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功能?
如何激发基层治理的“新活力”?
市中区在破解一个个基层治理的问题之中,形成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长期以来,市中区认真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及省、市全会精神,坚持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健全治理架构、夯实治理基础、建强治理队伍,全力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实现城乡基层治理良好开局。
强化“党建引领”健全治理架构,完善治理体系。
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主任的区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政法委书记和组织部部长任办公室主任,高位推动、强力推进,实现基层治理与市域治理同谋划、同部署,同向发力、协同推进。
制发《工作方案》和《2020年度工作计划》,按照“分批次、全覆盖、总动员”原则,确定1个街道、12个社区、2个乡镇、5个村为今年示范建设单位,目前,市中区已被列入全省城市基层治理示范区推荐名单,总体工作推进有序。
着眼城乡融合、优化治理、发展产业和新区建设,统筹推进村(社区)建制调整、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行政村减幅41%,社区优化率74 %,村民小组减幅达36.73%。将居民小组、综治网格一体规划,统筹设置为全科网格,全区316个城市社区居民小组、237个综治网格优化为92个网格居民小组,实现党建网、治理网、服务网、居民网“多网合一、一网管理”,按照“1+1+3”(即1个居民小组长+1个社区民<辅>警+3个居民小组协调员)组建服务队伍,推行组团式联勤服务,有效激活最小基层治理单元。
抓实“选育管用”建强治理队伍,提升治理能力。
选派12名县级党员领导担任镇街第一书记,在全市率先向行政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社区一肩挑比例达92.2%,大专及以上学历达84.4%,行政村优秀农民工党组织书记占70%;强化培训提能,开办基层治理培训班5期,培训科级干部120名、村社区干部300余名。
以“311”干部帮扶基层行动为抓手,选派2495名机关干部组成10支帮扶服务队,深入开展“六进”行动,凝聚“红色力量”,参与基层治理。
坚持从共建着手、从共治着力、从共享使劲,在无物业小区、老旧楼栋院落成立180个“自管委”,在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中成立“自改委”,在农贸市场推行“商户自治”,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相关工作模式被《中国组织人事报》整版刊载,“商户自治”被《四川组工动态》采用推广。
围绕“便民惠民”夯实基层基础,补齐治理短板。
统筹安排专项资金200余万元,全力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第一批次率先在全市完成5个。完善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及站点建设,全面梳理并公示便民服务事项及办事流程,创新“红色管家”、网上预约等措施提升服务质量。
建立街道、社区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推动区域化党建和基层治理工作。新建网格党支部92个,实现小区楼院党的组织全覆盖,引导在职党员到小区楼院党支部报到,并在居住楼栋“亮身份”,积极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活动。
积极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全面落实街道人事考核权、综合管理权、区域党建考核权等六项权力,实行街道、社区职责清单制管理,建立社区办理事项准入制度,推进“费随事转”落地落实。相关成效受市委领导肯定性批示。四是强化治理基础。投入1.4亿元实施60个老旧小区、智慧小区改造项目,受益居民8571户。制定智慧小区建设《技术规范》,在黄桷井03网格及凌家镇酒房沟村开发并试运行“智慧治理系统”,增强服务精准性、便捷性和高效性。
|