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613|评论: 4

[转帖] 人口问题应该成为“百年大计”之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4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新生人口断崖式下跌将导致未来养老艰难  


2021年初,关于2020年中国新生人口总数量成为了全网的热点,准确的新生人口到底是多少,各方争论不休,就连2020年的统计公报也一反常态,没有按照惯例公布新生人口。不过,在2月8日公安部公布了2020年出生并已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数量,总数是1003.5万。


1.png

知乎网的热帖中估计2020年全国新生人口会跌至1100万左右。并预测,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到2025年,我国年新生人口可能跌至700万。  


人口出生数量这几年跌得太猛,2016年是1786万,2017年是1723万,2018年是1523万,2019年是1465万。  


如果知乎网友的估计是准确的,假如2025年后新生儿一直都固定在每年700万,那么10年就是7000万,100年就是7亿。这还是建立在出生人口再也不下降的基础上的,可是很明显,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在少生已经成为共识的情况下,父母少了,孩子自然会更少。  


100年后,目前活着的人基本上都会从人间抹去,那么国家的总人口就是未来100年出生的总人口减去死亡的人口。如果出生的总人口只有7亿,假设前50年出生的3.5亿人中,只有80%的人能再活50年,人数就是2.8亿,那么100年后我国的总人口就是后50年出生的3.5亿人加上前50年剩下的2.8亿人,人口总数是6.3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总人口是5.4亿,2019年末全国总人口第一次突破14亿,70年人口净增8.6亿,增长了2.6倍。那么我国人口向下掉的时候会不会也是这个速度?因为人的寿命也就七八十岁嘛,在七八十年的时间内,抛物线两侧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应该差不多吧。  


我们现在还上班的这批人,这辈子经历了人口的暴增,想必也将见证人口的骤减,历史被浓缩得如此短促,真是人类历史的奇迹。  


这个奇迹会影响到每个人。人口下降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农村恐怕已经先行一步,给我们做出了示范。老人越来越多,消费能力越来越低,商业的规模效应越来越差,第三产业越来越萎缩。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人群在人口萎缩地区无以为生,只能被迫向人口聚集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中,未来人口萎缩地区将越来越寥落。  


这种状况其实是文明的共性,当人们追求生活的品质,而不愿被生儿育女拖累时,人口都是趋于下降的。只有管生不管养的低生活水准群体才热衷于生孩子。中国人已经全面脱贫了,对生孩子的热情已经不高了。我们不用寄希望于新生人口的增长了,我们得做好迎接人口数量骤降的准备。  


最大的阵痛恐怕就是无处不在的衰退、废弃、萧条和荒凉。想想看,我们现在所有的公共设施、商业设施、工业设施都是按照14亿人的人口需求配备的,机场、火车、地铁、高速公路、商品房、商场、步行街、写字楼、学校、公园等,可以满足14亿人的生活所需。  


再过一百年,如果人口真的收缩到6亿左右,那就是说本来14个人用的资源变成了6个人用,比如现在140人搭乘的飞机,届时只有60人,如果要想运营下去,就得缩减班次,废弃飞机和机场。很多地铁和高铁会因人少运行不下去而被废弃,很多现在很红火的商场届时都将成为废墟,大量的商品房将沦为鬼楼。  


未来的阵痛恐怕是老无所养。  


因为退休老人的养老金是用当期工作人口缴纳的养老金发放的,也就是说,现在女55岁男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每个月拿的养老金,是我们这些现在上班的人每个月缴纳的养老金。  


2020年全国总人口14亿,就业年龄总人口8.3亿,60岁以上人口2.55亿。可以粗略地说,有8亿人缴纳养老金,供2.55亿老人拿养老金。就这个供养比例,全国的养老金已经入不敷出,也就是每年缴上去的钱少,而发下来的钱多,缺口越来越大。2020年全国养老金有结余的地方只有5省2市,其他的省市都要靠中央调剂过活。


2.jpeg

养老金收支缺口现在是用养老金结余来填补的,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2019年4月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测算,到2035年我国养老金的累计结余将耗尽。  


而从2021年到2035年这15年内,都按60岁退休算,拿养老金的老人数量就是1961年至1975年出生的人,总人数是3.8663亿。因为历史上的这15年出生的人口太多了,有14年每年出生人口超过2000万,有12年每年出生人口超过2500万,出生人口最多的1963年新生儿数量是2969万,一个空前绝后的数字。


3.jpg

以上数据来自人口学家梁建章的文章,他认为第二列数据更接近实际


假如现在拿养老金的2.55亿老人,15年后有一半继续拿养老金,那么到2035年将有5.14亿老人拿养老金,算整数5亿吧。


那么这15年内新增的可贡献养老金的劳动力是多少呢?按大学毕业22岁开始工作算起,2021年到2035年这15年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是1999年至2013年生人,总人数是2.2906亿,比同期退休人员少1.5757亿。届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约6.72亿。  


4.jpg

以上数据来自人口学家梁建章的文章,他认为第二列数据更接近实际


6.72亿劳动年龄人口,很多人还不想工作,或者没有工作,要拿社会福利,就算七八千万人吧,此消彼长,到2035年恐怕就是6亿劳动者养活6亿退休和吃福利人员。


在这种供养比例下,目前的养老金体系还能维持下去吗?


