺术的一种民间工艺称之为“灰批”,它与泥塑有些类似,就是用石灰来塑造物品。清代和民国的建筑中可以见到这种雕塑艺术,例如安仁的刘文彩公馆大门上就有很多种灰塑,邛崃的一些古建上也可以看到。民间艺人以石灰为主要原材料,加上发酵后的稻草或草纸,经反复锤炼,制成草筋灰或纸筋灰,然后根据建筑空间和装饰部位的需要设计图案,在需装饰的部位进行现场制作。一般先以草筋灰堆塑造型,再用纸筋灰细塑表面。待干到一定程度后,最后绘上各种色彩一般它们装饰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灰塑工艺精细,立体感强、色彩丰富;题材广泛,通俗易懂,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花鸟、虫鱼、瑞兽、山水及书法灰塑现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现在,灰塑在邛崃地区,这门技艺近乎消失了。
    曾经任付安乡干部的鄢正全老先生说,过去付安比较有名的灰塑匠人是方银山,颜九山。解放前,付安刘树成公馆里的灰塑就是他们做的。那些灰塑造型考究,做工精良,雕塑精美。1958年冉义建大戏台,他们在上面装饰了戏曲人物的灰塑。文化大革命中,他们做了雅安汽车站里的像的灰塑。1988年邛崃鼓楼由瓮亭公园迁移到五彩广场,上面的花鸟鱼虫灰塑的重塑,也是他们做的。他说,这些灰塑艺人,很多已经去世。灰塑手艺已经后继无人了。
    解放后,灰塑的市场逐渐缩小。但在改革开放之后,付安的那些泥水匠和木匠,除了承接一些古建的灰塑外,开始进入建筑市场,成为工人、包工头甚至老板。他们继承了在灰塑中培养的做工细致,讲质量,重信誉的付安工匠精神。因此付安匠人在建筑市场上大受欢迎。建筑队不断涌现扩大,建筑业成为付安的又一个支柱产业。在邛崃各乡镇中,付安的建筑队最多。刚开始,付安乡的那些建筑队只能挂靠那些外地大的建筑公司,后来,因为建筑队太多,付安决定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称邛崃县第六建筑公司。成为邛崃乡镇成立的第一家县级建筑公司。
     其实,在付安,不只是哈达和灰塑,还有很多传统产业在新的时代里,为付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在过去付安有用瓦缸烤曲酒的传统,这也为付安后来发展酿酒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
      从1992年到现在,付安乡撤销乡的建制已经过去28年了。但当与原来付安的老人们一起回忆的那一段历史时,他们仍然对付安记忆犹新,充满感情,激动不已。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树成
2011121914591646188.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1943_副本.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1971.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1973.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1970.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1946.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1937.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1932.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1916.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1910.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1911.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1912.JPG

发表于 2021-2-8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大石老师的分享,挖掘地方历史资源,能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杨老的功德大大的。

发表于 2021-2-8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大石老师《快速兴起的付安乡》有感     
             文/古代美
穷则思变出能人,
独门手艺富一村。
黄家联姻皆军旅,
哈达美名满藏区。
     2021/2/8
说明:
第一句讲付安人穷则思变,出外谋生,在建筑工艺方面独树一帜;
第二句讲朱氏家人因为学得一门完整的哈达制作工艺,从而带动一村百姓致富;
第三句讲一个地方的生产发展必须有政治军事保驾护航,黄家有三个军界女婿,谁敢在这里撒野。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美 发表于 2021-2-8 13:15
读大石老师《快速兴起的付安乡》有感                  文/古代美穷则思变出能人,独门手艺富一村。黄家 ...

哈达还继承下来了,可惜灰塑可能就此失传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