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会议在党的历史上算不上是最重要的会议。因此,在“九一三”事件发生前,关于这一会议的情况只有少数高级干部知道,并未公开。在“九一三”事件以后,出于当时批林的需要,为了说明林彪在历史上曾经错误地反对过毛泽东,这次会议的材料才逐渐披露出来。
关于会理会议,《毛泽东传》记载:“(1935年)5月12日,毛泽东在四川会理城郊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那时,林彪给中革军委写了一封信。‘林信大意是,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毛泽东批评了林彪:‘你是娃娃,你懂得什么?’周恩来、朱德等发言支持毛泽东,称赞他在危急的情况下,采取兜大圈子,机动作战的方针,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北渡金沙江,才摆脱了敌人的重兵包围。会议统一了认识,维护了团结,并决定立即北上,同四方面军会合。”
过江不利,林彪电话里骂娘
林彪为什么会有此举动呢?因为他感到在毛泽东指挥下,行军时走了“弓背路”,搞得部队很疲劳。他这种情绪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一渡赤水以后的第二天,即1935年1月30日,他和聂荣臻致电朱德:右纵队(由红一、红九军团和军委第二、第三梯队及干部团上干队组成)自西渡赤水后,部队走小路爬高山绕道太多,沿途群众极少,无粮食补给,只能吃稀粥,且受追敌侧击,建议经古蔺向永宁方向前进。4月23日,当部队向云南进军时,他又和聂荣臻致电朱德:“对目前行动,建议……须尽速脱离周、吴、孙(周浑元、吴奇伟、孙渡,当时分别任国民党“追剿”军第二路军第二、第一、第三纵队司令)而力求消灭万师(国民党“追剿”军第二路军第二纵队第十三师万耀煌部),如条件不利时,则应力求迅速超过万师,在万师以北即盘县、平彝以北活动。”电报还说:“须尽可能避免走‘弓背路’,而宁可对不大的敌人(守碉的)采取以一部监视,掩护主力取捷径通过的办法”向云南进军。这是目前我们发现的林彪提出“弓背路”说法最早的材料。
随后,渡金沙江的一段经历可能加深了林彪的不满情绪。
5月初,中革军委决定抢渡金沙江。红军将要渡过的这一段金沙江位于海拔5000多米的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的大峡谷,两岸多悬崖峭壁,落差巨大,水流湍急。从这峡谷中渡江,是摆在红军面前的又一道关口。
中革军委计划从三个渡口渡江。红三军团为右翼,在洪门渡渡江;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居中,在皎平渡渡江;红一军团为左翼,在龙街渡江。在这三个渡口中,龙街位于西面,在元谋县,是四川和云南之间的主要渡口。皎平渡居中,在禄劝县,同龙街之间的直线距离有60公里。洪门渡在东面,距离皎平渡比较近。
中革军委之所以决定分三个渡口渡江,显然是为了提高渡江的速度。同时,还要考虑到地形、敌情、气候等因素的变化,作好有的渡口不能渡江的准备。
红军进入云南以后,蒋介石已察觉到红军的目的不在占领昆明,而在于渡金沙江。28日,他致电云南省主席龙云,要龙云严密封锁金沙江。于是,龙云下令金沙江南北两岸所属部队一律封江,重点则是龙街渡口。
林彪、聂荣臻命令一师为前卫,抢占龙街渡口。5月4日,一师到达龙街渡口。此时,江上的渡船已被川军拉到北岸,要架桥又无器材。天上还不时有飞机前来侦察、骚扰。据当时的一师师长李聚奎回忆:“我估计一时难以把桥架起来,同时也考虑到如果后面的部队都拥到渡口来,一旦有情况,就没有回旋的余地。因此,我预先命令部队向后架了15里地的电话线,并派一名参谋等在那里,以便和前来的军团司令部随时取得联络。随后,我们从老百姓那里借来了一些门板,开始架桥。我们用绳拴住门板,然后从上游一块挨着一块往水里放,可是由于水流太急,只架了江面的三分之一,就无法再架了。”
这时,红一军团司令部已到达15里外。林彪要通了渡口的电话。李聚奎刚开口说架桥的情况,林彪便打断他的话说:“你不要讲情况了。干脆回答我,部队什么时候能过江?”
李聚奎回忆说:
我在渡口折腾了两天没有什么结果,心里本来就很烦躁,现在一听林彪不愿意听报告情况,就急了。我回答说:“要是干脆回答的话,桥架不起来,什么时候也过不了江。”
这时,站在旁边的师政治委员黄甦就拉我的衣角,示意我不要顶撞,但我还是把话讲出去了。这下可惹怒了林彪,他在电话中妈的娘的骂了一顿。但最后还是问我:“你说,为什么桥架不起来?”
我一听他的口气有所缓和,就把金沙江的河宽、流速、没有渡船、没有器材等等情况向他报告了一番,并请示是否可以另选渡口,转到军委纵队过河的皎平渡去。他说:“你们再想想办法。我向军委请示。”
随后,林彪立即致电中革军委,反映在龙街不能渡江的情况。当日,朱德复电:“我一军团务必不顾疲劳,于7日兼程赶到皎平渡,8日黄昏前渡江完毕,否则有被割断的危险。”林、聂立即决定,沿江边向东,向皎平渡前进。这一夜走得非常疲劳。据聂荣臻回忆:
这一夜走的简直不是路,路在一条急流之上,上面尽是一些似乎是冰川时代翻滚下来的大石头,石头又很滑。我们一夜过了48次急流,净在石头上跳来跳去。摔倒的人很多。一夜赶了120里地,疲劳极了。
120里,再加上一夜横越48道急流,这对于林彪的烦躁情绪来说,无疑是火上加油。尽管红军此时已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但林彪却仍然认为四渡赤水以来路走多了,在龙街骂娘就是这种情绪的延续。他认为部队行军应该走“弓弦”,取快捷方式。现在尽走“弓背”,会把部队拖垮。一路上,林彪不断讲自己的意见,聂荣臻、左权、朱瑞、罗瑞卿都不同意林彪的意见。聂荣臻尽管和林彪共同签署了4月23日的电报,但并不完全同意林彪的看法。他说:“我们好比落在了敌人的口袋里,如果不声东击西,高度机动,如何出得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