我们取消计划生育政策太迟了。进入新世纪后,很多有识之士就倡导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因为2000年的新生儿数量已经降到了1771万。当初制定计划生育政策,也不是说要永远施行下去,而是预计施行一两代人后就放开的。


放开二孩不但在新世纪初被专家们否了,甚至到了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界的人口专家们,中国人口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等个人和科研咨政团体,还在言之凿凿地发表各种论文,认为如果放开二孩,年新生人口将接近5000万,累计将多生出9000余万人,社会承受不住。


政府主管部门是根据专家的咨政来施政的呀,既然获得中国人口学界最高成就奖“中华人口奖”的最高级别专家这么说,那就继续限制二孩生育吧。于是,国家错过了70末80初大部分妇女的二孩生育。也就有了当前的窘境。


2020年1月和2021年1月,全网都在进行声势浩大的“学术打假”,我认为这是必要的,最好每年1月都成为“学术打假月”。从计划生育政策可以看出,学术不严谨,学阀垄断对国家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打假已刻不容缓,让社科人员实事求是地搞科研,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而不是只发表在由学阀垄断的沦为争权夺利工具的期刊上,这对国家非常重要。


知识分子拿着国家的俸禄,不为一日三餐发愁,本应该尽力为国家和民族谋划未来,可是目前的知识分子群体太堕落了,太多的知识分子为争权夺利不惜各种学术造假,曝出的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已经让老百姓忍无可忍。不治是真的不行了。


新生儿一直锐减下去肯定不行,这会让养老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会给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带来大萧条。因为现代化的经济越来越倚重消费和服务,未来的人工智能社会,智能机器可以部分替代人力去生产去劳动,但不能代替人类去消费。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对经济和税收贡献最大的,是第三产业,而不是第一第二产业,在未来,生产制造会越来越不重要,而服务和消费会越来越重要。机器人的短板就在于不能像人一样去消费。机器人不需要美容美发,不需要每天换几套衣服下几次馆子。而社会如果缺少了这些经济活动,就业、税收、商业活力都将锐减。今天繁荣的商场,几十年后很多可能就会沦为鬼楼。


减缓全面萧条的出路就是增加人口出生率。所以,现在国家应该把提高人口出生率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人口问题应该成为“百年大计”之首,所有的政策都应该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政策让路。国家应该尽快把影响人口出生率的主要因素一个个找出来,并且一个个排除。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1-2-14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人口数量太大,人均GDP就止不去高位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1-2-15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杞人忧天

发表于 2021-2-15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批评学术造假这是十分正确的。但问题是楼主自己的主张本身就是学术造假的产物。对于老龄化社会的问题,养老基金的问题,一味地仅仅从人口增长率上作文章,一味地主张放开二胎,那怕放开三胎都是根本实现不了的空话!因为我们都知道,放开二胎的结果是大家谁都不生,那怕是一胎他们都不生。甚至很多人不婚,离婚率创历史记录。原因是高房价已经让人民忍无可忍。有人说高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这真是一点都不假。自从房地产商品化改革开始,我国的房价一直是居所有商品之 首。今天的房价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人所能承受的范围……没 有人买得起一片瓦。而 国家的政策不是降低这个让人民忍无可忍 的高 房价。而是一个劲地“稳定”这样一个高房价。这些问题不解决,你谈何老龄化社会的问题。其实说穿了,老龄化社会的问题只是现象,本质问题是人民收入太低!不提高人民收入,任何内需都不可能提高。以推高房价促进内需的政策该到改革的时候了!

发表于 2021-2-15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扩大内需的根本在于大幅度提高人民的收入。有关部门不去从这个根本上作文章,面对高房价,一味地寻求收这税收那税,打着抑止炒房的借口实行提高政府部门收入的真实目的。并且故意把这个本来只能用于提高政府收 入的税说成是抑止投机 炒房,然后在降不降高房价上吱吱悟悟。政府有关部门如此不说实话,毫无任何诚意,那只能导致问题越是积累越多越严重。咱天是内需 乏力,今天是老龄化社会危机,后天不知道是什么。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